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嵌入:社会工作助推农村精准扶贫的定位与路径

2017-01-11 03:08戴香智
关键词:精准专业

戴香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契合与嵌入:社会工作助推农村精准扶贫的定位与路径

戴香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实施农村精准扶贫,是我国系统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同时又有一定张力。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为精准扶贫事业的有序推进提供专业智慧;却又存在诸如理想与现实、决策与执行、短期攻坚与长远发展等方面矛盾。因此,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必须从服务理念、人才保障、能力建设、社会认同等方面着手,探讨嵌入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精准扶贫;契合;嵌入发展

农村贫困问题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问题,党和政府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任务。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就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消除贫困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至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扶贫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需要、新问题,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形成了“精准扶贫”思想,标志着党和国家为应对新形势下扶贫问题发展开始进行新的探索。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与扶贫济困工作关系密切。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扶贫作用”,201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社会工作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作用,等等,从战略决策、政策实施等不同层面彰显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领域功能与作用的认可。在推进农村精准扶贫事业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不仅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结合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探索社会工作有效参与其中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工作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契合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与意蕴

所谓精准扶贫,即在注重强调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模式,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坚持全过程责任式管理的综合治理贫困的新模式。其本质内涵在于通过更加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分析致贫原因、施策扶持、成效考核等策略,使扶贫流程更加合理化、效率更高。较之于我国原有的整村推进、全县帮扶、连片开发等基于区域整体脱贫的区域瞄准机制,更能适应当前“贫困人口分布呈碎片化趋势”[1],有效推进扶贫措施,不断扶贫效率。

(二)社会工作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契合

现代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崇尚个人价值发展的传统,其最初出发点就是扶贫,尊重贫困者、促进其发展,成为其重要的专业目标。随着我国进入扶贫攻坚的新阶段,扶危济困无疑成为精准扶贫、社会工作两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需要,为此学界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索。高飞、向德平从关注扶贫对象“个体疾苦”、增进“社会公正”等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契合性;王守颂基于社会工作的渊源与发展轨迹,从“以人为本”、“利他主义”、“平等互助”[2]等专业理念分析入手,分析了其与精准扶贫的哲学思想的关联性;王思斌则从对待贫困的“价值观与目标追求、工作过程、方法及资源协同”等方面关注了两者的“同构性”[3],顾东辉、饶福华、刘春怡等分别从“对象识别”[4]、“能力提升”[5]、“资源链接”[6]等方面论述了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功能与优势。“发展社会工作,助力扶贫济困”成为2016年国际社会工作日的中国主题,则从操作层面进一步印证了我国政府对社会工作助力扶贫济困事业功能的认可,强调了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专业智慧,本文则重点从目标定位、理念、理论、方式方法等层面加以分析。

(一)目标定位层面,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均关注扶贫济困

精准扶贫是基于我国坚持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之后,进入全面“啃硬骨头”阶段,所采取的一种脱贫攻坚的战略创新。扶贫工作越往后,脱贫攻坚的难度越大,但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不能落下一个贫困者。作为一门“在慈善救济活动中孕育并萌芽,并随着救助活动的发展而不断规范和专业”[7]的学科,扶贫济困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发点。综观其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睦邻组织运动到近代的慈善会社,再到现代的社会救助实务领域,社会工作都在积极介入,扮演着“贫困者信息收集甄别、提供援助、实施反贫困服务、扶贫政策倡导”[8]等重要角色,致力于对处于困境的贫弱者的同情、关注与帮助。可见,社会工作的目标定位与精准扶贫的契合是有据可循的。

(二)理念层面,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均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精准扶贫工作的本质就是要贯彻社会主义人道观,坚持以人为本,并自觉将其运用到扶贫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关注贫困群众的生存状态,分析致贫原因,坚持分类施策,通过资金、技术、信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措施有效帮助扶贫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工作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在实务过程强调不仅要协助弱势的困难者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强调要关注受助者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即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人道观的基础上,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把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群众作为扶贫工作的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人身上,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去影响、改变其行为和观念,不断培育其主体性和脱贫致富能力。实践中,不仅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更要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解、接纳、尊重他们,“只有平等的双方才会有共同的话语”[9],才可能充分调动其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会实现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否则,不利于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接受和参与,甚至可能产生消极应对倾向。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不仅体现了精准扶贫的价值取向,更反映了社会工作在扶贫攻坚实务领域的专业使命。

