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峰
摘 要:陶刻艺术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天,已形成它自身的规律,它需要扎实的书画功底,广博的文化涵养,全面的刀法技艺,合理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紫砂;刀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40-01
紫砂壶为国人所爱,紫砂陶刻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大好时光。各地书画家,高手竞相参与不泛精品力作呈现,但真正切情、切理、切壶之作吕,没属毛麟凤角,因紫砂陶刻有它自身的规律,不是随意思挥洒就能奏效。它需要扎实的书画菌底,广博的文化涵养,全面的刀法技艺,合理的空间布局,四者缺一不可。紫砂陶刻园地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以上所述的四个基本要素之外,还应不迷古人,不薄今人,深入探讨,认真研究。
中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也是最早的陶记得艺术。
由于陶器的泥坯易于刻画,在最早的木记得文字尚未发现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紫砂陶刻艺术最早见于明末清初时期,是指把书画艺术用镌刻的手段表达在紫砂制品上。后来紫砂陶刻艺术汇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无论真、草、隶、篆诸体。秦砖、汉瓦、钟鼎、甲骨、竹简、写经各种书法源流,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白描、工笔、写意等国画技法。都成为其装饰技巧和手法,以丰富的艺术内涵精湛的艺术水平、独特的艺术形式、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世界陶瓷艺坛中独树一帜。
紫砂陶刻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陶刻艺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供春开始,紫砂陶艺术从壶把和底部铭刻作者名字字号以及所作年代,发展到底部书刻诗名落款,而后成篇大面积的篆刻到壶身,形成陶刻艺术这一独立于其他紫砂艺术的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经历先贤们的不断控索和努力,才使得景象非凡的陶刻艺术体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在前人的大树下,占得一片荫凉。自曼生开始,许许多多文人书画名家直接参与了紫砂陶刻艺术的创作中,使得陶刻艺术得到了迅速地发展,陶刻艺术水品也得到了质的飞越,真正地形成了陶刻艺术自身的体系和特有的艺术形成。
紫砂壶陶刻的刀法主要是借鉴我国古代碑刻、篆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刀法。它既不同于碑刻。篆刻,又具有碑刻、篆刻的艺术效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丰富多变的陶刻刀法。陶刻刀法主要分阳刻与阴刻两大类:
1、阳刻。就是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凸”出来,主要有平刮阳刻、砂地阳刻等,都属浮雕刻法。
2、阴刻。是指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凹”下去。主要分单刀、双刀二种刀法。单刀又分刮和刻,是以刀代笔,直接写刻,轻重、急徐、顿挫得体,刮(比较浅),刻(比较深,金石味浓)。双刀是指把所要表现的线条两边下刀,中间起底。主要有:三角底、圆弧底、平底、斜底、沙地底、图案底和不规则底等。另外还有单刀与双刀结合法、沙地加刀法、多刀法等。单刀与双刀结合法,即单刀加刀法,,通常是单刀刻划,再局部加刀,一般加刀在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处。沙地加刀法,即在沙地的局部加刀,以强调沙地的局部重点。多刀法是在线条笔画中施以三刀或多刀,以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以上刀法可以相互参融而形成另外的刀法,应用时可根据需要运用肘、腕、指力和转动坯体结合操作,达不到理想效果时,只要不刻出线形之外,还可稍作修改,有时可根据线条的变化,把几种刀法结合起来,形成多变的刀法,切不可死守一二种刀法,更不能把所有的有变化的线条都运用同一种刀法来刻。紫砂壶的陶刻装饰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艺,他不但要求作者要具有一定的书法、绘画基础,还要具有一定的刀法功力,关键是能把这三者有机地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陶刻刀法既能充分表现出书法味、国画味,又能表现出书卷气、金石气。
紫砂壶在世界陶瓷艺坛中可谓独领风骚,而作为其装饰艺术的紫砂陶记得艺术以其高质量的艺术水平,独特的艺术形式,鲜明的民族风格,极大地丰富了它的艺术内涵,陶刻艺术与紫砂壶的结合,不仅发扬了自己的特色也为紫砂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好的形式,使紫砂壶更好地上升了它在文化上的地位,也提高了紫砂的艺术价值。
所谓字随壶传、壶以字贵,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在闲之暇余,沏上得茶一杯,便能体会到一咱独特的意境。
因此,新时代的陶刻艺人必须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道德修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具生命力的作品,把这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传承下去。陶刻艺人必须具备创作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既要保留传统紫砂物件的美观、大气,又要与时俱进,彰显这个时代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史俊棠.宜兴紫砂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
[3]王德安.紫砂壶上的诗茶题句[J].东方收藏,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