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辉
人,是有灵魂——心灵与思想——的动物。可是,在怎样管控灵魂问题上,不同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他的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否则,就如失去生存的意义一般。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总是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所发现、所记挂。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者,似乎为数不多;相反,惯于给灵魂做加法,喜欢抛头露面、彰显自我的人倒是司空见惯。君不见,有的人只要有机会,不是东拉西扯、侃侃而谈,便是谈天说地、津津乐道,借此凸显自我的不凡。现如今,有了朋友圈,更是快捷方便、如鱼得水。不少人喜欢把逛街购物、唱歌喝酒,钓鱼打牌、游山玩水,头疼脑热、感冒鼻塞之类鸡毛蒜皮、毫无情趣的闲事琐事无聊事,不加过滤统统发到朋友圈里去。有的人,昨天与李四怎样怎样了,今天和张三干嘛干嘛了,都成为微信的“精彩”内容。如此执着地做“加法”,不只是期盼得到点赞与喝彩、关怀或同情,更多是为了彰显自己、引人关注。
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理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不怕寂寞,喜欢孤独,就是灵魂的“减法”。在我们身边,一旦光荣退休,就“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不抛头露面,不指手画脚,不显山露水的人有,但退休之后不甘寂寞,或想方设法到某单位做顾问,或自告奋勇去某协会当会长者,也是大有人在,并美其名曰“发挥余热”。
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300多年后,诸葛亮在总结毕生经历,于54岁那年临终前,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进了《诫子书》,告诫子孙,不能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专注地修心学习,就难以实现远大的目标。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入仕是江西彭泽县令。可是,只短短八十多天,他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描写的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心静如水、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钟情灵魂“加法”也好,选择灵魂“减法”也罢,是个人的自由与喜好,不能强求,不该干涉。然而,自我审视一番,于自我修身的锻炼,倒是不无裨益——人贵有自知之明嘛。
【童 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