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李鸿章祠堂的前世今生

2017-01-11 05:42:46胡广涛
大众考古 2016年6期
关键词:太平军清廷李鸿章

文 图/胡广涛

苏州李鸿章祠堂的前世今生

文 图/胡广涛

李鸿章(《清史图典·咸丰同治朝紫光阁功臣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在今天苏州古城山塘街845号,有一座名为“塔影园”的园林。这里三面环水,一面依山,花木葱翠,亭榭清幽,往昔游虎丘者常小憩于此。它最初为文肇祉(文徵明之孙)于虎丘南岸辟地结庐的别墅,名“海涌山庄”。因凿池及泉,池成而云岩寺塔倒映其中,故更名为“塔影园”。后为居士贞(曾从文徵明学画)赁住,居去后渐沦为败瓦颓垣。天启年间(1621~1627)归吴江赵氏。清顺治(1644~1661)初,明遗民顾苓(文氏外甥)购得改筑,名“云阳草堂”,中有松风寝、照怀亭、倚竹山房诸名胜,四方名士多来游赏。其后,人去园荒。乾隆(1736~1795)时蒋重光重建斯园,俗呼“蒋园”,有宝月廊、香草庐、浮苍阁、随鸥亭、洗钵池、翻经台等景。嘉庆二年(1797),知府任兆垌将其改建为奉祀白居易之白公祠。但它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却是另一个名字——李鸿章祠堂。

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多年掌管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外交等关键部门,后世史家称其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论及李鸿章仕途的转折,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鸿章祠堂附近河道

李鸿章东下苏州的机缘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因其父李文安与曾国藩是会试同年并交好,李鸿章于1845年拜曾为师,曾当时就感到“其才可大用”。1846年李鸿章考中进士,按常理,他要熬到封疆大吏,即使一帆风顺也非三十年不可,但他仅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出任江苏巡抚。如此迅捷,与当时太平天国战争风起云涌的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

1853年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起与清廷分庭抗礼的政权。为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镇压太平天国,清廷鼓励官员回籍“结寨团练”,“搜查土匪”。而“生平以天下为己任”的李鸿章早在太平军顺江东下时,就通过在京世交、皖籍的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折陈述皖北战防要点。1854年3月上谕吕贤基携李鸿章等四员回籍办理团练。

李鸿章淮军攻占苏南示意图(图片出自《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当年5月,李鸿章在运漕东关第一次与太平军交手,结果“上流有放河灯者,李惊为贼至,退兵山上”。8月底巢县(巢湖)太平军增援被清军围困的庐州(合肥),攻打柘皋。领兵助战的李鸿章再次望风而逃。事后和春讽喻他说:“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弄得李鸿章“赧颜而退”。1858年8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再克庐州,李家祖宅毁于兵燹,李鸿章逃往明光。至此,他感到在安徽已难有出路,“乃谋引去”。李鸿章在皖北带兵五年,虽乏善可陈,但增加了阅历,锻炼了才干,为其今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庐州城破之际李鸿章致信曾国藩,委婉地表露了意欲投奔的愿望。曾国藩收信后当即表示欢迎,李鸿章遂于1859年1月到建昌大营谒见曾国藩,正式投入湘军幕中。曾李本有师生之谊,此次来投曾氏便对其认真培养。曾国藩曾断言:“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1860年5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随即乘胜横扫苏南,直逼上海。麇集上海的官绅一面与列强谈判,呼吁军事援助,另一面也派代表向曾国藩求救。派师援沪对曾国藩来说既可使太平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军事上更易得手;又因“上海为苏、杭及外国财货所聚,每月可得厘捐六十万金”;还可以借机排挤掉非湘系的政敌。因此,他决定出师。关于统帅人选,曾国藩思量再三。他首先想到的是其弟曾国荃,因此拒绝了悍将吴坤修的主动请缨。但曾国荃想争头功,欲打天京,此事只得作罢。曾氏又考虑由宿将陈世杰率师东下,陈也不愿往。最终,这一历史机遇落到了李鸿章头上。

1861年底,“曾国藩募练淮北之勇,名曰淮军”。次年初,曾保奏李鸿章堪任巡抚。对此李鸿章颇有自知之明,他在致曾国荃信中说:“东吴请兵之使数至,师门始以麾下得胜之师允之。嗣因内举避亲,复以不才应诏”。

