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也何曾到谢桥

2017-01-10 17:50高世江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意蕴

摘 要:一曲《采桑子》道尽词人内心之焦虑和茫然,词中意象“谢桥”意蕴为何?历来的解释是暗指“词人所恋之人”。然而联系词人纳兰性德的家族背景和人生经历,笔者认为这首《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中的“谢桥”意象还应别指一种“功业抱负”和“词作艺术表达的更高追求”。

关键词:纳兰性德 谢桥 意蕴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这首题名《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的词作是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饮水词》中的名篇,词作描写了词人孤灯独寝、怅不能寐的情景。梁启超认为此词有“时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黄天骥认为“这词表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诗人在风雨中听到凄凉的曲调,不知怎的,变得坐立不安,寂寞、凄凉、失望、空虚的情绪,笼罩着他的心头。他患的是时代的忧郁症。”(《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时代哀音”“时代的忧郁症”,梁、黄二位先生所言甚是。该首《采桑子》绝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词。醒、醉、“无聊”,一宵又一宵。究竟是何事使词人心力交瘁至此呢?“梦也何曾到谢桥”,在词章终结处词人深慨而隐晦地袒露了自己的心迹。那么令这位贵公子彻夜难眠、梦也难寻的“谢桥”意蕴为何呢?

据目前统计到的文献资料,与“谢桥”意象相关的古代诗词仅有四首,它们分别是晏几道的《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和明末清初女词人黄媛介的《又踏杨花过谢桥》。“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按可考文献,上述晏词当是我国诗词史上第一首化用“谢桥”做诗词意象的作品。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程叔微之言曰:“伊川闻人诵叔原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曰:‘鬼语也。意颇赏之。然则几道之词,固甚为当时推挹矣。”这是一首在当时即已脍炙人口的小令,连道学先生程颐也不得不称赞这是一首好词,后更因伊川之“鬼语”称赞颇获历代论者的美誉,影响甚远。该词中“谢桥”意指很明确,即代指通往烟花巷陌的路,词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所遇女子(歌妓)的倾心爱慕之甚。笔者认为正是由于晏几道是化用“谢桥”意象的第一人,而且晏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又深受后世论者赞美、影响甚广,因此历来对古诗词中“谢桥”意象的解释多从晏词。但实际情况不尽是这样,如前所述明末清初女词人黄媛介写过一首《又踏杨花过谢桥》: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云飘飘,水渺渺,谁在梦中吹响那支尘封的萧?欲问花不语,欲寻人飘渺,天意几曾怜幽草?前世的因,今生的果,时空变幻太妖娆。

一曲吟催千古泪,歌中醉倒恨难消。春悄悄,夜迢迢,谁在云汉领略那生命的风骚?欲问花不语,欲寻人飘渺,天意几曾怜幽草?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又踏杨花过谢桥。

在这首词中,词人开篇便引唐代诗人李白《长相思·其二》中的诗句,当是要抒发一种思妇情怀。词中上下阕重复写到“欲问花不语,欲寻人飘渺”“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并言“时空变幻”、“天意”无情,结合词人黄媛介的经历,笔者认为该词抒发的是明清易代、战乱流离带给女性词人的一种无助、无奈感。该词中的“谢桥”意象显然与晏词《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中的意蕴不同,它绝不可能指的是歌儿舞女的居住处,这里的“谢桥”应意指一种与乱离、孤思相对的祥和快乐的伴侣生活场景。

后世论者谈到晚唐诗人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时,认为其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而是各方面困扰缠结于心的表现。同样地,联系词人纳兰性德一生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笔者认为《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一词中的“谢桥”意象也具有“朦胧多义性”,与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中的“谢桥”意蕴不尽相同。

