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述评

2017-01-11 09:26申蕙
价值工程 2016年36期
关键词: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研究

申蕙

摘要:金融资源向现代农业倾斜是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重要转型期,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开放化,促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我国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农村金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问题凸显。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对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Abstract: The inclin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to modern agriculture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development. China is experiencing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o achieve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tensification and opening up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pital investment is the key. Meanwhile,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finance is outstanding, and the support of rural fin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not enough. So,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exclusion in rural areas is highlighted. In this paper,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study will be summed up, which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olicies.

关键词: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研究

Key words: financial support;modern agricultur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230-06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较大,“三农”经济发展历来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2003年“三农”问题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改革进行了重要部署,尤其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多种生产要素的相互配合和合理配置,其中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生产资本是最关键的要素。增加资本要素的投入,并将资本要素与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和劳动要素有机整合,有效发挥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所在。支持“三农”,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要实现向现代农业“输血”,还要为其“造血”,以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分别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的状况,并对当前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1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石元春院士(2003)认为,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密集产业。现代农业必须面向全球经济,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是一种多元化的绿色新型产业。卢良恕院士(2006)指出,现代农业是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魏德功(2005)认为,从农业生产力水平角度,可以将农业发展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或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黎成珍(2015)指出现代农业是指农业生产前、中、后的各环节紧密相连,农业产品的安全性、土壤的生产率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较高,人与环境和资源和谐发展。侯胜鹏(2013)认为现代农业拥有较高的综合生产率,是一种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属于科技支撑型农业。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卢良恕,2006)。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宽和延伸。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自给和低效的局限性。尹成杰(2008)认为现代农业的特征在于,农业技术的先导性,农业要素的集约性,农业功能的多元性,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农业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邓秀新(2014)指出,现代农业生产具有公益性,功能具有多样化。现代农业由种和收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复杂性。黎成珍(2015)认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集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仪器设备于一体。

1.3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

学者们都提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强调不同的地区应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来选择适合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

Helming (2005)认为荷兰的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通过封闭式大型储存罐对类便进行无公害处理,实现家畜养殖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Kawashima(2006)认为日本循环农家肥中心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除臭装置,将垃圾、家畜类便等混合,制成农家肥取代化肥,通过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为居民提供安全、新鲜的食品。邓秀新(2014)认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欧盟、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如韩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二、三产业,由物质投入增加产出变为技术投入增加产出。各国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技术、信息和资金支持。一方面,通过期货、农业保险等金融手段,分担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合作组织的保护和物流体系的建设。

王英姿(2014)认为舒尔茨模式的“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性物质基础,将“输血”变为“造血”,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后劲。不仅能更好地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效果,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发展质量、水平和效益。侯胜鹏(2013)认为山地地区、丘陵地区、高原地区、盆地地区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甫永民,姜法竹(2012)指出现代农业包括机械技术型、生物技术型和机械生物技术型三种模式,通过层次分析法将黑龙江垦区现代化五种主要约束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适合该地区发展的方式是机械技术型模式。柏振忠(2010)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各具特色,如美国的制度化科技型、英国的政府引导型、法国的链条式环保型、德国的信息化生态型。曾福生(2011)认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趋势将是多种模式并存,农业经营的主导模式是以专业农户为基础的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

1.4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黎成珍(2015)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仍然存在生产水平、农业集约化程度、科技水平与人员等不足,并指出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为农业提供基础性保障,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公共财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解决方案。王晋臣(2012)指出,西南喀斯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实施土地流转,建立生态系统补偿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建立农业功能分区发展。辛岭,蒋和平(2010)提出增加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东部地区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转变,中部地区在确保国家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基础上,走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西部地区选择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之路。

王庆锋,鲍小明(2011)指出宁夏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并提出北部引黄灌区应重点发展集约型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区应重点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南部山区应重点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张少平等人(2011)认为福建省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化较为突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受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应用科技研发滞后的问题突出,应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发挥两岸农业区域化优势、加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支撑。

余志刚,郭翔宇(2011)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2个区(县)的24个乡镇、57个村庄的199个农户为调查样本实地调查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表明,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素质有限、科技应用不足等问题。指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从农户对政策、资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技术需求入手,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1.5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周亚莉,袁晓玲(2010)应用改进型熵权法,从粮食安全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化生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五个方面,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测评了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状况。辛岭,蒋和平(2010)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李宝玉等(2014)以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为评价目标,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分级指标,构建了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贾登勋,刘燕平(2014)将层次分析和线性加权分析相结合,对西部地区各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类研究。

