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琪
随着社会的发展,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多、个体私人企业的发展,农村的金融市场应该有一个迅速的发展。但是,当我们走进乡村,走进距离西安市不远的郊区村镇,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农村贫富差距虽然较大,但是贷款需求却并非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而增大,信贷需求比预期要低,绝大多数的借贷发生在私人之间,生产性的经营借贷成为贷款的主流,贷款难,难贷款成为了普遍现象,贷款门槛高,农户一片怨言,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农村信贷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大金融改革,推进“两权抵押”的有效实施,让更多的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服务,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强农户的信用评估管理,实施互联网“众筹”平台,对于拉动农村经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贷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16年6月28日到7月28日,我们西安交大经金学院的几个同学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先后分五次前往陕西省长安县马王镇、马王镇的大原村;礼泉县的袁家村;户县的草堂镇与家佛堂村展开调查,采用实地采访与发放问卷两种方式进行。通过综合调研可以发现,农民信贷需求低于预期,经济条件较好、有产业运作的村镇信贷需求较高,而贫困地区的信贷需求不高,私人借款占据主流。即使有信贷需求,在具体的贷款过程中也是难上加难。
1.农户贷款需求低
农户有无信贷需求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欠发达地区不论是用于消费性的贷款还是生产性的借贷都很少,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借钱主要发生在亲戚朋友的私人借款,即使需要向银行贷款时候,面对必须偿还的利息,也会望而却步。
以陕西省长安县大原村为例,虽然距离西安市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并非属经济发达地区,在过去主要依靠农耕生活,但是耕地日益减少,多数耕地变成了宅基地,很少一部分用做“粮食”种植;而且由于地处考古重地,文物保护需要,很少有大型的经济项目,只有几个村办企业,效益亦是一般。
走进乡村,留守村庄的更多是老人与小孩,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调查其信贷需求,在250份调查问卷中,70%以上的农户并不考虑贷款。对于一些生活贫困的农户而言,他们即使需要用钱的时候,也不会向银行贷款,而是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小额资金,而不会想到去银行贷款。从另一个层面上而言,他们所获得这些贷款更多的是用于消费性的贷款,并非带来效益的“盈利”式贷款,如果因为消费还要偿还大量的“利息”,必然不划算,这是农户们首先想到的重要问题,除非是万不得已因为孩子上学、住房、生病等需要大量资金的时候,才有了贷款的想法,当然这也是非常态下的被动贷款行为。从调查的数据分析,私人借款或者民间借贷占据主流,这种状况与农户所面临的金融市场有关,当然也与农民传统的思维相连,农村能够贷款的银行不多,更多是农村信用社,在不托关系、不托人情根本就贷不到款的情况下,向邻居、亲戚朋友借贷甚至是高利贷就成为主流方式。
与大原村不同的是,礼泉县袁家村却是一个较为富裕的村庄,现已形成了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文化遗迹为核心的旅游生态圈,一些大型的联合公司,民风、民俗体验一条街成为主导产业。当地村民比较富裕,家家都住上了小洋楼,与大原村贫穷的状态相比,这种富裕的环境与以及经营需求是不是意味着更多生产性的信贷需求?但是经过采访调查,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调查的41人中,只有3人有贷款需求,占比不到8%。而这些贷款的农户更多的都是商户,更多的是以农家乐以及其他经营性需要为主要目的,而没有这些需求的农户则没有信贷需求。有钱多花,没钱少花,绝对不会因为生活消费而实施贷款,这种传统的思维以及经营模式是当下农村信贷需求缺乏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一些希望能够贷款的农户而言,由于农村信用社在投放贷款时多在春天,秋天就开始收贷,最多也只能达到一年的周期,还款期非常短暂,所带款项还没来及转化为利润,就要偿还贷款,这也是农户不希望贷款的重要原因。
2.贷款门槛高、贷款难
农户没有贷款需求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而在需要贷款的农户中,贷不到款,贷款门槛高,贷款难是另外一种普遍现象,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村庄,生产性的经营式贷款相对较多,而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户而言,更多的集中在住房贷款与医疗卫生贷款层面,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约占据总贷款的70%,教育投资与农业贷款紧随其后约占21%,商业贷款与其他贷款仅仅占9%。详情如下:
在具体的贷款过程中由于手续繁多、担保人缺乏、有效抵押物缺失、还款期短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致使一般农户要想顺利获得贷款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农村贷款难是一普遍现象,不论是陕西、山西还是山东等地都是如此。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农户缺少抵押物,回报少,风险大,银行不敢冒着风险去给一般的农户贷款,如果实施贷款,贷款者必须找担保人或者抵押物,在村里要想找担保人是非常困难的,谁也不愿意为了担保而付出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即时找到担保人还不如直接就问担保人借款来得方便实惠。如果农户要想实施贷款,尤其是占据比例较大的住房贷款与医疗贷款,那么最可能寻求的抵押物或者说最值钱的物品应该是住房、农田或者宅基地,但是这两种又受到国家法规的限制,目前并没有全部放开。虽然“两权”抵押融资是农村金融市场盘活的主要突破口,但是就目前来看,还只是出于试验阶段,对于广大地区的农户来看,没有效抵押物是制约农村贷款的重要根源。
对于银行而言,农户贷款风险太高,大部分贷款的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贷款虽然看起来不少,但是单笔数量金额并不多,汇报率必然很少,这直接影响了银行涉农贷款的积极性,即便是针对一些专门用于支持涉农贷款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而言,也不会轻易放贷。农户的诚信问题,家庭经济条件、不良嗜好记录等都成为阻碍农户贷款的主要原因。