李氏家族在安徽声名显赫,团练旧部众多,一呼百应。李鸿章遂仿效湘军模式筹建淮军,曾国藩也调湘军八营给李鸿章作“陪嫁”,并亲自为淮军拟定营规。1862年3月,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检阅了编练完成的淮军。

清廷原命李鸿章从安庆启程,经陆路赴镇江。但上海会防局官绅与英国领事麦华陀商妥,由洋行置备轮船,于两个月内自安庆运兵9000人到上海,每兵运费银20两,共18万两。麦华陀另请英水师提督何伯发给商船护照,并派英国兵舰护航。第一艘船于3月21日自上海出发,28日抵安庆。李鸿章率首批淮军2000人于4月5日登舟,次日起航,8日,李鸿章抵达上海,随后又有5000多名淮军抵达。清廷于25日擢李鸿章署江苏巡抚。李于5月13日接任,开始主持苏南军政。

《伦敦新闻画报》所载太平军设在苏州的营垒图

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苏福省铸千斤铜炮(苏州博物馆藏)

李鸿章在苏州的“功绩”

淮军初到沪滨,洋人见其衣装朴陋,嗤为“乞丐兵”。李鸿章付之一笑道:“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而当时李的处境却远非如意,他不仅要应付前巡抚薛焕、署布政使吴煦等江苏原有官吏的掣肘,还要处理会防局、洋枪队等涉外难题。曾国藩为此特地嘱咐他:“专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

对于初战,曾亦诰诫:“羽毛不丰,不可高飞;训练不精,岂可征战?纵洋讥绅恳,中旨诘责,阁下可以答以敝处坚嘱不令出仗。二三月后各营队伍极整,营官跃越欲试,然后出队痛打几仗。”李鸿章恪守这一原则,不急不躁,积极备战,终于在太平军的凌厉攻势面前,取得了虹桥、北新泾、四江口三次大捷。李鸿章为此得意洋洋地向曾国藩汇报说:“有此胜仗,我军可以自力,洋人可以慑威,吾师可稍放心,鸿章亦敢于学战。”

随着上海局势的稳定,李鸿章开始了攻夺苏南的军事部署。自1860年6月起,忠王李秀成便着手建立苏福省,它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粮源财赋所在地,也是天京的东线屏障。

1863年1月,经清方策动,太平军守将骆国忠在常昭(常熟)叛变。太平军随后开始平叛,但未能奏捷。李鸿章乘机督军进逼,攻夺苏州外围州县。太平军进行了艰苦的抗击,攻防结合,层层阻滞,但终不敌。太仓、昆山相继丢失,淮军得以进围苏州。

李鸿章深知苏州城垣高大坚厚,地势险要,守军众多,且能征惯战。为此,他制定了三路进兵的作战计划:以程学启部为中路从昆山主攻苏州;以李鹤章、刘铭传部为北路从常熟进扑江阴、无锡,威胁苏州后路;以李朝斌部太湖水师为南路从泖淀湖、太湖进犯吴江、平望。另外再命署提督黄翼升率淮扬水师各营往来调度,作为机动兵力,戈登则率常胜军移驻昆山,以备非常。为稳定后方,又命潘鼎新等带所部20营分扎金山卫、朱泾、张堰,以阻击浙江太平军可能的增援。6月15日,程学启部进扎苏州城外大小官塘及外垮塘一带,李鹤章部则赶至常熟西面30里的王庄。

由于形势紧迫,李秀成于6月28日从天京赶回苏州,制定了向上海、昆山、常熟、江阴四路反攻,转单纯内线防御为外围突破的解围计划。同时奏调章王、辅王、护王、扬王等部进援苏福省。

面对太平军的反击,李鸿章甚为惊恐,急忙请求曾国荃猛攻天京,迫使李秀成回救,干扰忠王军事部署。李秀成到苏不久,天京即告急,忠王被迫回援。这样一来,苏州地区的兵力减少,协调不灵,原定解围计划难以实施,战况再次恶化。7月29日,吴江陷落,9月13日江阴再失,苏州已陷入包围。

李秀成在天京获悉吴江、江阴失守,焦虑万分。遂于9月23日再从天京返回苏州,并从各地抽调了13个王的10万部队,力图歼灭李鸿章、郭松林部,进而出城消灭程学启和戈登,挽救苏州的危局。但此时的淮军由于得到新式西洋枪炮的武装,战斗力已非太平军所能敌,加之以逸待劳,补给迅速,太平军奋战月余,未能破围。11月22日,苏州与无锡之间的交通被淮军彻底切断。11月30日,李秀成不得已率1万多人及辎重撤离苏州,将守城重担交付慕王谭绍光。

