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2017-01-11 07:01蔡绍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体育

蔡绍华

蚌埠学院体育部,安徽蚌埠,233030

新常态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蔡绍华

蚌埠学院体育部,安徽蚌埠,233030

分析了新常态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新内涵,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复合型、多元化的群众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品牌性,并指出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应遵循导向性、从实际出发、以人文本、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发展等原则,提出了新常态下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新思路:明确方向和目标、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紧密衔接社区体育和竞技体育、完善体育制度和健全管理机制。

新常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结构;终生体育思想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受生物体育观的影响,仅重视师生育体,忽视了体育的育人和育心功能,没有把体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整体构思和实施,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活动形式单一等现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不能很好得到发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已进入提升质量、和谐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新常态作为经济学领域重要的术语之一,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在2010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的[2]。所谓新常态是指由传统的非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入优化再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3]。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的每位教师和学生。胡启良对华中地区30所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指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经费短缺、场馆利用率低,体育精神文化还停留在育体的层面,育人、育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他认为构建高校体育文化学校应领导重视、支持和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增强其他学科教师体育锻炼积极性,加强校际体育活动交流[4]。顾春先等对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从树立学生终生体育思想,完善体育规章制度,发展体育传统项目等方面着手[5]。李韶功对当下校园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该从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强化体育课程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形成自身特色体育赛事等方面进行构建[6]。上述研究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但仍注重于外在的、形式的、物质的建设,忽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教育性和思想性。面对高等教育新常态,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得到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向人文化、多元化、创新化方向发展,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新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结合本校自身实际,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对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新常态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高校体育蕴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关系等方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本质是多元化的、不断更新变化的;其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可划分为深层、中层和表层三个层次(图1)。深层即理念层,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主要蕴含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以及体育精神等,其核心部分是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和目标;中层即制度、行为层,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层面,主要包含校园体育规范、体育传统以及体育的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度,它是校园体育的组织保障和体育意识的具体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层确立了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宣传等方法以及学生和教师体育行为表现;表层即物质层,主要包括体育资讯、体育标志、经费投入、体育设施以及场地面积等,表层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行为的物质保障。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体育精神文化是核心,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的具体表现,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支撑着体育精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图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

3 新常态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7]。新时期,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的重要基地,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体育文化的子系统、亚文化,也是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在相互依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中发展起来。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校园体育文化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文化构成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等构成体育文化群。它的主体是大学生,主要内容是体育实践活动,主要空间是高校校园,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校园精神。其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形态,又是开放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形式,它涉及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其中,体育精神文化是深层、核心部分,体现出大学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物质文化是表层、基础部分,保证大学师生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体育制度文化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形式,又是校园体育意识、行为规范的具体表现。因此,新常态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人为本,按照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体育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设计和优化体育活动的复合型、多元化的群众体育文化。

4 新常态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和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校园文化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有了新趋势、新特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应该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参与构成。

4.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体现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特征。目前,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他们的价值取向已呈现多元化,再加上中国传统校园体育文化和新理念相互交融,越来越凸显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时代特性。因此,高校既要与当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理念,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精髓部分,根据区域特点,不断地去改进和创新校园体育文化。

4.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要全面发展

新常态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各高校应全方位地对大学生开展体育文化教育。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是体育教学,通过教学让大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战术,达到身体锻炼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注重在校园内为大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健身项目。比如,组织开展校内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或者开展校际之间、市际之间、省际之间甚至国际间体育交流和体育互动,包括丰富多彩的体育讲座和体育欣赏等快乐体育活动。通过全方位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逐步促进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4.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

社会文明造就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又促进了社会文明[8]。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功能是一般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体育团体不可替代的。它以体育为内容,通过系部之间、院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甚至国际上校际之间不断的交流和互动,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采用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传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群众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和氛围,这对全社会的文明素质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校际或国际间体育竞赛,不仅能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展示运动员的体育道德和体育风尚,而且还能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综合实力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地影响学校在社会的形象和地位。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4.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品牌性

随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学校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目前,创特色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校园要想充满活力,只有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完善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同时,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和体育文化优势,传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并不断提升传统体育文化;还要结合区域优势,不断创新体育文化项目,通过创新,使本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同于其他高校,并使其成为自身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标识。因此,新常态下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就是创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指导者应紧紧围绕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宣传和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奉献和团队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5 新常态下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传承社会文明、营造和谐校园、培育校园精神中有着特殊地位,对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5.1 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培养大学生的向心力

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校园文化的相同特性,体现出的价值核心和价值取向与校园文化相吻合。大学生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同样也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的熏陶,产生向心力,凝聚成一个团体,通过自己的行动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并成为校园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学生对校园文化精神的认可,在校园体育文化中也能表现出来。校园体育文化是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而竞技氛围是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在体育竞赛(包括校内、校外)中,对学校或班级的这种归属感无疑就转化成在体育竞赛中争夺名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体现出大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2 弘扬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高校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保护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的责任,通过弘扬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能不断地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传统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能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传统体育文化,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继承和发扬了优良传统文化,又能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5.3 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思想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正常的体育教学的功能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上的主要区别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是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让大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更多的是让大学生在这种特殊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去独立自愿地体验体育魅力,从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让大学生深刻体会体育的意义,培养他们体育锻炼习惯,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5.4 有利于学生体育文化心理的形成

