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龙琦
摘 要:公共座椅是是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环境设计当中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品质也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形象。如今,公共座椅的设计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它的设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共座椅;公共空间;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9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175-01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增加,城市中的公共座椅也因此与日俱增。公共座椅作为城市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基本的休息功能的同时,其的设计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品质,可以使人感受公共空间的品质甚至是城市的魅力。因此,传统上仅仅具有使用的功能城市公共座椅已不能满足的人们的需求,这必将产生城市公共座椅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城市公共座椅的范畴
广义上的公共座椅是供人们公共性活动之用的满足休息功能的设施。公共座椅区与普通椅子的区别在于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特征。城市公共座椅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要素,它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
二、城市公共座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化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形象。在欧洲一些城市,对于房地产开放项目,政府会强制性要求开发商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公共艺术的建设。公共座椅是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化的公共座椅则是一个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座椅是否具有艺术性,已成为评价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依据之一。
具有艺术性的城市公共座椅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文艺气质,建立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精神,营造出了舒适宜人的环境。因此,艺术化必然会成为城市公共座椅设计的必发展趋势之一。
(二)人性化趋势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那么对于城市公共座椅设计则应以在公共空间中活动中人群的需求为出发点。这种需求不仅仅是生理需求,还包括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公共座椅具有双重功能,既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人性化设计是根据人的行为习惯、身体结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人性化的公共座椅应营造出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性化的公共座椅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基本功能的完善。在设计公共座椅的过程中,始终需要把其功能性放在第一位, 因为公共座椅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活动时有着休憩需求。公共座椅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坐,还要结合人体工程学对公共座椅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第二是对于特定人群的考虑。在对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我们会着重考虑到特殊人群的使用, 比如儿童、孕妇、老人、残疾人等。这类特殊人群对公共座椅的需求跟普通人群的需求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儿童活动为主公共空间中,造型应尽量避免出现棱角,同时材质应尽量采用有缓冲度的,以免对儿童造成伤害。色彩方面也可以适当采用鲜艳的颜色以提升对儿童吸引程度。因此设计师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不只单纯地创造一件作品, 而是真正考虑到座椅所服务的对象的需求。
第三是与人的情感的交流。不同的座椅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在满足休息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人与座椅之间,人与人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情感上的交流。不同的座椅的布置方式也将会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不同的交流方式。
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曾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所以说人性化必将会成为现代城市公共座椅设计的趋势之一。
(三)生态化趋势
生态设计在设计整个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使设计产物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生产消费系统。城市公共座椅的生态设计,是指将生态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设计公共座椅各个环节。提倡生态设计理念对城市公共座椅的设计有着现实的意义。一方面生态设计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从长远看来,生态设计合理有效的使用材料和能源,节约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后期服务等多方面的经济成本,还降低了环境污染与安全事故的风险。因此在当代,产品是否具有生态要素是在市场最具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生态设计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生态设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情况,从而在源头上减弱不良影响,更加环保。如今,生态设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运用生态设计的观念对城市公共座椅进行设计将成为必然趋势。
三、结语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城市公共设施也将日益完善,城市公共座椅的设计也将朝着艺术化、人性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城市公共座椅的新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改善城市公共座椅设计,从而营造出更加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吉玲.室内绿化应用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孔德政.庭院绿化与室内植物装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OO7.
[3]尤长军,刘波.对室内设计中绿化问题的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