李秀成离开苏州后,纳王郜永宽等八将的谋叛活动日渐猖獗,最终在12月4日刺杀了谭绍光,并于当晚将其首级呈献李鸿章乞降,苏州失陷。李鸿章于12月6日设计诛除了八叛将,并大肆屠杀苏州太平军,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精锐部队就这样被剿灭了。

12月9日,李鸿章正式进驻苏州。14日,清廷加李鸿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

《克复苏州战图》(清人绘,绢本设色,纵63.3厘米,横16.6厘米)

《克复苏州战图题记》(清人绘,绢本墨书,纵64厘米,横42.2厘米)

苏州建祠的原委和专祠沿革

自平吴功成后,李鸿章可谓官运亨通。1864年天京陷落,论功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此后又出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参与清廷内政外交决策。甲午战败后任总理衙门大臣,1899年又调署两广总督。

李鸿章主政时,正值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纷至踏来的飘摇之期,他竭力鼓吹并推行以“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为总纲的洋务运动。对内大力建工厂、修铁路、立海军、兴教育;对外折冲樽俎、纵横捭阖,“内悦昏君,外御列强”。

谕旨碑

苏州李鸿章祠现状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廷处置失当,最终招致八国联军侵华。7月8日清廷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促其北上和谈。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开始与八国代表议和。至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字,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鸿章无日不在紧张惊悸中处理各种棘事,这对一个年近八旬、行将就木的老人来说,实在是折磨精神,摧残身体。11月7日,李鸿章终因忧病交加,在北京贤良寺寓所逝世。

清廷当即发诏褒奖,“著先行加恩照大学士例赐恤,赏给陀罗经被,派恭亲王溥伟带领侍卫十员前往奠醊,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11月12日,清廷再次下诏赏恤:拨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专祠,宣付史馆立传,灵柩回籍时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李经述赏给四品京堂,承袭一等侯爵,李经迈以四五品京堂用,李经方以道员遇缺简放,其孙李国杰以郎中即补,李国燕、李国煦以员外郎分部行走,李国熊、李国焘赏给举人一体会试。12月8日,清廷又以李鸿章议约有功,再赐祭一坛,李经迈著以三四品京堂候补。12月23日,清廷又破“汉大臣向无此旷典”之例,准在京师建李鸿章专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江苏作为李鸿章的“立功身份”,其专祠由江苏巡抚恩寿奏准于1902年在苏州塔影园之址上修建。

李鸿章也许不会想到,他毕生效命的清王朝,在其死后仅维持了十年即土崩瓦解。而辛亥鼎革后,李祠也渐趋冷落。抗战期间,日军驻此,又曾改作草席厂。抗战胜利后驻虎丘自卫队,复赁与造纸厂。1948年,有安徽人士于此创办私立淮上中学。解放后,学校易名为虎丘初级中学,今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所在。

20世纪50年代,李祠门口尚存大石狮,栏杆上雕数十小石狮;院内立有勒石记事的“谕旨碑”,还有一小丘传为李鸿章衣冠冢;另有假山水榭,古木数株。“文革”中门前石狮、八字墙团龙浮雕及东侧庑廊俱毁,“谕旨碑”被埋入地下,塔影池亦遭填塞。1971年后陆续拆除西部假山及鸳鸯厅,建造3幢教学楼和操场,园貌大变。1983年学校整修祠宇三进,开出池水一泓,乃复见古塔倒影。1996年校方又加修葺。1998年11月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祠堂现在占地约15亩。祠门、码头、门厅、回廊、大厅等建筑尚存,规制宏敞。享殿为硬山造,前加卷棚式抱厦,面阔三间,梁架扁作。大厅廊庑西侧,有砖刻“靖园”门额。院中陈列有近年重新发掘出土的“谕旨碑”,水池残存,花木古树,点嚷其间。今天的李鸿章祠堂已经成为游人探幽怀古、感触历史的不错选择。

(作者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太平军清廷李鸿章
李鸿章
艺术品鉴(2022年13期)2022-06-11 14:03:14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青年与社会(2019年5期)2019-04-01 09:17:46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资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01:24:51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14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安徽史学(2016年2期)2016-12-01 02:57:16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0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军事历史(1997年1期)1997-08-20 08:40:16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
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28
太平军的筑城与望楼
军事历史(1994年3期)1994-08-21 0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