雷玲(2012)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CD生产函数和波拉特法等经济计量模型,分析评价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农业生产条件、科技水平、信息化水平、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绩效和农业绩效。

1.6 文献述评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存在问题、对策和评价等方面文献研究可得,学者们的观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阐明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合理性。

对今后研究的启示和展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现代农业发展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目前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研究都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反映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所处阶段和未来方向,对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十分必要。第二,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者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可以借鉴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评价指标,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现代农业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从而更清晰、准确地掌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2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2.1 金融支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G格利(Gurley)和爱德华·肖(Show)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一文中,首次论述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此后于1960年,二位学者认为一国经济能否有效运用其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制度的效率。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1969)运用1860-1960年16个国家近百年的经济数据,测算了各国金融相关率(FIR)指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金融相关率,且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Ang(2010)认为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和政策的实施,将显著促进产业创新。

第一,大量学者认为,金融支持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正相关。谭巍(2014)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广东省2003-2013年数据为样本,对广东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主因子分析,认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在农业产业内部部门间的配置效率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运用广东省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出金融支持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显著正相关。黄宏斌、王少楠(2014)以江苏省为例,选取农民人均年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人均农业机械功率为衡量农业产业化的指标,以农业贷款作为金融支持的衡量指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论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金融支持存在正相关。田艳(2013)在分析四川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基于四川省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和2011年四川21个市(自治州)的数据,论证了金融支持水平与农业产业化水平正相关,但各地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有差异。邓恩(2012)认为尽管学术界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问题有不同观点,但金融发展对现代农业经济转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赵俊英(2010)以河南省为例,构建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金融支持指标体系,选取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人均农业贷款指标,使用2007年河南省各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农水平正相关。

第二,有的学者认为金融支持对农业产值具有正向推动作用。Yazdani,S(2008)运用VAR模型,探讨了1979-2005年伊朗金融市场发展与农业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市场在伊朗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arivash,G H和Torkamani,J(2008)认为农业部门在伊朗的GDP中所占比重很大,利用VAR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得出,金融市场发展对农业发展有积极影响。王林峰(2013)运用SPSS16.0软件实证研究了山东省1978-2009年农业信贷投入与农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贷款对农业生产总值具有推动作用。陆美娟,左平桂,张兵(2009)运用江苏省13个城市2000-200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农业生产的固定影响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江苏3大区域农业产量与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金融支持量的迅速增加使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总产值明显上升,而苏南地区金融支持量增速缓慢,农业总产值变化不大。

第三,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方面,张力民(2014)通过对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两部门经济投资加速数模型稳定性的推演,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论证了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并对金融支持新疆农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Noula,A G和Yah,N C(2012)研究调查了喀麦隆金融部门发展和农业部门的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喀麦隆1973年到2009年的数据,基于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

2.2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供需状况方面,潘江等(2014)研究了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与金融服务的供需现状,认为供给方金融总量不断增加,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需求方金融需求模式集约化,金融需求额度扩大化,金融需求链条延伸化,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谭英祝,王维斌(2014)以邵阳市为例,阐述了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现状。在金融供给方面,涉农贷款总量稳步增长,金融支农环境日益改善。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方式,抵押担保模式不断创新,拓展了金融支农新渠道。在金融需求方面,现代农业资金需求大额化、期限长期化、结构多元化。郭佳琳(2013)从我国现代农业总体、农户、农村小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个角度分析了现代农业金融借贷资金的需求特征。并从我国金融支农资金总体、正规金融机构、新型农业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四个角度研究了现代农业金融借贷资金的供给特征。运用农业金融相关率(AFIR)指标测算了农业金融供需缺口,认为我国农业金融资产供不应求,农业金融资金实际供给量小于理论测算量。王林峰(2013)对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金融供求情况及特征进行分析,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特点主要是资金需求量逐渐增多,资金需求在地区间具有不平衡性,农业发展的金融交易成本较高。银行信贷是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主力,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大,财政补贴力度尚待加大。

李鑫龙、李茜(2015)认为现代农业金融产生并贯穿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具有产业性、创新性和效益性。郭新明(2012)指出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融资的特点在于,农业科技发展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随之带来融资需求规模大、占用时间长、风险较高。

