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国防特色类高校存在军用和民用两个科研发展方向,在科研管理上具有独特性。能否拥有一支符合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的专业队伍,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及科研竞争力。本文针对目前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匮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强化培训,加强平台协同,增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交流机制,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建议。为培养复合型国防特色类科研管理人员,提升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 There are two research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universities with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s: military and civil, which are uniqu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Whether these is a professional team suitable for research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with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of the universities with national defen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ack of compoun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platform cooper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s.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cultivating compound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关键词: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问题
Key word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compoun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ersonnel;problem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202-03
0 引言
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潮流中,以科研作为主要职能的研究型综合大学,特别是国防特色类高校在国家科技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科研工作中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对于国防特色高校而言,存在着军用和民用两个科研发展方向,其科研体系更加复杂。在科研管理上,国防特色类高校需有别于其他类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如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求具有行政与国防项目管理能力,要求具有与军方沟通协调与开拓能力,要求具有国防科研引导与服务能力,要求具有军民学科技术领域研究能力等,这无疑对国防特色类高校提出了需要具备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分析和诊断现有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现状问题,讨论找出应对办法和建议,加强国防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培养形成一支数量充沛、国防特色鲜明、复合能力水平突出的专业化科研管理团队,对解放和推动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生产力发挥重大作用。
1 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现状问题
1.1 国防特色类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匮乏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大多为非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对科研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相对陌生,理解不深刻,需要较长期的摸索和学习阶段;同时,大多数管理人员未曾接触过国防类项目,对于国防科研特点也知之甚少,因此一段时间内管理和服务能力较为欠缺。再者,高校科研管理尤其是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不是一般的程序性管理,而是针对科研项目的全流程、专业化、有输入和输出的管理,其专业化表现在于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直接管理者,不仅要求“擅管理”,还要求“懂科研”、更要求“能保密”。[3]由于国防科研涉密等特点,现实中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渠道,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较难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擅管理”大打折扣;随着军民融合大潮流的发展,国家对军用和民用交叉学科领域投入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了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对本校军用和民用两条科研发展方向均需有所认知,而现实中科研管理人员长期从事行政类工作,与一线科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无法真正做到“懂科研”;介于国防科研涉及国家秘密,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需掌握日常工作活动中的各项保密规定,履行保密义务。而实际工作中大量的机械的保密流程和手续极大消耗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精力和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效果往往提高不上去,做到“能保密”却造成了其他方面的损失。
1.2 国防特色类高校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与协同机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施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但目前,科技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还存在着所依据的制度相对滞后、监督不力而且有效办法少、执行难度大,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国防类项目尤为如此,由于存在涉密等原因,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无法通过网络等便捷渠道获取管理政策文件,无法实时的对自己工作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往往都是“老带新”的模式,容易出现科研管理知识体系不规范不完整等问题。
同时,高校科研管理各部门之间协同不足。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而言,科技处(科研院)作为直接科研管理部门,在负责抓总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之外,同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如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相关管理,人事处负责军用和民用两个方向的科研队伍人才搭建,国资处负责教育部或国防实验室和科研资产管理,保密处负责涉密科研项目的保密管理等。然而,这种协同作用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尚不紧密,目前仅停留在形式匹配,实质松散的阶段,缺乏积极沟通及有效联系,没有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协同。部门间存在着管理漏洞与弊端,最终会影响项目的实施效率。
1.3 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和激励措施不健全,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按照院校二级管理制度,学校科研管理人员获取任务和信息后,一般通过各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科进行上传下达,这就造成了学校科研管理人员与课题组、具体教师交流不足,无法对实际一线科研情况全方位了解。同时,由于国防科研项目涉密,信息化手段贫乏,管理起来流程手续繁重,加剧传递的不通畅和不及时,导致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层层衰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同时极大消耗了科研管理人员的精力,造成恶性循环。
现今,大多数高校人事考核制度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论文+项目型),然而科研管理人员长期处于科研与行政管理一线,日常工作繁重且多为他人做嫁衣,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科研管理岗位发展的需要。[4]尤其对于国防科研管理人员,日常主要进行技术类科研项目管理,与自身有关的国防领域管理类项目少之又少,存在着“发文章难,承担项目更难”的现象,在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同时,国防科研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之外,消耗大量精力在保密相关流程和手续上,巨大的工作量无法在人事考核评价制度中体现,许多国防科研管理工作很容易“被隐身”,极大打击国防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发展思路和建议
