许 玲,金丽霞
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创新举措与未来发展
许 玲,金丽霞
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是当前江苏省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江苏省立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朝着既定目标,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呈现出立足省情、敢于率先、勇于创新的特点。随着实践的深入,也凸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寻求突破:加快法制化进程,推进终身教育立法;加强机构统筹,建立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创新力度,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深资源开发与整合,扩大资源广泛共享。
终身教育;发展现状;创新举措;未来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关键是通过围绕人一生需要的角度,重新有序和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破除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壁垒,[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这也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应然状态。2011年,江苏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30号)中,确立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四个目标,即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体制更具活力,教育质量更有保障,教育服务更富成效。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优化的教育结构才能保证终身教育的覆盖面,开放多元的办学体制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才能有效地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和举措是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落实在实践中,并逐步缩小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江苏省政府立足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在“十二五”期间,朝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总目标不懈努力,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有学者对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明确终身教育体系认识与定位,优化制度设计,注重策略选择,分阶段重点推进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扩大教育惠及面,探索以江苏开放大学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载体的实践模式,将制度设计和策略选择转化为具体行动。[2]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推出哪些创新举措、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突破,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路上需要思考的。
“十二五”期间,江苏紧密围绕《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加快步伐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实践中,江苏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立足省情,敢于率先,勇于创新。
1.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经费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经费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保障,稳定的经费来源、合理的经费支出、透明化的经费监督与管理,对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江苏省政府不断加大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基本建立了稳定增长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6年全省教育支出约346.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40%。在保障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逐年增长的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将开放教育事业统一纳入省财政预算,自2014年起对江苏开放大学业余学习的开放教育本专科学生分别按照普通高校标准的50%和40%拨付,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对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无财政性拨款的政策限制,是从无到有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大量的社会资本也涌入了教育领域,成为江苏省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民办教育,有效地增加了教育服务的供给,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尤其是提供开放教育财政拨款能够解决各级各类教育办学压力,提供必要的办学物质基础,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稳定性、规范性,使得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整体实现良性发展。
2.重视理论研究,提供决策与咨询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涉及教育问题,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诸多因素,问题的复杂性远超过单一学科的研究范畴,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尽管人们对终身教育理念及构建原则的理解不断加深,但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许多问题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亟待通过理论研究提供解决策略,因此,开展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在省政府指引下,2016年成立了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研究会依托江苏开放大学及省内其他高校,汇集一大批终身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围绕江苏省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指导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发展,避免盲目性,成为江苏省各市(县)、相关高校以及社区学院等不同的组织之间共同参与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沟通平台。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专注终身教育领域问题研究,萃取终身教育实践智慧,探索终身教育理论发展,彰显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的“高地”,其成立标志着江苏省终身教育的研究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优化办学品质,丰富实践载体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是载体的选择,政府的积极推动与大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之间需要有力的载体以发挥中介作用。在面向终身教育的大视野下,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载体不断增加,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2012年省政府做出了以江苏开放大学这所新型大学为载体,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大决策,除此之外,也大力支持社会教育机构办学,大力发展企业大学和老年大学,满足在职人员和老年群体学习需求。企业大学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创新,是21世纪员工终身学习的新模式。[3]江苏苏宁电器集团建立了省内首家完善的苏宁企业大学,“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企业已建成多所示范性企业大学,如海澜集团、宏图三胞集团等,企业大学的数量仍在不断扩大,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设计开发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不仅满足了员工技能培训的需要,也促进了企业职工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的发展。省政府鼓励普通高校发展继续教育,建有网络教育学院,扩大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同载体协调发展,使得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公民受教育权切实得到保障。
4.借力信息化手段,实现终身教育向特殊人群覆盖
