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静
摘 要:幼儿园文化反映的是幼儿园里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我们提倡“乐文化”,从园情乡韵、理论解读、玩味乡土三个方面探讨幼儿园“乐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乐文化;农村;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55-01
幼儿园文化反映的是幼儿园里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它是幼儿园的灵魂,代表幼儿园的性格和气质,深入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灵,并通过每个人的思想、行为、言语等自觉表现出来。幼儿园文化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内涵,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形象和品质。
一、园情乡韵,诱发“乐文化”
(一)“乐文化”是农村乡韵本真的体现
农村是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在这里,不仅有丰富自然的物质资源,如泥巴、稻草、红薯、石头等一些富有乡村特色的材料,而且农村人质朴大方,勤劳洒脱,中国农民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谦卑,不浮华,不浮躁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友好等风土人情更是一笔宝贵资源……这些乡情乡韵让人处处感受着一种和乐的情感。我园地处常州西部农村乡镇,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幼儿园浸润在真实的生态环境里, “乐文化”的形成是一种乡韵的自然体现。
(二)“乐文化”是幼儿幸福成长的需求
童年是快乐的,是幸福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人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更多时候用堂而皇之的“兴趣班”“启蒙早教班”等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因此,我们有责任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人生最初的旅程中留下最深刻的记忆,营造一个愉快、自信、有尊严的童年环境,尽情成长,快乐体验,为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让儿童成为儿童,让儿童拥有快乐”本来就是他们生命里最真的需求,因此,“乐文化”是幼儿幸福成长的需求。
二、理论解读,丰盈“乐文化”
“乐”字面意思即为快乐,或者“感到幸福或满意”。在心理学上解释为,当达到一定的目标或者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它表现为一种状态、一种品质。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教育思想。这就是告诉我们,喜欢并善于学习的人,学习效果会很好,但快乐学习的人,学习效果会更好。“快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最早提出,他在《快乐教育》一书提出:“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现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陶行知也强调在儿童的乐园里,千万不能因为教育的不当而使孩子受到身心的痛苦;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里,把学校称为“快乐学校”,鼓励教师让孩子体会到脑力劳动以及取得成功的快乐。
因此,我园的乐文化在汲取传统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的支撑下,在经过大量的研究之后,我们认为“乐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幼儿园文化,是一种充满感召力的精神,物质、心理、精神和谐统一。其实质是通过创设适合幼儿成长的物质、心理环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氛围中,激发幼儿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获得快乐幸福的体验,促使其成长为一个快乐的人。
三、乐管理——人性、和美
(一)遵循个性 人文一点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个性,幼儿园作为一个大家庭、大集体,尊重个性、宽容相待是我园优良的美德,并积极倡导“爱心、宽容、勤奋、创新”的团队文化,以“爱”为核心,和谐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和谐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和谐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和谐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我们制定了员工修炼20条,用积极发展的态度看待园内的每位教职员工,鼓励教师用宽容、接纳和爱献给孩子,把“勤奋、创新”渗透在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让教师和孩子张扬个性,感受人文关怀,在爱的润泽中快乐工作、快乐成长。
(二)薪火相传 互助一点
每一所学校,都有风格和文化,我园从园长到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热爱事业,大家团结友爱、刻苦学习,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让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自愿师徒结对,签订结对协议,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帮互助活动,加快年轻教师成长,促使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就这样,用好的榜样行为追求优良作风,用优良作风塑造和谐校园,用和谐校园营造心灵乐园。大家薪火相传,坚持不懈,共同实现教育的理想!
(三)你言我语 民主一点
在幼儿园“乐管理”中,我们制定议事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实施校务公开,强化教师参与管理的意识,请教师对幼儿园发展提合理化建议,组织建议落实小组,对合理化建议立案并有效落实;通过谈话、电话、短信等方式与教师交流思想,我们感受到尊重教师、信任教师,是教师工作动力的源泉,人性管理也让我们在“乐管理”的路途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秀玲.扶持幼儿成长 形成良好品行[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08-10.
[2]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3]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