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业兴
人们离职原因无非有二:钱没给够;受了委屈。前者容易衡量,但在追寻自我实现的路上,什么样的“委屈”值得忍受,什么样的“委屈”不必妥协,是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困惑。人们怎么看“受委屈”这件事?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2.2%的受访者在工作中受过委屈,55.0%的受访者受了委屈后会选择隐忍。在受访者眼里,在国企、民企和事业单位里最容易受委屈。
半数来自不公正评价
当代年轻人对待职场和工作的态度,和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相较于养家糊口,年轻人更希望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也难免与现实产生更多碰撞。调查中,62.2%的受访者在工作中受过委屈,其中18.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受委屈,40.2%的受访者有时受委屈,37.0%的受访者偶尔受委屈。
27岁的曾青参加工作已满8年,目前就职于广东某外企。前后换过3家工作单位的她坦言,公司的员工政策不明确、不合理,最容易让员工积累委屈。这在薪资待遇、职位变动、休假福利等方面尤为明显。“职员作为弱势一方,隐忍不发大多是无奈选择”。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陈梓宁曾在老师的推荐下前往某京剧院实习,负责一项大型翻译项目。他表示,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好的结果,不被上级认可,是他感到委屈的主要原因。团队合作的缺乏,同事工作能力和态度欠佳,种种因素也让他觉得力不从心。
在受访者看来,受到委屈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受到领导不公正的评价和责难(56.9%),其次是付出的努力没有成果(41.5%),第三是受到同事的错怪或者排挤(39.6%)。
调查中,51.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受的委屈是客观造成的,作为个体只能面对和接受。43.5%的受访者觉得是主观造成,是可以避免的。5.3%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毕业于北京某重点高校的林豪(化名)进入职场不满一年,现在是某500强企业的员工。他遇到过各种客观原因导致的工作失误,包括因航班晚点而赶不上会议,因同事没有正确传达领导意思而造成不愉快等。“乍一看,这些意外因素都不是我能控制的。但事后仔细一想,为什么我没有在天气恶化后及时变更出行方式?为什么我之前没有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多沟通?”在他看来,职场中并不存在纯粹由客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关键是如何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问题。
受委屈时多数选择隐忍
受到委屈时人们一般如何应对?55.0%的受访者会选择隐忍、增加人生厚度,45.9%的受访者会找相关人申诉、解释或说明,还有35.4%的受访者会现在忍着,以后找机会补回来。真正会因受委屈而直接辞职不干的,只占9.1%。
进一步交叉分析揭示,50后选择直接辞职不干的比例为18.8%,比其他年轻群体更“任性”。
陈梓宁表示,职场上遭遇委屈后,他通常会找朋友、父母倾诉,同时也寻求处理人际关系、加强团队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轻易放弃,就永远没办法到达下一个阶段了。在得到足够的锻炼、积累足够的实力之前,还是要努力适应所在的大环境。”但他认为,一味隐忍并不意味着开阔人生,“人的能力和性格是两码事,只有不断磨练自身、增强专业技能,才是硬道理。”
虽然大部分人对于受到的委屈会选择隐忍,然而一味忍下去就能迎来光明吗?对此,54.7%的受访者并不认为职场中所有委屈都应隐忍。
而且,对于“受得了委屈就意味着更开阔人生”的说法,仅有42.1%的受访者表示赞同,35.4%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还有22.4%的受访者对此并不赞同。交叉分析显示,年龄越大的群体越觉得以上这种说法“不好说”,尤其是50后,选择比例为62.5%。可见,在大部分“过来人”眼里,人生后期的开阔程度和前期受到的委屈并不直接相关。
“一般的委屈,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都可以承受。”林豪也坦言,他难以接受诸如为争夺职位而肆意攻击同事、诋毁他人声誉的行为,“如果遇到这种事,我多半会选择辞职”。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吴潇磊认为,年轻人在职场生活中感到委屈,不能单纯地归因于心理素质。“因为90后是独生子女就说他们承受不了挫折,太片面太绝对。”他表示,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整个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年轻人不再只将目光放在薪酬、公司名气上,而是着眼于寻找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实现个人发展的平台,因此,轻松、愉快、富有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就尤为重要。
六成人拒绝职场误解
什么样的委屈受访者会拒绝接受?调查中,60.8%的受访者认为对于长期受到的不公正评价或误解不必忍受,53.0%的受访者指出不必忍受领导水平有限又一味要求服从,37.5%的受访者则认为不必忍受团队不合作、不信任。此外,还有道不同不相为谋(31.0%)、公司或事业没有发展前景(30.0%)等。
陈梓宁表示,一份工作的人事环境也是他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无法适应公司的整体氛围和理念,他会选择辞职,“道不同不相为谋。理念不同、能力得不到锻炼是我放弃某份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最容易受到委屈的单位类型调查中,排序依次为国有企业(41.1%)、民营企业(40.3%)、事业单位(38.5%)、政府部门(30.1%)、外资企业(29.0%)。
吴潇磊坦言,年轻人对企业内部的不和谐普遍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比起工作失误,领导不公平、同事勾心斗角,这些事对他们的心理会有更大影响。”职场生活中,摩擦是难以避免的,年轻人应培养主动沟通的习惯,平时多与上级和同事沟通,避免小误会长期压在心里,酿成恶果。“我们企业为员工设置了专门的心理疏导机制,从专业角度帮助员工及时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