(三)理论层面,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均强调增能赋权

传统扶贫方式通常是基于问题视角,将地区或群众的贫困归因于资金不足、技术缺乏、文化教育落后、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天灾人祸等,扶贫措施通常则侧重于以提供资金、物资等直接救援方式。精准扶贫则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分类施策,在有效利用技术、项目、资金等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强调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由被动“输血式”扶贫转向主动“造血式”扶贫。增能赋权是社会工作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强调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包含着优势,要尊重服务对象,帮助其增强权能。贫困群众往往因为能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可能导致其自信心不足,甚至缺乏应有的自信,但仍有其优势,只是因为其本身自卑,逐渐失去了自助、自立自强的意识,不知其优势所在,甚至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过程,往往要求扶贫工作更多地关注贫困群众的潜能或改变的可能性,引导其正面将其看作拥有足够优点的个体;并协助其对自身优势与潜能的挖掘,鼓励其学会利用自身优势逐渐摆脱贫困。同时,社会工作可以结合精准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协助其积极构建并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让其充分认识、享有并积极参与到反贫困实践中去的权利,增强其通过行使自身权利可实现脱贫的能力,进而解决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强化其可持续的反贫困意识和能力,最终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分析范式层面,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均坚持系统与个别的有机统一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治理过程”[10],不仅强调系统分析致贫原因,同时又基于社会发展新需要,缩小瞄准单位,将扶贫单位由区域、贫困县和贫困村改为户,以户作为扶贫攻坚的瞄准单位,以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和减贫成效。社会工作强调系统归因,并将系统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其核心观点是以整体的视角去看待、分析人和社会;同时,社会工作又注重个别化原则。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重要优势在于其坚持系统与个别化相统一的分析范式。在扶贫对象身份分析甄别过程中,不仅注重生理、心理、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因素,还强调其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方面的原因;不仅关注其当下的状态,还强调其所处生命历程及过往经历;不仅关注其社会支持网络的薄弱,还要深入分析导致现状的社会环境局限等;这样,将扶贫工作置于特定的系统中进行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动多方力量,整合资源,创新性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五)实践方法层面,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均强调对科学方法的推崇

精准扶贫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从对象识别、项目推进,到成效评估,贯穿整个扶贫过程,无不彰显其对科学方法的推崇,而且要达成“精准”的目标也必须借助科学的方法。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的专业方法与技能是助人活动的重要构成要件。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经典方法,个案辅导、团队训练、社区行动、评估等都是有效的社会服务工具。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可以运用其科学的专业方法,系统分析贫困群众的现状及问题,通过“感觉-表达-规范-比较”需求分析框架进行评估,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并将之作为精准扶贫成功的基础;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有利于实现扶贫工作的“项目安排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社会工作实务强调在结案之前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方法在解决“扶贫退出问题”过程中的运用也是与精准扶贫的要求相契合的。另外,开展主、客体满意度调查、政策落实情况、目标达成度等方面的评估,为之提出相应的实务层面的建议,也是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精准扶贫过程的重要环节。

二、社会工作嵌入农村精准扶贫事业的实践张力

社会工作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关系密切,社会工作依托其价值理念、专业方法、资源整合手段等为扶贫事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而言,两者之间尚存一定挑战。