2.3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曹丽萍(2014)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主体缺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备,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田艳(2013)认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支农信贷配给不足,支持力度较弱,涉农企业融资困难,融资能力十分有限。王雅坤等(2012)认为民间组织与政府并未形成良性合力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机构给予的农业优惠信贷十分有限。李鑫龙、李茜(2015)指出当前的农业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现代农业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白玉娟,龚曼薇(2015)认为我国支农金融工具单一,农业自身与农业信贷之间天生存在矛盾,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备。政府支持力度较小,信贷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业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谭巍(2014)认为广东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不足,金融支农的强度逐年降低,产品单一,支农贷款期限和利率不灵活,农业保险严重缺位。潘江等(2014)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贷结构不合理,农业资本市场筹资不足。谭英祝,王维斌(2014)指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成为融资客体。财税支持政策缺位,农业保险难以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支持现代农业。郭佳琳(2013)认为由于金融供给抑制、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正规金融主体缺位、服务缺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作用有限,民间金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村正规金融资金“非农化”现象严重。陈俭(2015)指出阻碍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滞后。农村信用体系和抵押担保体系不健全,增加了贷款难度。

农业政策性金融缺位,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王林峰(2013)指出山东省政策性金融服务缺位,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融资成本高,农业保险缺位,农业信贷程序复杂,门槛过高。郭新明(2012)认为,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较高,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条件较为严格,农业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较低,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缓慢。

2.4 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

王鹏(2014)运用哈罗德-多马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和协调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山东省17个地市2008年到2011年的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山东省储蓄率、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效率以及资本产出比率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并基于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山东省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水平,找出了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市。潘江等(2014)运用动态相关系数、单方程回归、VAR模型分析等数理模型研究发现,提高金融效率是推进广东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金融规模扩张对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金融支农应以广东省农业现代化资金需求为向导。郭佳琳(2013)运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将支农贷款主体、政府和农业生产者构建为一个三方博弈关系,分析在借贷资金利率固定和随项目投入产出率变动两种情况下博弈双方的均衡策略,并研究了均衡条件下金融支农贷款总量,支农借贷资金提前撤资比率,借款农业生产者的均衡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周亚莉,袁晓玲(2010)实证分析了农业贷款对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建立包含滞后解释变量在内的农业贷款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阿尔蒙有限分布滞后模型,反映农业贷款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即期和远期的推动效应。

2.5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李鑫龙、李茜(2015)认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趋势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开展的。邓睿,金明珠(2015)分析了鹤峰县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健全金融服务新体系,打造金融服务新产品,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配置金融资源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张乐柱,李海辉(2014)论述了佛山三水“政银保”三方合作农业贷款模式,由政府主导设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合作银行低息发放免抵押贷款,保险公司低费率开展农业贷款保证保险。周志兴(2013)论述了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金融支持铜仁市碧江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扶贫模式,通过政府推动、组织联动,支持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开发,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姚超豪(2014)在探讨现代农业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巴莱资本投资贵州魔芋项目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应大力推进产业资本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金融支农与财政支农合作方面,谢平,徐忠(2006)对贵州省及其样本县农户和金融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公共财政必须发挥应有作用,农村金融才能正常运行。贷款用途与还款能力紧密相关,只有政府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财政投资,才能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制。袁敏垚(2016)认为财政与金融支农政策的结合,更能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2.6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Sarah J. Martin and Jennifer Clapp(2015)探讨了长期以来农业、金融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私人资本一直不愿意在农业上投资,所以对农业的支持大多来源于国家,而且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对私人融资机构进行监管。Huang Ji-kun,Wang Yang-jie(2014)研究指出,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可持续农业成功融资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李鑫龙、李茜(2015)从国家对金融体系的宏观调控,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和农业保险制度优化三个方面,提出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建议。白玉娟,龚曼薇(2015)指出加大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速立法,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郭佳琳(2013)认为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金融抑制,导致我国金融支农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应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徐展峰(2014)认为应加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打造多样化的特色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内部考核和外部监管体系,提升金融与农业经营的融合能力,优化农村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郭新明(2012)提出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应不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国家财政资金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并引导了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的投入。

完善县域金融支农功能。袁佳薇,熊宇慧,廖珊(2015)指出,必须建立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创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高效的涉农产业,降低农户贷款门槛和成本,将县域存款主要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姜春(2014)认为破解县域农业融资的关键在于解决资金总量和资金效率问题。

