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

2017-01-11 21:11叶依群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大学教材

叶依群

(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23)

对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

叶依群

(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23)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开设时间不长,为了解教学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特对浙江省内的8所高校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学时普遍偏少;缺乏适用的教材和专任翻译教师;考试形式较为单一。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针对浙江省部分高校的翻译教学现状,就翻译课程设置、学生编班、教师间的交流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高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调查;建议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翻译教学一直是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的,翻译课主要分外语专业本科生和翻译专业硕士生两个层次。高校中占绝大多数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却被有意无意地排斥在翻译教学之外[1]。随着社会对综合型外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改革,2007年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一般、较高和更高3个层次,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重视,翻译不再是外语专业的专利[2]65,加强翻译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在过去的六七年中,不少高校纷纷开设了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选修课程[3]。为了解该课程在浙江省高校的开设和教学情况,2015年,本课题组以浙江省部分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师和选修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展开调查,对浙江省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涉及浙江省的8所本科院校,包括工科类3所和综合类5所,分别是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和浙江树人大学。

1.1 调查项目和内容

调查目的:了解浙江省部分高校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情况。

调查对象:翻译课程授课教师26人和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的大二、大三学生202人(其中文科82人、理工科120人)。

调查方式:一是问卷调查。通过邮件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32份,收回有效答卷26份,有效率81%;对学生的调查问卷通过任课教师共发放285份,收回有效答卷202份,有效率71%。二是访谈。通过电话或面谈的方式,向6所高校的8位授课教师了解具体的教学情况。

调查内容:教师问卷主要内容有翻译课程开设时间、课程性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测试和评估方式等。学生问卷的主要内容有选课目的、开课的必要性、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学习收获、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和对课程的教学建议等。除学习感受和对课程的教学建议是开放式的问题外,其余选择题每题均下设4个选项。

1.2 调查结果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高校在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名称、选修人数和班级规模等方面有区别,开设时间基本上在2012年左右,但早的如浙江科技学院2008年起就开设了;课程名称不一,有英语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翻译技巧等;选修人数每学期为200~300之间,班级人数从30~50不等。调查发现不同高校的翻译课程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学时、教材、任课教师、测试与评估六方面有相同之处。目前设有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高校,其教学对象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并对翻译感兴趣;教学内容大多为英汉互译,课程一般开设1个学期,约32~34个学时;教材选择性使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材并结合自编的讲义;翻译课程教师均为大学英语教师;翻译测试题型和评估方式基本相同。

在学生方面,调查结果如下:9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翻译课程;73.9%的学生认为选课是为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文化素质;97.8%的学生认为翻译课有收获,80.4%的学生认为掌握了一些翻译技巧;对课程的期望,65.2%的学生希望增加课堂互动环节,30.43%的学生希望加强翻译实践,展示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等。

2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翻译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改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现状,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无疑是一个两全之策。从调查的情况看,翻译教学面临课程设置、师资、教材和测试方式的问题。

2.1 有限的课时数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由于高校普遍压缩学时,从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的,在接受调查的8所高校中,只有1所高校将翻译设为必修课程。但是,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性质,基本上只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形式为英汉互译。这与王金波在2008年对上海交通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需求调查结果相同:翻译课程无论数量还是课时都无法满足学生的直接和长远需要[4]。

翻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2种语言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了解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要向学生介绍翻译理论知识,又要讲解基本的翻译技巧,还要进行一定量的翻译训练,教师很难一一兼顾,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式地翻译介绍,无法完成翻译基本知识和技巧的系统讲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选修课程的设置及有限的教学时间,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的翻译理论和学到的翻译技巧相对不足,教学中学生也缺乏翻译实践的机会。因此,翻译课程教学时数不足,影响了翻译教学的开展[5],加上选课容量有限,受益的学生群体较为狭窄[6]。由于缺乏翻译基本理论的指导和翻译实践的训练,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翻译水平。

2.2 缺少适用的翻译教材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英语翻译课,但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后,面临一些如课程设置、师资、教材和测试方式等问题,而其中教材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翻译教材,而且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目前还没有将教学内容精简压缩,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需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翻译教材。因此,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在调查的这几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选用英语专业的教材外,其余高校均采用自编教材和讲义。由于现行翻译教材中翻译练习的例子几乎不涉及外交文件、商务贸易、医药卫生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7],以致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料:有从文献或期刊改编的;有从网上直接下载的;有从几本教材中摘选组合适用于教学的材料等。尽管自编教材可以发挥各高校的办学特色,突出其培养目标,但不利于翻译教学的系统化。