一些农户出身的中小型企业,存在着管理机制、财务机制的不完善,多数并未纳入全国的信用评估系统,国家现有的信用评估体系对他们这样一些小微企业的约束力并不大,银行对贷款潜在的风险难以进行有效监测,对于“欠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的处理,综合以上多种原因,银行一般也不会轻易放贷,而主要面向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村信用社也是“苦不堪言”。
由此,贷款难所导致的普遍问题是客观的也是突出现象,如何进行调整应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农村信贷问题反思与解决策略
寻求抵押物,逐步建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众筹平台,刺激农户信贷需求,从政策上解决农村信贷出现的各种问题。
1.“两权抵押”与农业“众筹平台”的建构
缺乏有效抵押物,农户要想获得贷款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拿来宅基地、住房、土地作为抵押显然目前还是处于尝试阶段,虽然《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5号)已经颁布实施,但毕竟还是出于试点阶段,各种限制条件还有很多,也仅限于几个试点地区,所以目前来讲,“两权抵押”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户而言还是不可能的。所以,抵押物的缺乏导致农户很难获得贷款,即使农户通过其他的方式带到款,偿还利息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此,寻求互联网建构“众筹”平台,将过去由银行获得贷款转化为由社会大众集体筹资完成,用农产品支付本金甚至是利息无疑减轻了农户的负担。
当下知名“众筹王”平台是网信金融集团建构的募资、投资、孵化、运营的综合众筹服务平台,其中里面就设有一个专门的农业众筹网端,很多农产品比如花生油、紫薯、茶叶、小米、大米等等众筹项目,无疑搭建了农业项目展示与大众募资的平台,搭建了农产品信息化、市场化的平台,只是很少有农民了解并应用这一新型方式。因此,政府与银行应该积极宣传、倡导这一平台的建构及其实施,让更多的农户能够加入到这样一种平台中,逐步建立一种面向农村、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平台,渐趋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2.构建农村信贷的信用机制、加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力度
农户与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银行放贷怕颗粒无收,农户求贷却苦于没有信用凭证,因此,抓好农村信用评估体系的建构,推行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农户信用记录、信用评估、不良嗜好记录在案等等信用评估体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为信用不足而带来的求贷困难。
从银行层面而言,要建构科学有效信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县镇区域基层银行的放贷积极性,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更为科学的信贷激励机制,增加对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支农银行的服务力度。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人员少,导致服务跟不上。因此,必须建构更多的银行服务网点,给予基层银行更多政策支持,增加信贷员的服务力度,走街串巷,宣传信贷政策,让老百姓懂得更多的信贷需求,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于每个农户的需求。
与此同时,打破农村信用社主宰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真正的投入到支农金融市场,给予政策倾斜,逐步建构多元化、广覆盖、互补发展的农村金融系统,激发、并满足日益变化的农村金融需求。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市场具有无限扩大的潜力,但是如何刺激农村的信贷需求是一个最根本的基础,服务“三农”,做好相关的宣传,让普通的农民认知信贷的利益,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难、难贷款的普遍难题,在逐步试点的“两权抵押物”的基础上逐步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众筹”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与募资优势,建构农产品开发者与需求者的网络平台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向。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宏观调控给予更多的支农银行的政策优势,打破农村信用社“一统”农村的垄断地位,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级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支农银行的服务水平与质量,逐步建构有效的科学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才能逐步解决农村信贷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强. 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03) .
[2]贺雪峰. 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应坚持的原则[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6(05).
[3]刘娟. 基于社区发展农村土地组织化流转法律运行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 2016(11) .
[4]张世清. 正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路径——基于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思考[J]. 萍乡学院学报. 2016(05).
[5]许鹏泽. 农村土地矛盾纠纷探析[J]. 南方农业. 2016(21).
[6]陈仕远.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制度构建[J]. 经济师.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