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与商业

2017-01-11 19:56吴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全球化商业艺术

吴璜

摘 要:西方社会的发展率先进入以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艺术与商业的互动不仅成为事实,也开启了公众理解艺术的新视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在商业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艺术商业体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系统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艺术;商业;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14-01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逐渐富足,对身份、地位的认知及品位审美上有了更多需求,故而寻求可以满足该需求的方式。艺术可以为商业带来更高的艺术情怀和品质,产生更多符合消费者审美的产品。这种迫切需求促使更多的商业与艺术迅速产生化学反应。草间弥生、村上隆与LV的合作,将艺术和流行文化融入新产品设计中,一定程度上也是迎合这种新型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本身的需求

商业,是一项为满足物质生活而开展的经济活动,它以现实客观需求为主。随着商业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的需求有了新变化,人类更加倾向于关注商品的精神内涵。商家开始寻求新的方式来刺激消费,所以出现艺术家与商业的合作。比如国际奢侈品牌为了提高品牌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非常热衷参与到艺术文化项目中去,像Cartier, Louis Vuitton, Gucci等品牌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基金会和艺术中心,同时邀请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参与到他们每年度的时装秀当中,将艺术家的装置作品直接引入品牌的空间设计中。让每一年度的时装秀不仅是时装创意的迸发地,还是空间设计创意和舞台设计的展示台。商业主动的寻求艺术结合,商业可以依附艺术,提升自己的艺术品质、艺术情怀,彰显自己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经济利益。

二、艺术的商业化帮助艺术直接介入社会及大众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艺术家的人文价值得以提升,他们的作品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垂青,构筑起世俗生活与艺术殿堂之菅的桥梁。艺术与商业的跨行业合作,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让原本单一的物质消费变得色彩斑斓,并使精神消费、体验消费都得以发展,让艺术直接更大程度的融汇到日正常生活当中,用文化内涵提升商品的人文色彩,用先锋的艺术理念包装现代的商业文明,建筑起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桥梁,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艺术也将更加全面的融入生活,以达到一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局面。比如日本先锋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无印良品”,将“传统简素美学”观念融入产品,被公众所熟知,艺术家及他的艺术也进一步融入大众。

比如建筑艺术家安藤忠雄、时尚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都在与不同品牌的跨界商业合作上产生灵光一现的商业艺术产品。

三、艺术与商业的关联性

商业在与艺术合作方式和渠道上呈现多元化,比如公司企业艺术收藏、赞助艺术活动、设立艺术奖项、成立艺术基金会、开发艺术衍生品(产品)、创新艺术展览、设立美术馆……商业采取的合作行为与所在行业的属性紧密相联。不同的行业在与艺术合作时会有不同的偏好。赞助艺术活动是商业与艺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合作方式。食品、酒类及烟草等行业,赞助艺术活动这种形式被广泛采用;建立企业艺术收藏是金融机构最为常见的合作形式;而在奢侈品牌行业,商业联合艺术家开发衍生品的情况则比较普遍。

(一)艺术商业合作是以艺术融入产品的方式出现的

优衣库曾一度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2013年起开始与当代艺术家合作推出一系列的T恤,从此走上艺术与品牌合作之路。2016年与纽约当代艺术大师KAWS携手推出的联名UT,使优衣库重获年轻人的青睐;2014年H&M和艺术家Jeff Koons合作推出限量版黄色气球狗手袋;GAP与艺术家的跨界合作,邀请美国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共10位潮流艺术家,创作出10款限量版T恤;村上隆与商业的合作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他将自己的思想融于商业品牌当中,创作出新的商业产品,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收获个人价值,2005年村上隆和Louis Vuitton跨界合作的樱桃Speedy上市就开出23500元的高价,是当时Monogram Speedy的5倍还多!由于全世界LouisVuitton“粉丝”的热炒,至今樱桃Speedy价位仍然奇高!