构建农业金融支持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张志义(2015)提出要完善正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建立农村信用制度,构建农业担保体系,建立农业金融风险防范保障体系。谭巍(2014)在分析广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发挥国家财税支农作用,加强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和产品创新,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改善农村信贷制度环境。

张力民(2014)基于金融支持新疆农业产业发展不确定性,提出推进新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赵安红(2014)指出要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加大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创新农信社组织形式,推进农信社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力度,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农村资金回流,树立诚信意识,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曹丽萍(2014)提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构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谭英祝,王维斌(2014)指出不断发展现代农业规模,财政引导构建现代农业风险补偿机制,银行支持创新农业信贷产品,构筑现代农业信贷保障机制。

推进农业金融产品创新,拓展融资渠道。中国农业银行农户金融部(2014)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发展进入高投入、高成本发展阶段,资金需求巨大。金融行业要主动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明确重点支持的农业领域,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陈玉梅(2014)指出,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力度,促使农村资金回流“三农”。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为主体,民营借贷组织为补充,分工协作的金融支持体系。陈俭(2015)指出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强农村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涉农补贴与补偿机制。陈彦玲(2010)指出金融衍生工具在农业金融上的运用,能有效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并促进农民增收。天气衍生品、农业巨灾衍生品和农业订单衍生品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王林峰(2013)提出应大力拓展政策性银行涉农业务,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加快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完善农村保险制度,构建山东省金融支农新体系。邬盈军(2013)在分析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现状、问题和原因,并借鉴美国、法国、德国和印度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湖南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财政性融资的基础上,推动政策性金融扶持农业,改革商业性融资,发挥金融市场的配置作用,改善湖南农业产业化的金融环境,完善湖南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结构体系。郭新明(2012)认为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监管部门对农业科技贷款要实行差别化监管,鼓励金融机构贷款。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优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将财政资金金融化运用。

2.7 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率评价

李强,傅东平(2015)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金融支持效益进行研究,采用广西14个市2004-2013年面板数据,以单位面积农业产出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金融相关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对农业规模化起正向促进作用,而存贷比对农业规模化起反向促进作用。赵振宁,王畔畔(2013)构建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测评模型,采用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年利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平均劳动工资五个要素2003-2010年八年的数据作为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评得出金融支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很大,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郭佳琳(2013)将财政涉农投入资金和金融支农借贷资金合并为农业外部资金投入变量,基于最优化规模视角评价我国农业外部资金投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认为我国农业外部资金投入对农业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刘晓飞(2013)从社会环境、金融机构和创意农业组织三个维度,得出创意农业金融支持绩效的十三个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Lisrel8.70软件实证研究得出对创意农业金融支持绩效有显著正影响的因素。冉光和,褚雅伦(2013)运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理论工具,实证研究了重庆市1999-2010年金融投入和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认为金融对各产业发展支持总体有效,但年度数据波动较大,金融市场环境不稳定,金融政策未能及时调整。许承明,张建军(2012)构建了利率市场化影响信贷配置效率的分析框架,采用Markov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信贷需要根据不同经济区间采取差异化利率,并将信贷与保险互联分担信贷风险,降低信贷利率,提高农业信贷配置效率。

田艳(2013)运用1998-2011年四川相关数据,研究金融支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贡献率。用人均农业贷款余额来代表金融支持指标,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机械总动力、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人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农产品出口额指标来表示。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支持力度、支持结构和支持效率不高。辛立秋,张婷婷(2011)在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黑龙江金融支农绩效进行评价,得出金融对农业支持力度较弱。

2.8 文献述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就金融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现状及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发展模式、对策建议,金融支农的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当前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从微观层面切入分析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鲜为少见,更是缺乏将宏微观层面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同时,以往研究多将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分而言之,并侧重于对正规金融进行研究,未充分考虑到农业金融的多元化特征。特别是当前对西部地区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缺乏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完整性研究。今后研究中,应关注金融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金融支持水平如何影响现代农业的推进,以及现代农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内在联系和机理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扬.基于生产要素聚集视角探索现代农业建设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5).

[2]袁敏垚.国内财金支农政策研究综述[J].财税审计,2016(1).

[3]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王英姿.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要重视舒尔茨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14(2).

[5]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

[6]黄宏斌,王少楠.江苏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实证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9).

[7]曹丽萍.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4(1).

[8]王鹏.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因素与协调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6).

[9]许承明,张建军.利率市场化影响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研究[J].金融研究,2012(10).

[10]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6(4).

猜你喜欢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研究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现代农业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