2.3 缺乏专门训练的翻译师资

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专门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对教师方面的调查显示,8所高校中担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任务的无一例外地为大学英语教师,而非经过专门翻译训练的教师。翻译师资队伍薄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种状况和中国高校翻译专业起步较晚有关。翻译作为一门专业,直到2006年才被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并开始招生,因此导致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或翻译专业方向的教师凤毛麟角,仅有的翻译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后,一般都担任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或翻译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通常由对翻译教学感兴趣的教师承担,但其主要工作还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很多教师只在大学时接受过翻译训练,对翻译知识了解有限,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也没有受过正规的翻译教学培训和专门的实践训练。翻译教学对教师有专业和语言的双重要求,且备课量大,费时费力,加上大学英语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影响了翻译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也造成了翻译教学师资的不稳定。

2.4 翻译测试形式单一

有教学就有测试。就翻译测试形式而言,除1所高校采用开卷考试外,其余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单独命题考试。从考试内容看,采用最多的题型依次为选择题、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短语翻译、篇章翻译、改错、回答问题和译文评析。就评估手段而言,采用最多的是过程性评估,即“课堂表现+平时课外作业+期中考查+期末考试”或“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方式。

翻译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如何考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在拟题时,没有现成的或权威性的内容可供参考,多数教师无论单元测试、期中还是期末考试基本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选题,选择题、句子和段落翻译是采用最多的题型。翻译测试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方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考题,没有时间认真校对并仔细推敲译文,因而难以发挥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单一的考试方法不利于衡量教学效果和学生水平。

3 对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思考

浙江省高校生源基础良好,学生也有翻译学习的迫切愿望。近几年在实施企业“走出去”,提升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的形势下,急需跨国投资、经营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问卷调查,对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了较为客观和全面的了解,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值得思考。

3.1 调整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

改革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真正落实重视翻译教学的重要一步[2]65。随着大学新生英语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减少大学英语基础学分成为可能。因此,生源基础较好又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压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方式,开设科技英语翻译等应用型课程[8];对那些条件受限制、生源基础较差的高校,在保证大学英语基础课的同时,通过开设校级选修课、辅修课,举办兴趣班、提高班等形式,尽量把有一定英语基础、学有余力的学生吸引到翻译课堂上来[2]66。调查发现,8所高校中仅有2所开设了英汉互译,且仅一学期,开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从大一到大四学年都有,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实习、找工作的多重压力,即使选修了翻译课程,能投入其中的时间和精力也非常有限,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建议在大二或大三时开设翻译课程,以避免学生在大四时外出实习的冲突,从而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投入翻译作业和翻译实践。

调查的这几所高校有着良好的生源基础,有条件开设翻译课程,因此,可将大学基础英语学习时间压缩到一年,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从第二年开始开设与大学英语相关的不同类型的课程,除英语翻译外,还可开设如英美文化、电影赏析、英语口译、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鉴于英译汉和汉译英在英语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位置[9],翻译课程可以开设2个学期,其中一学期开设英译汉,另一学期汉译英,各32~34学时。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翻译理论,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随着各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学分的压缩,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2015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根据教学内容,大学英语将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3个类别。每个类别的课程包括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10],就翻译课程而言,绝大部分高校会设置成任意选修课。教务管理部门可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上留有更多的余地。

3.2 根据专业大类编班

翻译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各领域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凸显,对外交流与合作亟需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的翻译人才,这是外语专业小范围的翻译教学根本无法满足的[2]65,且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翻译人才也不现实。因此,需求与培养之间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都将是一对矛盾。目前,真正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员并不局限于外语专业毕业生,如在中国铁道部下属翻译和传讯研究的雇员中50%以上毕业于非外语专业;另外,据调查,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11]。可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英语以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同时他们也在学习专业知识,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翻译课程有不同的期待。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减少翻译实践的盲目性,将语言和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浙江省高校的翻译课程可按专业方向编班,如文史哲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等,有条件又有生源基础的高校还可以再细分大类,甚至完全按专业编班。把专业相同或类似且对翻译感兴趣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班级,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有些专业的学生课时较少,相对其他专业而言,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翻译课程的学习和进行翻译实践,则教师可以布置更多的任务。在知识产权和版权公约日益规范的形势下,今后的翻译形式将从全文翻译转向摘译、编译和综述,这对译者的能力有更高的期待,不仅要求其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得把握所研究学科的最新动态与方向。在分大类或专业进行翻译教学中,还可以有效解决调查中发现的教材和测试方面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大类,教师选用不同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例句的翻译讲解,有意识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涉猎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推理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联想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认知训练[12]。校际间类似专业的任课教师可以一起切磋,编写教材,编撰试题等,以提高师资水平。按大类编班的课程教学强调学以致用,注重与专业的对接,突出实用性,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学生能够学到对其专业真正有益的翻译知识,通过一定的翻译实践,积累一定的翻译经验,并切实提高翻译实践能力,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3 促进翻译教师间的交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被视为服务于语言学习的附属教学活动,不仅没有专门的翻译教师,而且教学及学术交流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设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受益,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然而,目前翻译师资是制约中国翻译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3]。翻译教学有其实践性,教师除担当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外,还有学生翻译过程中的角色、翻译教学与翻译行业接轨过程中的角色[14],因此对其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中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特殊性(从调查结果看,翻译课程的教师同时还承担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授课教师在教学上各自为政,校际间教师缺乏交流;更没有专为大学英语翻译举办的学术会议或研讨会,翻译教学和学术交流几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由于缺乏团队的协作,教学中难以发挥学校的长处,突出其培养目标,更难以兼顾科学性和市场导向性等诸多因素,这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翻译教学的发展。

