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为学生灌输知识,要求学生记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从而升华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一、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强化知识的内化吸收。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发现学生很不愿意做这些除法练习,即使做练习,也只是机械计算,效率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点,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教学,有选择地将这些数学练习题设计到游戏活动中。如教师根据实际练习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红帽”的游戏。师:现在请20名学生,上前来和我一起做一个游戏,这20名学生都是小红帽,当大灰狼来的时候,小红帽们只有团结起来才有机会脱险,你们需要平均分组,这样小组之间可共同合作对付大灰狼。游戏开始后,学生们说:“老狼老狼几点了?”师:“两点了。”学生们在教师说完后迅速反应,开始两两结组。而其他学生也都积极反应,并在纸上写出具体的算式:20÷2=10(组)。学生们开始检验台上学生分组个数,最后得到的确是10组。此时,学生热情高涨,教师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继续游戏活动。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悦,学生们乐于计算、思考。这种教学方式顺应了儿童的心理,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了学生体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二、设计操作活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直接讲述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这样往往会忽略学生本身,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要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以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活跃数学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称量工具——电子秤和托盘天平。之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千克与克这两个概念。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自由环境中,开始了实践操作活动。这时有学生想要知道自己的体重。于是,开始利用电子秤称量自己的体重,并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利用托盘天平称量一根粉笔的重量,还有的学生选择称量自己所用的笔、书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千克”与“克”有着很大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充满了好奇,并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究。为了很好地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有学生选择称量出10千克和10克的物品,并放在手中感受,还有学生探索1千克与1克之间的关系。在经过一系列的测量探索后,学生对千克与克这两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操作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机会,零距离的接触数学,让学生在探索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更真切地体验数学。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三、设计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应用于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略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一味向学生讲解知识,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学习而机械地记忆。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正视生活实践教学,善于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设计生活问题,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例”时,教师在学生对比例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不是直接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而是另辟蹊径,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实践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利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下校园中的旗杆、大树、教学楼的高度。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都感到很兴奋,迫不及待地进入到实际测量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如果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于是,学生想到了课上所学的“比例”的知识内容。这时,有学生想到先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再利用自己的身高与自己影子的长度的比例来计算旗杆的高度。学生在完成这一测量后,又相继测量教学楼以及校园中的一些树的高度。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在心理上也收获了成功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积极、努力。教师通过设计实际生活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适当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视野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挖掘内在潜能。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借此为学生创造认识数学本质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小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高效。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