2.1 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学习,为培养国防特色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助力
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应加强政策类学习,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科技政策、国防科研项目管理政策、相关保密政策,以及所在高校对科研项目的具体配套政策制度等。这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高校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专业的建议,为在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正确和专业的指导。
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同时应加强管理类学习,包括民用类,国防类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流程,以及本单位科研流程中每个环节和节点相关的管理方式。同时,通过学习在工作中形成“管理亦是服务”的思想氛围。[5]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稳定科技服务团队和完善科研服务制度等,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服务水平,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帮助,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加强技术类学习。科研管理人员可以有选择的参加学校重大在研项目的评审会、研讨会,了解和掌握学校优势领域先进技术信息;组织、策划和参与学校大型科研讨论,牢牢把握学校军用和民用科研发展方向;利用好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类项目指南资源,快速学习国家和军方的技术需求等。基于此,加强技术学习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者做好“对内服务和管理”和“对外宣传和推销”的工作,提高国防类高校在多个领域的影响力。
例如南京理工大学,作为工信部下属的国防特色类高校,在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学习培训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科研管理部门,根据涉密程度将人员分类为一般涉密和重要涉密人员,差异化进行专业保密培训;如科学技术研究院各业务科室(国防处、民品处等)定期进行业务汇报,以及相关领域政策宣贯,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业务认识和能力水平。
2.2 加强校内、校校、校企、校政平台协同,发挥国防特色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协调和开拓能力
校内而言,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各职能部门人员间的协同配合。科技主管部门作为唯一对科研项目全程跟踪的部门,自身应加强科研财务、科研人事、科研设备、保密等业务知识学习。与此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应有意识的积极连同高校财务部门人员、人事部门人员、国资部门人员,保密部门人员进行交叉业务强化学习,充分探讨和协商,建立协同合作管理平台,利用平台的公开性打破原有的资源壁垒,实现信息高效互通,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校内各部门共同协作推进高校科研项目前进。如南京理工大学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将校内与科研有关的财务、人事、国资等数据打通,使得各职能部门人员能够在平台上实时掌握数据,紧密跟踪科研情况,协同管理共同决策,利用现代化平台手段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与学校之间,国防类高校作应与其他民用类或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如在科研团队共建,机构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和专利共用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如南京理工大学与同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类)、南京农业大学(民用类)等建立了“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各校分别在“航空、航天、民航”、“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农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内形成鲜明的技术特色,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研究所、企业之间,国防类高校应与各大研究院所科研管理部门增加交流,进行战略合作,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座谈对接,加速高校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丰富高校人才培养途径等。在与政府、军方方面,高校作为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供方,应积极与上级管理部门对接汇报,向上输送技术,向下带回信息,发挥国防特色类高校军、民两类科研发展方向优势,在科研条线上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2.3 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交流机制,为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融合提供平台和保障
大多数高校现有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能力帮助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年终数据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强化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功能,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与一线科研人员提供跟踪、学习与交流平台。科研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渗透到科研队伍中去,进行跟踪学习式管理,掌握基层科研生态,及时了解问题、提供建议、共同解决;同时,科研管理人员通过交流平台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科技宣传和宣贯力度,铺面式(对学院)与直插式(对课题组或个人)宣传通知相结合,提升高校科研工作效率;此外,科研管理人员通过平台组织学院、课题组学习相关管理培训视频,了解科技新政策等,促使学院、课题组更好的对项目进行内部把控,形成良性的院校二级管理体系;积极利用交流平台,还能够引导一线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科研信息,把握和调整自身研究方向,顺应国家和军方科研发展规划。
2.4 完善考评制度以及激励机制,激发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和服务热情
为了保证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和服务热情,学校需要健全的职业晋升体系和管理人员考评机制等。尤其要多关心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职务职称,特别是不能让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职务晋升成为一块被遗忘的角落,如可以结合涉密程度,根据国防科研项目的等级,构建合理、公平、透明的人事考核制度。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制度,如设定目标,进行目标激励;制定政策,进行政策激励;引入竞争,进行竞争激励等。具体的有,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出台相对明确的奖惩措施,对精于科研管理、优秀保密管理等方面有表现杰出给予奖励等。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助于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推动整个国防类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3 结语
当前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尤其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匮乏、管理体系与协同机制的不足、管理流程和激励的不健全等,这直接导致了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这主要是由国防特色类高校的性质决定的。因此,需牢牢把握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的特点,通过强化培训,加强平台协同,增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交流机制,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建议等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国防特色类科研管理人员,充实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提高科研管理能力水平,把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张俊杰,姚虎,等.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现状及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44-45.
[2]刘婷,齐楠.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14.
[3]滕潇烨.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要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3(11):22-23.
[4]徐桂秋,孟俐丽.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与提高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2):181-182.
[5]张俊青.从科研服务的视角探索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