(一)在介入理念方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理想与现实之间尚存一定差距

党和国家明确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然而,就当前的现实条件来看,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社会工作机构,与高效率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一些基层政府的扶贫工作者不仅对党和国家生态扶贫、可持续扶贫、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精准扶贫的理念缺乏准确把握,而且缺乏应有的专业理念、理论、方法技能,难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工作介入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工作力量则因其视角微观,过于强调其专业方法的运用,易于忽略介入扶贫事业的宏观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再加之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队伍不强,较低的业务素质也制约了其对精准扶贫事业的有效参与。精准扶贫一改传统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式”为“造血式”,一些贫困群众短期内没有直接从扶贫中获取到预期利益,难以对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产生认同,可能影响其脱贫致富的主动性。

(二)在介入过程方面,政策设计与执行之间存在一定“落差”

我国扶贫工作推进模式通常是中央提出任务,地方层层落实。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法理基础来自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从《决定》到《意见》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支持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社会力量积极扶贫事业,并赋予其组织动员、资源链接、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功能。国家层面的精准扶贫机制强调包括基层政府、社会工作等社会力量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但一定范围内又“缺乏差异性”,并非充分“根据贫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贫制宜,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12]。统一的政策能否与差异化的地方实情相适应、下级能否按照上级政府意图完成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扶贫政策能否“落地”,实践表明,现实操作与理想设计之间尚存一定差距。比如:在对象识别方面,现有政策仍主要采取上级政府部门设置指标逐级分配、下级单位组织申报及复核公示的方式,程序较为复杂,老百姓多数鉴于利益不相关性,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扶贫对象甄别工作难以达到理想预期;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济困过程强调政策落实的系统性、衔接性与个别化原则相统一,实践中却基本还是强调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差异性不足,“建档立卡”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延迟性;绩效考核方面,国家层面明确要求进行考核,部分下级单位却热衷于“表面文章”,为迎接各项检查、做好考核而安排扶贫工作,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实及效果。可见,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实施操作与理想设计之间尚存一定差距。

(三)在介入目标方面,短期攻坚与长期发展、经济成效与社会成效之间尚未有机统一

现代社会工作介入扶贫活动,强调基于贫困群众能力提升的发展型脱困,注重将短期攻坚与长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践中,贫困群众和扶贫方对于工作目标的理解均有较大差异。贫困群众方面,主要表现在观念与能力方面。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贫困群众大多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较低、进取心不强以及长期受“输血式”扶贫方式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惰性,具有一定“等”、“靠”、“要”思想倾向;另一方面,贫困群众急于脱贫,对持续能力建设的积极性远低于直接获取外部资源的短期攻坚形式。至于扶贫方,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力量,都关注到了能力发展型扶贫持续周期较长、投入成本较大、短期内效果不直观。而效果评估通常又是采取定期考核制度,将扶贫工作作为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部分地区领导、基层政府扶贫工作者受制于考核指标的影响,往往选择性“变通”,甚至“恶意排斥”贫困者的真实需求,倾向于将扶贫资源投入到那些脱贫潜力较大、易于出成绩的对象群体,打造利于其考核的扶贫脱困示范户、示范点。这样,虽然短期内也能从经济层面扶贫少数典型对象实现快速脱贫,但不利于资源的公平分配,影响扶贫工作的社会效益。为了能让外界看到扶贫工作的直观效果,更有甚者则将扶贫资金直接购买逢年过节的慰问物资,虽然能给贫困群众带来一时之需的“鱼”,扶贫资源利用效率却较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长久之计的“渔”。

三、嵌入发展:社会工作助推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

专业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分析其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与现状,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便是社会工作在嵌入原来的社会服务领域并谋求得自身发展,形成了“嵌入性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特征”[13]。由传统反贫困到精准扶贫战略的创新,凸显出党和国家对转型发展与民生问题的进一步重视。社会工作也是党和国家在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思维下推动发展的,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但较之于国家整个扶贫体系还是较弱,因此,基于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实践的互动,以嵌入式方式介入精准扶贫的路径比较稳妥。