对于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中的“谢桥”意象,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注:“晏几道《鹧鸪天》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古人常称所恋之人为谢娘,称其所居为谢家、谢桥。”依赵、冯二位先生所言,这首纳兰词中的“谢桥”指的应是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词人和恋人(抑或就是其妻卢氏)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如今卢氏仙去、珍爱不在,词人借景抒情,以表达对爱妻的怀念。“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采桑子·拔灯书尽红笺也》),翻阅纳兰性德的词集《饮水词》,我们发现这两首纳兰词也用到了“谢家”“谢桥”意象,而且其好友顾贞观对此还有和词:“分明茉莉开时候,琴静东厢,天样红墙,只隔花枝不隔香。檀痕约枕双心字,睡损鸳鸯,辜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表达了对好友痛失珍爱的同情。因此,赵、冯二位先生对纳兰词中“谢桥”的解释是注有其据的,这也是我们历来最为广泛的一种注解,从于前文所述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中对“谢桥”意象的解释。然而,正如前文所举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特征,文学意象往往具有多义性,大手笔下的作品,尤是这样。一篇《锦瑟》,意关何处?千百年来,各执一词,却终无定论。此词亦然,笔者认为“谢桥”意象在此还别有他指,否则,词人就不会有“不知何事萦怀抱”的感慨。

联系纳兰性德天才而又短暂的一生,笔者认为“谢桥”一词在此处还暗指“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抱负”。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从小熟读经书,深受儒家用世思想影响,他十八岁中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官至康熙帝一等侍卫。但他虽宠为侍卫,内心深处却实不愿与宦官为伍、伴帝左右。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曾自称“我亦犹时人,志欲吞鲸蜕”(《长安行赠叶切庵庶子》),“慷慨欲请缨”(《拟古四十首》之三十七),“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金缕曲》)。既身为康熙侍卫,又身为叶赫那拉氏的后代,注定了纳兰性德安邦定国的宏大志向,最终不免要落为“谢桥”一梦。因为据《清史稿》记载,纳兰性德家族虽隶属于满洲正黄旗,但他并非爱新觉罗氏的后代,其先祖叶赫那拉氏是蒙古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纳兰性德曾祖父金台石率领的叶赫部大军被努尔哈赤攻灭,金台石战死,纳兰性德的祖父尼雅哈随部归降,被编入满洲正黄旗,所以这两个家族之间是有杀祖之仇的。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始终对叶赫那拉家族存有戒心,时时加以控制防范。公元1668年,恃功自傲的鳌拜处死忠耿的苏克萨哈,而苏克萨哈正是叶赫那拉家族的后裔。此时纳兰性德十三岁,已知晓人事。这种因家族世仇而引起的疑戒、限制,随着纳兰性德的成长,自然是会深刻认识、感觉到的。叶赫那拉家族是不可能被重用的,千秋功业只能成梦,才智过人、胸怀天下的词人,怎能不发出“梦也何曾到谢桥”的无奈感慨?

“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高尔泰在《美是自由的象征》一书中,谈到“艺术”时曾写道:“不用说李白、杜甫,不用说《胡笳十八拍》,不用说南唐二主词,从《诗经》、汉魏以来的几乎全部诗、词、乐曲,包括以宁静超脱著称的陶渊明的作品,都无不表现出一种永不满足的需要、一种对于更高人生价值的渴望。‘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正是这样一种骚动不安、渴求上进的心灵,才成了千百年来诗人们取之不竭的灵感与激情的源泉。”也正是这种对艺术的不满足心理、对“更高层次人生价值”的追求,才成就了中华艺术园林里一首又一首的杰作。近代学者王国维高度赞扬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在“志欲吞鲸蜕”“慷慨欲请缨”的功业抱负成空后,词人把精力转战词坛,把理想寄托在对词作艺术的追求上,在词作中兼顾表达一种对艺术的不满足心理,也是合乎事实和情理的。因此,笔者认为纳兰词《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中“谢桥”意象还有另一种他指,即词人对“词作艺术表达的更高追求”。

“纳兰词”作为一件艺术瑰宝已是众人之共识,然而所有的这些成就都是词人在三十岁前完成的,辉煌成就与短暂之中,历史究竟发生过什么?“不知何事萦怀抱”“梦也何曾到谢桥”,词人一定有种种衷情无法诉说,它们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估计连词人自己也不能具状。词中所言“谢桥”意蕴或许更为广泛,随着我们对词人及其作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参考文献:

[1] 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7] 胥洪泉.论纳兰词的兴亡之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作 者:高世江,文学硕士,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公共语文教研室主任。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意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青鸟》之象征的多重意蕴及机理发微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马克思视阈下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意蕴
名师读意林
名人名师读《意林》——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