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始跑步的时候,健身教练问我,“你跑步的目标是什么?”
我脑中顿时浮现出看过的所有鸡血满满的健身帖,毫不犹豫而又斗志满满地回答,“一个月内瘦十斤。”
那个年轻的教练看着我笑笑,“一般来讲,跑掉十斤的用时跟长十斤肉的用时差不多,那你呢,你是多久长了十斤?”
“你是说,我需要用接近三年的时间才能瘦下十斤?”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么多的文章在写着自己是怎样在一个月减掉体重的五分之一,怎样在三个月内瘦成一道闪电,而他带着一脸的诚挚和认真告诉我,“跑掉十斤的用时跟长十斤肉的用时通常差不多。”
也许是我眼神中的怀疑和惊愕太过明显,教练主动开口解释,“要真想速瘦不是不可能,我说的这个差不多,是在不打乱你正常生活,不挑战你耐力极限的情况下,只靠增加训练强度,你可能刚刚结束训练,就会反弹回原先的体重。”
他说,“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节奏是既定的,这种稳固的惯性不是靠短期的冲刺就能调整过来的,你形成一个习惯需要多久,改掉这个习惯就需要相等,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关于速成健身的幻想,就这样华丽地碎成了渣。
后来,我也一次又一次发现,健身、学习也好,工作、生活也罢,所谓速成的改变,是不存在的。
人不是一天胖起来的,学习成绩不是在一次考试中下降的,工作业绩不是在一天坏下去的,生活不是瞬间垮塌下去的。
当我们意识到生活的糟糕,感受到这种糟糕带来的不适,那就意味着,你把握的生活之舵,已经偏离了你认定的“正常生活的临界点”。
而临界点一旦被突破,它就会以摧枯拉朽的速度迅速堕落下去,直到彻底脱离你的掌控。
从成绩下降,到低分飞过,开始打擦边球,逐渐及不了格,最后挂科,即使努力弥补都没有办法提高。显然不是某一个学期才开始的事,而是长期放纵的结果。
可我们总期待着有奇迹,总相信生活可以像颗弹簧球一样触底反弹,或是某一个试探性的改变,就可以让我们得到拯救。
总以为只要自己开始努力就能挽回一切,即便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为了挽回生活做出的努力程度都还远远不够。
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那么久,更别说对抗习惯产生的惯性去改变它。这是一个无法像游戏一样加速的进程,从来没有毫不费力的否极泰来,没有太轻松的逆袭,也没有咸鱼翻身的一蹴而就。
在逆行的扶梯往上走,如果速度不够快,就会停留在原地。为了保持现在的位置,就要尽全力奔跑,为了跳出这样的恶性循环,就要付出双倍的努力。
相信速成的人,往往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坚持着单向、线性的思维方式,以为自己只要想通了某个道理,下定了决心开始改变,则万惑可消,万难可解,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策略、什么叫迂回、什么叫复杂。
真正的努力,是分“道、术、器”的。
想通某个道理,尝试某个方法,借助某项工具。
在生活可以按部就班进行时,有“道”的约束就已经足够让马车按照既定的路线和节奏继续奔跑,比如一个已经养成每天跑步习惯的人,只要坚信“每天跑五公里有益健康”,就已经足够。
而应对失控的生活,我们则需要更多的借助“术”和“器”的力量,硬听自己听不懂的课,用缓慢的节奏前行,用形式上的努力去弥补心里的负疚感,并不能带来实际效果的提高。
仅仅意识到“我需要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此时的道只能指导思想,却不再能够指导行动。
用什么方法学习,是否能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上的薄弱点,然后集中火力猛攻?
哪些内容是你听不懂的,有没有记下来去问老师或是跟同学讨论?
除过对知识的生吞硬咽,有没有办法把它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其变得生动好懂一些?
一天学习几个小时,学习时间是否足够在查漏补缺的同时跟上新的内容?
除了按时上课,是否尝试过其他的方法提高成绩,比如自己多练习一些专业课的习题,或者让要好的同学跟你一起互查?
这是术。
不会管理时间,用番茄钟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安排,每周进行反思和总结。
自制力不强,用小黑屋强制将电脑锁定以防止自己难以自制的点开游戏或者微博。
忘性大,用笔记类的软件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思考无解再去询问。
老师讲课太快,用录音工具将课程内容录制下来,花更多时间查漏补缺。
知识点难以融通,用慕课,coursera,网易云课堂等学习软件寻找相关课程,从不同角度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
这是器。
道告诉你要努力,术教会你如何努力,而器会让你努力得稍微轻松一些。
三者缺一不可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很好的耐心,去练习,去调整,去磨合,一点点改变惯性原本的方向。
进步很难,改变很痛,但是只有咬牙坚持这样的痛和难,经历姿势难看的摸爬滚打,你才能勒住那辆不断向下的马车,驾驭它到达想去的地方。
要庆幸,自己意识到需要改变的这一天,还不算太晚。
至少你还能做点什么,而不是只剩老泪纵横的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