(一)理念层面,强化社会工作服务意识的嵌入

基于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社会工作要有效介入就必须从精细化、针对性、准确性等方面强调其精准化。精准的服务意识则是社会工作精准化的前提,没有精准的服务意识,社会工作的精准化难以提升,甚至无从谈起。理论上,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强调“助人”与“自助”的有机结合,在关注扶贫对象的需求和优势的理念基础上,依托个案、小组及社区等专业方法及实务活动,协助服务对象克服困难,解决现实问题。但实践中,特别是在前些年社会工作的粗放发展阶段,有些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扶贫项目点,为了完成服务任务或争取更多的项目,服务意识不足,甚至缺乏基本的专业道德操守,套用专业概念理念、虚设项目方案、编造服务记录、放大成绩,骗取信任。依托这样的社会工作力量,很难实现社会工作服务意识的精准化。因此,要推进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必须强化社会工作服务意识的精准化,才能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

(二)能力建设层面,强化扶贫对象的脱贫致富能力

社会工作的重要特色在于强调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就要一改传统的依托行政干预的外部支持为扶贫对象的自主自立发展,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能力。社会工作可以依托专业的理论、方法,开展相关服务活动,鼓励困难群众从传统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与惰性思维中走出来,协助其从物质、精神层面协助扶贫对象加强自我认知、正视现实、缓解情绪压力、解决困难,不断提升其自主脱贫的能力。同时,社会工作还可以突出服务对象优势,通过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模式与方法,能够促进扶贫对象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培养其自主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利于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提升其可持续维持、改善生计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三)人才保障层面,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顶层设计已经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提供了法理性基础,现实中,专业人才不足却成为制约其落实的瓶颈。社会工作要有效介入精准扶贫,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以其专业服务能力作保障。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需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运用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项目策划、方案执行、需求评估、资源整合、政策研究与倡导等方面的能力。社会工作机构在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必须在注重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互助合作,结合我国社会工作嵌入式发展的特点,主动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等嵌入到有关我国精准扶贫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新策略方面的内容中,开展常态化培训与指导,系统提升其介入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社会认同层面,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社会氛围

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认知度不高,特别是贫困群众、基层扶贫工作者不一定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有效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增加社会认知度,是有效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多维度、立体的、全覆盖的宣传,传播社会工作发展动态、实务热点,解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树立社会工作服务典型,总结宣传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示范经验,提高广大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方法的认知,增强贫困群众、扶贫者、社会力量对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认可度,提升政策决策者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1]高 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J].社会工作,2016(3): 17-24..

[2]王守颂.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性研究[J].前沿,2016(12): 52-56.

[3]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6):3-9.

[4]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J].社会工作,2016(10):3-14.

[5]饶福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及策略分析[J]. 中共福州党校学报,2016(6):60-63.

[6]刘春怡.论农村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之融合[J].长白学刊,2017(3):134-138.

[7]刘继同.英美社会工作实务范围内容演变与现代社工实务概念框架建构[J].社会工作,2013(3):3-15.

[8]Graig G.Poverty:Social Work and Social Justi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2,32,(6):669-682.

[9]虞崇胜,余 扬.提升可行能力: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J].行政论坛,2016,24(1):22-25.

[10]王春光.反贫困与社会治理专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4.

[11]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2015-10-29)[2017-10-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9/c_1116983078.htm

[12]徐龙顺,李 婵, 宋娜娜,等.精准扶贫:理论内涵、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6):41-45.

[13]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206-222.

[本文编校:罗 列]

Correspondence and Embedment: the position and Path of Social Work Promoting to Target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

DAI Xiangzhi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China’s system to addres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realiz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etween of Which, there’ s a natural fit and ten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can provide professional wisdom for the orderly promo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However,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such as ideal and reality,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short - term tackling difficulties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 must start from these aspects, such as service idea, talent protec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social ident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selection of embedded development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ocial work;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orrespondence;embedded development

F205

A

1673-9272(2017)05-0032-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5.006

2017-09-04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服务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14YBA032)。

戴香智,副教授,硕士;E-mail:dxz1995@126.com。

戴香智. 契合与嵌入:社会工作助推农村精准扶贫的定位与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1(5):32-36.

猜你喜欢
精准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精准的打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