中国现有的外语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训练,浙江省高校的情况也不例外。大部分教师希望能系统地学习,以拓宽知识面,深入了解翻译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训练的技能体系,因此,高校要增加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搭建网络平台、语料库,引进翻译软件,开设翻译论坛等[15]。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师交流平台,但从全国到每个省都有翻译协会,每年都举办各类翻译会议,相邻高校可以共同邀请国内外的专家讲学,或定期召开全省性或全市性的翻译研讨会,给翻译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彼此教学心得和体会的平台,以切磋教学,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并就翻译实践和翻译测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处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教材、教学模式、评估方式等。为借鉴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各高校根据本地区或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学生所需、市场所求的情况下,校际间可以联合编写专业大类的翻译教材或讲义,以适合当前经济文化发展形势和翻译教学新理念;根据学时安排和内容的重要性进行教材编排,涉及大类或专业主要领域,内容包括基本的翻译理论、跨文化知识和翻译技巧等,并能体现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时代性、多样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为翻译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如脱产或暑期进修和培训,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目前,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出于个人兴趣,担任翻译教学并把翻译作为研究方向,部分教师业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能定期举办翻译教师培训班或研讨会,组织教师参与大型的翻译项目,充分利用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工具,则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英汉双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和技巧。

4 结 语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没有专门的师资,也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但翻译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调查,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收获,80.4%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巧。当然,翻译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学校主管部门的协调解决。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在多元化的今天,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必将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

[1] 王金波,王燕.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个案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2):26.

[2] 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24(1):65-66.

[3] 罗选民,黄勤,张健.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29(1):76.

[4] 王金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外语界,2009(5):80.

[5] 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8.

[6] 刘晓民,刘金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13(5):70.

[7] 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29.

[8] 李德凤,胡牧.翻译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1980-2006)(上)[J].中国科技翻译,2009,22(2):32.

[9] 周领顺.开设大学英语翻译课势在必行[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39.

[10]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EB/OL].[2016-05-06].http://wyx.zzia.edu.cn/picture/article/11/a1/46/4be219604bd4b253303fc53b48c1/6055feeb-9aa3-419f-9a35-1487c02ef8bb.pdf.

[11]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23(4):56.

[12] 丁卫国.翻译教学:继承与创新[J].上海翻译,2014(3):55.

[13] 何刚强.精艺谙道,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2007(3):24.

[14] 张瑞娥.中国翻译师资现状与角色实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5(4):84.

[15] 王芳,陈先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5(12):83.

Survey and thinking on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ourse“Teaching Translation to Non-English Majors”-A case study of several higher institu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YE Yiq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

It’s not long since the course “Teaching Translation to Non-English Majors” was offered. In order to have a general idea of its teaching and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 translation ability, 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eight higher institu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revealed such problems of teaching as inadequacy of credit hours, lack of suitable textbooks as well as qualified teachers, and monotonicity of exam form, etc.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urvey findings is carried out to shed ligh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concerning the setup of the course, class arrangements,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eachers of translation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higher institutions; non-English majors;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survey of current problems;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10.3969/j.issn.1671-8798.2017.02.013

2016-06-10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4ZJ0011A)

叶依群(1963— ),女,浙江省松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应用翻译的研究。E-mail:yyqunhz@163.com。

H319

A

1671-8798(2017)02-0144-06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大学教材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
教材精读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材精读
大学求学的遗憾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