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2017-01-11 15:00晁梦雨
未来英才 2016年16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英语教学

晁梦雨

摘要:文章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评估,及对留学生的深度访谈,将汉语环境下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概括为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以及国内应试教育影响三个方面,为解放传统英语教学中汉语环境的禁锢提供了多视角的参考。

关键词:汉语环境;英语教学;应试教育

2012年底, 全球最大私人教育集团—英孚教育发布的全球首份《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每年花费300亿元用于英语培训,但实际效果不佳,在全球54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6位,亚洲区域排名倒数第二,属于低熟练度水平。造成这个令国人诧异的结果源于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国目前英语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仅有少数发达地区的英语学习者达到熟练水平;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法、选取的教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运用。除此之外,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水平还受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限制,即汉语环境对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在我国,英语教学主要以汉语为基本交流方式进行。学生在接触英语知识的学习之前早已获得汉语言知识的储备,形成了汉语环境下独有的汉语语言知识体系。为了论证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笔者随机旁听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口语课,评估了十位大三学生高级写作课程作业和翻译练习,并对三名有留学经历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最终,笔者将汉语环境下,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概括为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以及国内应试教育影响三个方面。

一、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会受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奠基下的习俗,传统和思维方式都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并根深蒂固。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本族文化和语言的干扰,不自觉地将母语文化和语言搬到英语学习中。例如,汉语环境下常尊称上了年纪的人为老人,因此学生在口语课上就错误地使用了“old people”来表达“老人”,殊不知在西方,形容人“老”是很不礼貌的,应该委婉地表达为“the aged”或者“the elderly”。类似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误用还有很多。笔者在访谈一位留英学生时得知,中西方文化差异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因此说话方式、开玩笑方式也都大不相同。这位访谈对象曾因屡次错误地表达“想要”这个意思而被同伴误解为不礼貌。在中国,人们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所想所要,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说“I want to……”,而西方人则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很唐突而不能接受,他们习惯于说“could you please……?”在闭塞的汉语环境和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中国学生很难全面、真实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很容易出现此类因“无知”导致的“冒犯”。

此外,在课堂观察中笔者还发现,学生们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只有一个笼统、模糊的印象,往往会混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错误地对号入座。例如,口语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图片对比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当图片呈现出筷子和米饭时学生能意识到是中国特色,但当呈现刀叉和香肠时,学生们几乎一致认为是美国饮食的代表,却不知美国、德国、英国等众多西方国家在饮食上也是有典型特色与差异的。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英语思维方式既包括用英文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能力,也包括用英文遣词造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常强调英语思维,但事实上很少有学生能真正用英语思维。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大多数在掌握汉语之后学习英语,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汉语思维带入到英语学习中。

通过口语课堂观察和写作翻译作业的评估,笔者发现英语学习者在表达中所出现的中式英语大部分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等迁移作用所致,往往生搬硬套地将汉语意思逐词直译成英语。例如,学生会直接用“black” 而非“tan或tanned”来表示“皮肤黝黑”;错误地将“学费高昂”表达为“the tuition is expensive”;以及类似“Benefit from each others strengths”此类经过汉语直译后产生的语义繁琐累赘等问题。

透过一堂英语专业的口语课和10份随机抽取的高级写作课程作业,汉语思维及母语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一斑。而谈到中式英语和此类汉语思维导致的表达失当在国外是否常见时,三名访谈对象均表示,中式英语在国外很常见,在非汉语环境下,不断的模仿和练习会有助于他们更习惯于用英语思维去组织语言,从而表达得更加地道。同时,他们指出,培养纯正的英语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三名访谈对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留学期间虽然有所提高,但并不显著,与其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三、国内应试教育背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效果不尽人意,然而培养英语思维方式的阻力不仅仅在于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受国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教材选用的牵制和左右。自古以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价值导向的中国教育就极具功利性。学生为所谓的成功而学习、考试,学校更是只讲效益和效率,把升学率看作是教师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成败的唯一重要标志。在如此价值导向下,出现了空前的应试教育教学,制造出大批高分低能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学习者。

Brown指出,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因外语有价值——能帮助自己在工作中有更大的发展,阅读技术性资料,翻译等,这种动机叫工具型动机;如果他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希望能融入到第二外语(目标语)所在那个社会的文化团体,并成为该团体的成员,这种动机叫融合型动机。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和教育的追逐功利以及用人单位的畸形要求,使学生把学习英语的动机停留在表层——升学考试,获取毕业证书,过四六级,找个好工作等工具型动机。很明显,在工具型动机的驱动下,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挥舞下,学生难以更深层地去学习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和历史文化。为了考取高分,他们的思维、学习的欲望以及动力已经被考试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只学习考试规定的内容,只做标准化的试题。尽管在这些年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再强调创设英语情境,但情境教学法的使用仅仅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的英语教学外壳是英语,内核还是汉语。以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口语课程为例,尽管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活动的组织均用英语进行,但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在历时一个小时的Free Talk环节,学生独立说英语的时间累计仅有19分钟,约占这一环节的32%,占整节口语课的21%。此外,在与同伴讨论环节中,该班30名学生中有4名学生整个环节沉默不语,大部分学生虽然讨论热烈,却只有少数使用英语交流。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学生摆脱不了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根源在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考试导向。正是这样,汉语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才充斥着语法、字词句,学生们整日记诵单词、固定搭配,却连一个完整、地道的句子都说的磕磕绊绊。此外,中国传统教育只重灌输而忽视师生间互动交流的理念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气氛不活跃的重要原因。中国教师把英语当作数学物理之类的理论课程去教,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堂上所讲知识,而不是把英语当作一个交流工具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教师的单方面灌输,没有意识开口说英语了,而作为一个交流工具,听说能力严重缺失,这必然是英语学习的失败。访谈对象当中的一位留德学生就明确谈到,在德国大学课堂中,踊跃发言的学生有很多,但当中极少有中国的留学生。因此他认为,中国学生即使身处非母语环境,他们学习英语还是会受之前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也正因为此,可以说英语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越容易通过非母语环境来改善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真正摆脱汉语环境的影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由于时间等客观条件限制,笔者总结的以上三个方面也并未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汉语环境下影响英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但通过实际的课堂观察、作业评估以及深度访谈归国留学生的切身感受,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打破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须先从国家宏观教育体制入手,只有改变英语学习的应试价值导向,才能从根本上深入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和掌握。作为英语教学者,也应尽可能打破陈规,探索出一条真正适于英语教学的务实道路。参考文献

[1] 陈丹华.(201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青年科学:教师版,34.

[2] 梁红英.(2007).应试教育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低下——学习动机影响英语学习.大学英语:学术版(01),394-398.

[3] 林红.(2015).汉语环境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校园英语旬刊,15.

[4] 张永席,&刘亚飞.(2009).浅析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科技信息,19(19),152-152.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