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的形成不是教师在体育课上教出来的,而是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是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大环境中产生的。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一旦形成,将会终身受益。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运动转变观念,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对体育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体育文化心理形成的过程就是将体育融入生活中,真正有效地发挥出体育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调节作用,并形成健康的体育文化心理的过程。

6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6.1 导向性原则

新时期,广大师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高层次”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高雅,情感追求高尚,体育活动项目高水准,体育活动设计高标准,等等。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长期影响。同时高校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场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师生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因此,新时期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向着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创新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大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大环境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6.2 从实际出发原则

传统的体育文化和特色的体育文化有教育与引导、激励与凝聚的力量,它是高校体育形成并延续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各高校地理位置、所处地的气候不同,学校类型和办学条件不同,师生构成和培养目标不同,诸多因素差异决定了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时各校要应校情而为。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各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活动,以体现本校的传统和特色。

6.3 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以广大师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为方向和目标,培育师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成功意识、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并应积极促进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品质以及行为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鼓励和发挥师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6.4 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等现代体育理念,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使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性,必须要用现代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观念进行观瞻和动态分析,从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以及学校持续发展。

6.5 多元化发展原则

校园体育文化多样性是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要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提供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空间,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多元化,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会给校园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

7 新常态下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复合型转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随之发生变化。过去,体育管理部门或决策部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时,把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等放在重要位置。体育设施固然不可缺少,但在形势下更应该清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到。因此,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结合本校自身实际,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从而设计较为全面合理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思路。

7.1 明确方向和目标

确立明确的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中也同样要明确目标。新常态下,高校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贯彻“健康第一、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毛泽东同志曾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9]可见,体育活动在校园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活动是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和弘扬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师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完成的。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着积极作用,尤其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中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塑造校园精神。同时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公平、团结、和谐的道德规范,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组织者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任务,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并具有自身特点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

7.2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随着各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不断重视,许多高校依托传统体育项目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并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比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项目、华侨大学的篮球项目、东北高校的冰雪项目等,这些学校利用本校的优势项目来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引进了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并作为体验课纳入学校体育课程规划之中,如花鼓灯、舞狮、马术、拓展运动等,这些项目彰显了区域性特色和学校特色。

许多高校根据本校体育文化优势及办学条件,强化传统优势的体育文化,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进和开发出新的体育项目,并打造学校的特色体育品牌项目,从而形成体育文化。

7.3 紧密衔接社区体育和竞技体育

从全国高校来看,校园体育文化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形式上也是开放的,开放的建设模式能使社区体育资源和学校体育资源形成共享,优势互补。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将融入社会,并走向社区,把先进的健身理念、方法带到社区体育活动中,他们是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实践者,对社区体育起着积极影响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社区体育活动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居民带着社区体育文化进入高校,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两种体育文化相交融,可以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当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已成为国家的一种战略模式,竞技项目走进校园已是趋势。现阶段,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都是大学生,像中国乒乓球队、体操队的运动员。运动员接受高校教育,既能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又能创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形成浓郁的高水平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促进竞技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

7.4 完善体育制度和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强有力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10]。完善的体育规章制度和健全的体育管理机制,可以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向着健康、多方位方向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有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大学生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健康发展。新时期,在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构建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制度要多方位、全面化。制定制度要考虑全面,要以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为前提,并且处理好体育文化中课外文化与课内文化、教学文化与训练文化以及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其他文化的关系;二是制定制度要具体化、明确化,便于操作。人们的行为规范是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应该做什么,必须要具体明确的规定,做到什么程度,不能含糊不清。制定的制度应让人一目了然,且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要强,能依此开展活动;三是制定制度要有导向性。制定的制度既要保证体育文化活动合理开展,又要引导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体育制度文化既能规范体育活动者的行为,又起到了导向作用,从而引导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向健康、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

[1]周健生.以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体育文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145-147

[2]若英.“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J].红旗文稿,2014(19):39

[3]姜同仁,夏茂森.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趋势预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5):47-55

[4]胡启良,刘金波,陶然.华中地区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4):69-72

[5]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19-22

[6]李韶功.论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6-28

[7]仲呈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求是,2014(23):49-50

[8]张冰,覃坤玲.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价值及措施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3):66-70

[9]谭琳,黄琳.浅析体育价值观对校园生活的影响[J].体育科技,1999(2):8-10

[10]马卫东,张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39-42

(责任编辑:胡永近)

版 权 声 明

《宿州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为提高传播效率,本刊编辑部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万方数据期刊社、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华艺线上图书馆、教育阅读网、《宿州学院学报》网站在其相关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上述单位的著作权使用费已抵做文章在《宿州学院学报》上发表费用的补贴,本刊编辑部不再另行支付稿酬。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编辑部的上述声明。

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3.022

2015-11-25

蔡绍华(1976-),安徽金寨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G807.4

A

1673-2006(2016)03-0085-0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我们的“体育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