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2017-01-11 02:13:18张又蓉
关键词:格尔木市瘀血西医

董 娟,张又蓉

(1. 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心卫生院, 青海 海西 816099;2. 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卫生院,青海 海西 816099)

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董 娟1,张又蓉2

(1. 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心卫生院, 青海 海西 816099;2. 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卫生院,青海 海西 816099)

目的分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接收治疗中医内科患者6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2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为西医组,另外33例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为中医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且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大部分都是长期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患者多次治疗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且患者病情易反复,患者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遭受了严重的折磨。在中医学中,活血化瘀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法则,其主要用于血瘀证治疗,所谓血瘀证就是指血流不顺畅、离经之血停滞等引发的症候群,血瘀证的临场表现为血液污秽、血液瘀滞内结等[1]。本文主要研究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接收治疗中医内科患者6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2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为西医组,西医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22岁,年龄最大者67岁,平均年龄为(45.19±2.79)岁,其中头痛者11例,心悸者7例,腹痛者9例,胸痹者5例。另外33例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为中医组,中医组男17例,女者16例,年龄最小者23岁,年龄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为(44.97±3.01)岁,其中头痛者9例,心悸者8例,腹痛者10例,胸痹者6例。中医组与西医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常规资料的比较上(P>0.05)。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及吸痰治疗、吸氧治疗以及抗生素治疗等[2]。观察组则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针对头痛患者,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白芷、川芎、地龙、白芍、桃仁、川红花各9 g。药物洗净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早晚服用,早晚各一次。针对头痛剧烈者,可在以上药物基础上,增加蜈蚣、全蝎等药物,可以达到通脉止痛的目的。针对舌质呈暗红色的患者,观察其舌苔,舌苔薄白则属于气滞血瘀,可以给与其柴胡、郁金各12 g,生龙骨、生牡蛎、当归各15 g,白芷、地龙、川芎、桃仁、川红花各9 g,药物洗净后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早晚服用,早晚各一次[3]。

针对胸痹、腹痛患者,给予通阳行气治疗,基础药方为:桔梗6 g,全瓜蒌15 g,当归12 g,川芎、赤芍、桃仁、川红花、薤白、生地黄、枳壳各9 g,三七粉12 g,醋炒乳香、没药各15 g。药物洗净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早晚服用,早晚各一次。

针对心悸患者,给予通痹止痛治疗,基础药方为:桃仁12 g,红花、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膝各9 g,甘草、柴胡各3 g,枳壳6 g。药物洗净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早晚服用,早晚各一次。

1.3 效果评定

记录两组护理以后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判定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个等级[4]。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出现,病情未在反复,判定为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病情没有反复,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出现,判定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但是没有完全消失,偶有复发现象,判定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症状没有缓解,甚至疼痛感加剧,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疗效

经过治疗后,中医组痊愈15例(45.45%)、显效11例(33.33%)、有效6例(18.18%)、无效1例(3.03%),总有效率为96.97%;西医组痊愈13例(40.63%)、显效9例(28.13%)、有效5例(15.63%)、无效5例(15.63%),总有效率为84.38%,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过治疗后,中医组出现恶心的患者1例(3.03%),乏力患者0例,呕吐患者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西医组出现恶心的患者2例(6.25%),乏力患者2例(6.25%),呕吐患者1例(3.1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3%,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

3 讨 论

瘀血是一种由于血液运行不顺畅、滞留脉中、溢于脉外,发生在体内某一个部位的病理产物。瘀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停滞在脏腑内的血液,还有一种是血脉当中的血液。患者体内瘀血会对脏腑器官及组织造成不良影响,产生一些致病因素,因此,及时治疗瘀血十分必要。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医领域,不同的疾病要有不同的治疗方式[5]。在使用活血化瘀法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瘀血位置等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其用药十分灵活多变。活血化瘀所用的重要大多都具有止痛、消肿、通脉活血等功效。但是,医务人员在应用活血化瘀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景观活血化瘀法对于致病去邪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该方法也会耗气伤阴,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才可以应用该治疗方法。且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攻补兼施的原则,千万不能求快而滥用活血化瘀剂,以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本次研究中,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疾病,效果确切,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且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与张延华等[6]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临床推广价值。

[1] 王双娜,袁小辉.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0):92-93.

[2] 王天强.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6):88.

[3] 马正统.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5,28(46):401.

[4] 方春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6):89-91.

[5] 周 松.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1):7-8.

[6] 张延华.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7):105-106.

本文编辑:吴宏艳

R249

B

ISSN.2095-6681.2017.03.67.02

猜你喜欢
格尔木市瘀血西医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36
小心盆腔瘀血综合征被误诊为盆腔炎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
绿色营销观念下的格尔木市高原生态旅游研究
经济师(2016年2期)2016-09-10 10:24:03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格尔木市旅游对外融合发展
浅议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学周刊(2015年33期)2015-07-15 14: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