另外一种定制产品的方式则属于更加深层次的合作,在推广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理念以及艺术特色给予放大,帮助艺术家进一步为公众所熟知和接受,品牌也在合作的过程中打上艺术家本身的烙印,彰显更高的审美品位。比如由Louis Vuitton 和草间弥生联合设计了一组手机应用程序,这款程序主要有拍照与图像处理功能。使用者只要拍一张照片,系统就可以自动转变为草间弥生式的波点或波纹的变形图像,夸张而有趣,上传分享到网络新颖而独特。草菅弥生说自己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特有的圆点符号传达给世人欣赏,在信息化的时代,手机作为必不可缺的交流工具,再利用APP来实现这样一种夙愿是行之有效的。

(二)商业自身开展的艺术活动是更深层次的链接

除了以商业之名成立艺术基金会,投资艺术品之外,商业品牌本身也会举办艺术相关的活动,借艺术传递商业品牌的内涵和主张。在这一波时尚与艺术互相拥抱的趋势中,最受人瞩目的,要属香奈儿在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带领下,举办的一个富有野心与企图心的大计划“流动的艺术”展。

这是一个持续性的艺术活动,香奈儿公司希望通过展示这个展览,进一步确认香奈儿对创意和前卫艺术的坚持。香奈儿聘请艺评家法布莱斯·布思托(FabriceBousteau )担任策展人,并邀请20位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以香奈儿经典的菱格纹手袋为灵感,各创作一件作品。参与这项计划的艺术家皆具高度的国际知名度,例如,以魔幻动态建筑风格著称,曾于2004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立兹克奖的扎哈·哈迪德(ZahaHadid )、作品蕴含高度观念性与社会批判性,曾于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举办个展的韩国艺术家李部(Lee Bul )、印度当代艺术红星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以作品《好好照顾自己》(Prenezsoin de vous)代表法国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Venezia)的艺术家苏菲·卡尔( SoohieCalle ),以菱格纹手袋为题,各自发挥创意,以不同的形式给予手袋新的生命—可以是诗意的、不拘小节的,又或是具启发性的,呈现这手袋的传奇面貌。艺术家的作品除了扩充观者对于香奈儿手提袋的想象与论释外,展览还不着痕迹地为香奈儿打造新时代的传奇与神话,把时尚自我与艺术连结起来,带来一种具创造力、创意无限的表征。在“流动的艺术”展览中,香奈儿的包包虽是不现于展场内,但一件件的作品却又不断地回溯指向它,并使其鲜活化。

就如拉格菲尔德所言:“我们可以用广告淹没这个世界,但是,这是更为高贵的做法。”现在,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加入将自身艺术化的行列中。2009年,普拉达展览中,艺术基金会给艺术家们提供了自由创作的舞台,当时没有让艺术家为品牌做明显的代言,只是让他们单纯进行自己的创作。在展览中,观众看到的也是完全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带有普拉达字样的置入性行销手法,其醉翁之意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纯粹与独一无二”!2016年,美好得像乌托邦一样的爱马仕橱窗展示不但惊艳了路人,也传递了爱马仕对生命、自然、人文的独到见解。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未来这样商业艺术展将成为市场主流。

(三)艺术品本身也在进行大众化和商业化的进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博物馆、美术馆与观众普遍存在距离感。但时下,他们也开始开发自己的周边产品,以一种更亲和的面目出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获得商业上的利益。台北故宫以“朕知道了”系列纸胶带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故宫博物院开设“故宫淘宝”新媒体,并设计“如朕亲临”行李牌、“回避肃静”帆布包、“雍正御批系列折扇”等周边产品,推广故宫文化,在将年轻人拉回博物馆,了解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共同推进艺术品商业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艺术品本身商业化也在全球互联网的影响下更加快速的进行起来。以往艺术家通过携作品参加各种艺术博览会、画展提升身价、影响力与知名度;公众通过画展等渠道接触到艺术家,并通过画廊艺术经纪、拍卖行等对艺术作品进行购买。这种模式已经被互联网打破。艺术家与公众现在有更多元化的接触方式和渠道,在线艺术品交易也生机勃勃的发展起来。在HIHEY、ARTAND等艺术在线交易平台上,公众随时可以浏览心仪作品并进行在线购买或询问。每个人都有机会买到喜欢的艺术品,而每一个艺术家也有更高的几率遇到买家。小额交易的艺术品市场也从所未有的蓬勃了起来。

总而言之,艺术与商业的合作是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需要商业为艺术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理解艺术,从而带来长远的效益。艺术则可以借助商业的经济支持,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安迪.沃霍尔说过:“好的商业就是最好的艺术!”我们期待好的商业,我们也期待更好的艺术。

猜你喜欢
全球化商业艺术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商业前沿
纸的艺术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