终身教育强调全民性和全纳性,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从点到面,惠及的学习者数量不断增加,学习年限延长。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如农民工、残疾人、服刑人员等接受到教育或培训。江苏省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教育,保障特殊教育优质全面发展。省政府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妇女“网上行”培训等。自1999—2016年,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基本呈现整体上升趋势。1999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为8.47万人,2016年招生人数为18.73万人,[4]年平均增长率为4.78%。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江苏开放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学历教育,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招收老年学历教育学员202人,其中19人已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历,2人获得学士学位。首批老年学历教育毕业生平均年龄67岁,其中获学士学位的88岁张焕国老人,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年长的本科毕业生。江苏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大教育开放度,从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出发,扩大终身教育向全部人群的覆盖面,既符合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与定位,也是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的重要策略。
自1999年首次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至今已有十多年,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但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进程中,还有许多难点要逐步克服。具体来说,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难点。
1.相关法律制度暂未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建设
2011年省政府颁布《江苏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意见》,文件对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进行顶层设计,从不同类型教育出发,制定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目标。此后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文件,指导不同形式的教育发展。政府规范性文件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落实实践主体的义务,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但通过对已颁布的政策和文件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已有政策文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缺乏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主体义务的明确规定。如文件中提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布局科学合理,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提高”,在达到教育布局科学合理的目标过程中,各级政府、教育机构、社会机构都需要承担哪些具体责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外,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学习者所享受的权利表述也较含糊,满足公民终身学习的一些重要问题尚未以文件的形式做出规范,如缺乏对学习者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的保障性规定等。由于文件表述存在一定的含糊性,缺乏可量化的指标,导致只能了解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宏观状况,难以洞察微观层面的问题。
2.不同载体缺乏有效衔接,组织架构有待完善
政府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权利、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鼓励建设不同的实践载体,成为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中介桥梁。当前,终身教育体系的载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尤其是在校外继续教育方面,有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社区学习中心以及培训机构等。但不同载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突出表现在师资和资源方面,例如在社区教育开展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教师,而往往普通高校汇集了许多优秀教师,但许多高校仍然是处于较封闭状态,二者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不同区域的政府机构、学校及社会机构在资源建设和提供服务方面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仅造成了整体在推进过程中管理上的障碍,也导致省内不同市县终身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加大。例如社区教育方面,苏南、苏中和苏北发展不均衡,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全部集中在苏中和苏南地区,而苏北地区尚无。
3.实践运行机制建设不足,固有教育体制障碍需要突破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只有在机制上不断创新,才能加快终身教育体系进程。当前江苏省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存在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公民是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服务的对象,但是目前许多个体尚未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成年人,认为结束了学校教育后就不再需要学习了。原因既与个体自身内部学习动机有关,也与外部社会环境有关。从外部的运行机制来看,一方面,社会对终身学习评价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尽管一些公民建立了个人学习账户,在学习账户中自己获得了一定的学习积分,但是当前的学习积分对个体发展的益处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即学习者在短期之内没有感受到通过学习对个人发展带来的益处,由此导致了学习者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诉求不强烈,缺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尽管江苏省已经建设了学分银行系统,但学习成果的认证机制还不完善,目前能够实现的只是同一所学校内部的认证,省内不同高校之间还无法实现学分互认,同一类教育类型的不同机构之间学分当量不统一,例如对获取本科学士学位的学分要求,省内不同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的要求差别较大。由于个体学习经验的多样性和职业技能的差异性,既往的学习成果或者职业技能还得不到有效的学分认证。近年来,在线教育迅速发展,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到小规模私有开放课程(SPOC),再到大规模私有开放课程(MPOC),代表了不同的在线教育模式,不同类型的在线教育之间尚未获得有效的学分认证,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也难以进行学分认证,学分银行的立交桥尚未真正打通。
4.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广泛共享不足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对教育资源的建设。当前江苏省已经建设有海量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数字化教育资源,2015年以来“江苏学习在线”网站新增资源2 000多小时,新增用户12.5万人,获得学分总计750万分。从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来看,有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容设计未能满足特定群体的学习需求,资源的技术呈现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推广性与应用性不强,形成海量资源与少量共享的尴尬局面。例如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校重视课程的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是重建设轻使用,仅有极少数学校将精品课程投放到开放性的平台上,成为开放教育资源供全体社会成员学习。对于校外继续教育,资源数量多,但较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在社会教育和职工继续教育方面,江苏省建设有多个不同的继续教育学习平台服务于社会教育和职工继续教育,有“江苏在线”学习平台、江苏省党员干部学习平台、江苏省工会职工教育网、江苏教师教育网等,以上平台各具特色,服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缺乏整合,重复建设,各自为政。值得注意的是,受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影响,许多偏远地区的公民信息化素养还处于较低水平,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及网络,或者有机会接触也不会操作,难以获取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创新工程,也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在主客观条件下根据已经积累的基本经验及具备的相对优势,逐步构建、不断完善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围绕当前还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终身教育立法,加快终身教育法制化进程
我国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视法制建设,在不同时期国家面临教育改革任务时,都提倡采用立法的手段规范权利和义务。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能够明确各级政府、社会在终身教育推进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对政府、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等进行约束,保障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的设立保障了基础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法》的设立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撑。
