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人生哲理(下)

2017-01-10 17:38
月读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利松柏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他改变的。

坚定的意志是世间最牢固的事物,无论什么都无法使之动摇。这不可夺之志,即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流传千古、光照古今的《正气歌》一诗中,就列举了多位坚守正义、在任何环境都不改变自我意志的仁人志士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后人,更强健了中华民族的魂魄。习近平同志曾在《从政杂谈》一文中写道:“我国古代,孔子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我认为,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品质。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意志、气节,确实是每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荀子·大略》对此作引申发挥,阐述了孔子的言外之意:“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此后,松柏便成为君子品德的象征。“建安七子”之一、三国魏初诗人刘桢《赠从弟》一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革命家陈毅《冬夜杂咏》亦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之句,为世所传诵。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操守。困难艰苦,是对一个人的考验与挑战。是退缩,还是迎难而上;是逃避,还是勇往直前——做出怎样的抉择,在于人精神的坚强与否。后世将松柏列入“岁寒三友”,也是为了激励志气。其实,松柏耐寒固然由其植物的生存本能所决定;而人,勇敢也好,软弱也罢,既然始终都要面对困境,为何不大胆地选择勇敢坚定的道路走下去,让坚持成为自我的本能呢?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生的道理都没有弄懂,怎么能够懂得死的道理呢?

庄子曾借孔子之口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庄子·德充符》)。梁漱溟先生谈及孔子时,认为“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相较而言,儒家之所以不能完全被视作宗教,正与其并不解决生死困惑问题有关。宗教或者以天堂,或者以轮回的方式解答人类对死亡的疑问,而孔子则直截了当地表示,先解决人自身的生存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儒家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渊薮,正因如此。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愈加丰富,而人的精神世界往往空虚浮躁,在追求价值意义的道路中堕入虚无,而与之伴随的自杀现象,成为困扰现代人最大的难题之一。唯有正确看待死亡,才能正确看待生命。所以,唯有先理解生存的道理,才能理解死亡的

道理。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反而不能顺利到达;贪图小利,则无法做成大事。

子夏要做莒父的地方官,向老师孔子问政,孔子如此教诲。《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后世将这句话浓缩为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喻教育之任重道远。教育如此,何况政治教化?东汉大臣朱浮曾针对光武帝刘秀任用官吏之事上书劝谏:“天地之功,不可仓猝;艰难之业,当累日也。夫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天下非一时之用也,海内非一旦之功也。”而《韩非子》则以虞公贪图小利,答应晋国假途灭虢,最终唇亡齿寒而使虞国也灭亡的故事,指出“爱小利而不虑其害。故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的道理。凡事不能急于求成,亦不能贪小失大。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文中写道:“欲速则不达。应当看到,立足于追求高速度,往往对资源挤榨过甚,整个经济生活没有回旋余地,不恰当的速度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一种破坏作用。”当今某些领导干部爱搞“政绩工程”,正是违背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

原则。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

一个人如果大言不惭,那他实际做起来一定很困难。

怍(zuò),惭愧。《老子》亦言:“轻诺者寡信。”说出的话就要落实到行动上,才叫有信用;如果说话随便,夸夸其谈,这种人往往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言过其实,往往害人害己。战国时赵括纸上谈兵,甚至不把老将廉颇放在眼里,最终换来的是连同自己在内的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之悲剧;三国时马谡亦是刚愎自用,大言不惭,拒绝他人意见,才导致“失街亭”,使蜀军陷入危险境地。谦虚之所以与谨慎相连,正在于能自知者才能知物,不会随意做出判断,一定周密思考应对。俗话说覆水难收,言语说出口容易,后果却难以预料。话不能轻易出口,出口之后,必当有所着落,只要能认识到这一点,相信“大言”也就不敢轻出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因为影响不同才使他们差距远了。

《大戴礼记·保傅》转引孔子之语:“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与此言相近。而《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亦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孔子家语》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对此,史家范晔曾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中有过深刻阐释:“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途异也。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正因为人性会受到环境影响,因此儒家的理想便是教化天下,引导人性向好和善的方面发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其实无论先天的善恶好坏,人的成长更多是受后天条件的影响。因此,不在于“性”,而在于“习”。孟母三迁,为子择邻,成为千古传扬的佳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选自《孔子语录》,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小利松柏论语
松柏
进城记
雪娃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我请你吃屁”
半部《论语》治天下
夫妻打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