目前,福建省、上海市、太原市、河北省、宁波市率先出台了地方性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这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终身教育正走向法治,但这些条例尚处于完善阶段,在内容上普遍凸显出概括和抽象的特征。江苏省需要发挥智库作用,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加快推进江苏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订立。从江苏省对终身教育体系认识与定位出发,立足大教育观,囊括从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到校外继续教育,明确学习者的地位与权利,保障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机会,如规定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途径等。其次是规范政府、社会和办学机构的责任与行为,尤其是要明确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不同部门需要承担的责任,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体和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资质,以及不同载体之间衔接的机制,以促进载体协调发展。再次,需要指明通过哪些促进性举措来保障终身教育,通过可量化的方式评估终身教育的发展情况,才能切实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权益,实践中才能精准发力,客观地评价出当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
2.完善组织架构,建立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终身教育不是各种教育的简单叠加,要打破各类教育之间的隔离状态,协调好相互的关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和发展。江苏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内容,在责任框架体系内,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并建立终身教育实践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精神,在于合理配置公共资源,[5]实现教育的公平。在组织架构体系里,包括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领导机构、主体以及不同载体,只有形成组织化的体系,并加强载体之间相互联系,才能保证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面对多个不同的终身教育实践载体,一方面要提高实践载体的办学质量,进一步明确如企业大学、民办培训机构等成立的资质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考虑继续培育更多的载体,拓宽学习者接受教育渠道。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载体之间如何有效衔接,完善管理,促进资源共享,保障高效有序运行。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才能使公民的自发学习转变为有组织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公民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3.探索机制创新,加快学习成果认证
江苏要积极探索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机制创新,包括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例如可以将个体的学习记录以电子档案袋形式保存,个体的学分积累列入个人账户。在评优评先中,根据个人学习积分给予优先的考虑,也可以将个体学习积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一定的学习积分可以减免学习费用,或可减免水电费等,通过直接性益处,逐渐提高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要打破僵化的学习模式,坚持开放的教育模式,加快学习成果认证,尽快建立基本的学分体系,在省级区域层面建立学习成果累积和转换的方式和标准,推动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资历框架,在完善以上措施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结合,探索“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将非正式的学习成果融入资历框架,逐步推进跨学校、跨地区学分互认,鼓励开展校内外多种层次的合作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创新资源建设整合路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江苏省不仅要面向国内外聚集更广阔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具有江苏特色、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创新窗口,更需要整合资源,形成一个能满足多层次、多类型学习需求的立体化数字化的学习网。终身教育学习资源要面向不同的群体,基于适用性原则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形成稳定的资源开发策略,根据不同学习类型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对于老年群体,可以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提供改善生活型的资源。对于在职成人学习者,以提高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多从实践出发,根据不同职业类型和岗位角色与任务,设计对应的课程教学资源。行业企业中技能突出的骨干个人都可以参与课程建设,成为课程的主讲教师,将个人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资源。此外,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建立相关标准,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有通过运用和广泛共享才能惠及更多社会群体,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大数据的作用,结合学习者的过程性数据,向学习者推送适合的和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web2.0的收藏、分享、评论和推荐功能,扩大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共享,加强对学习者的指导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 吴遵民.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难以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27-38.
[2] 金丽霞,许玲.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概述[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1):19-25.
[3] 吴峰.企业大学:当代终身教育的创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7):165-174.
[4]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1999-2016[EB/OL].[2017-05-20].http:∥www.jssb.gov.cn/tjxxgk/tjsj/tjnq/nj2016/index_212.html.
[5] 赵秀娟,赵纪军.江苏省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9):38-43.
责任编辑冯丽樱
InnovationandFutureDevelopmentofLifelongEducationSystemConstructionin
JiangsuProvince
XULing,JINLi-xia/
JiangsuOpenUniversity
Accelerating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Jiangsu Province.Based the established goal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series of policies,it presents features in being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Jiangsu province,taking the lead and having the courage to bring forth new ideas in order to meet people's diverse learning needs.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practice,some problems needing urgent attention emerged,which can be solv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leg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lifelong education law; reinforcing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establishing lifelong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the lifelong learning overpass; deepening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and expanding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measures; future development
2017-06-20
10.13425/j.cnki.jjou.2017.06.011
许玲,江苏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处教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开放教育资源研究(xuling@jsou.cn);金丽霞,江苏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终身教育、开放大学、远程高等教育研究(jinlx@jsou.cn)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推进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2015ZDIXM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