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涵,孟宪智,周绪申
(海河流域水环境检测中心,天津 300170)
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
高子涵,孟宪智,周绪申
(海河流域水环境检测中心,天津 300170)
湖南省大通湖是洞庭湖区典型的浅水养殖湖泊,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其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于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 3 月对大通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 7 门 80 种,全年优势种为多形裸藻 Euglena polymorphya、卵形隐藻 Cryptomonas ovate、尖尾蓝隐藻 Chroomonas acuta、链状小环藻 Syclotella catenata、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圆形衣藻 Chlamydomonas orbicularis 及四尾栅藻 Scenedesmus quadricauda。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年平均值分别为 6.58 ± 0.66 × 104ind./L 和 0.16 ± 0.05 mg/L,且空间上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均表明大通湖水体呈富营养状态。CCA 表明水温、总磷及 pH 是影响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浮游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为水体提供大量的溶解氧,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食物网的基础环节,在生态系统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还参与了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的传递[1]。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现存量能对水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复杂而快速的响应,能直接影响水生食物网,并对水质状况起到指示作用,从而在水体尤其是湖泊、水库水体监测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2-3]。此外,在水产养殖方面,浮游植物是水生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能为水产品的合理放养提供依据;在水环境监测方面,利用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敏感性可以广泛地用于水质监测和评价[4]。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是多个环境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与环境因子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而典范相应分析能很好地反映出浮游植物群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对应关系,同时结合多个环境因子分析,包含的信息量大,结果直观明显, 从而更好地反映出主要浮游植物类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5-6]。
大通湖(29°09'~29°15'N,112°26'~112°33'E)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湘中偏北,东邻漉湖,南与沅江市相连,西北与南县、华容县比邻,20 世纪 50 年代初由于围垦从洞庭湖隔离开,是洞庭湖区典型的浅水型养殖湖泊,同时也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养殖湖泊,渔业资源极其丰富[7]。大通湖水产养殖主要为投放四大家鱼,且以鲢、鳙为主,采取人放天养并适当施肥投饵的半精养养殖模式。大通湖水面面积 82.67 km2,东西长 15.75 km,南北宽 13.70 km,湖盆呈三角形,湖底高程为海拔 23.8~26.0 m(以吴淞高程为基准)。该湖泊被人为地用拦网分隔成蜜蜂夹湖、大西湖和尼古湖 3 部分[8]。20 世纪 60 年代,卢奋英等[9]对自然状态下大通湖水体理化环境和水生生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之后的 50 年内,大通湖渔业生产方式经历了由自然增殖到人放天养再到人工养殖的发展历程[10]。近年来,随着水生生物经济价值的提高,天然养殖湖泊中的捕捞强度日益加大,大通湖水生生物的捕捞量也在逐年加强。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及人工施肥使大通湖水体营养状态由中营养向富营养转变[11-12]。
本研究于 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 3 月逐月对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周年采样调查,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探讨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了解掌握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变化,评价大通湖水体的健康状况,并为今后的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大通湖乃至长江中下游同类型水体的渔业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1.1 采样点设置
大通湖水体近乎封闭,周边生态环境优良,无集中的点源污染,养殖物化产品是潜在的污染源[13]。本研究依据湖泊形态及主要养殖区域共设置 9 个固定采样点,采样点均设置在围网、湖内简易建筑物处,以减少施肥投饵、渔业捕捞对水质和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14],如图 1 所示。
图1 采样点分布图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2.1 水质样品采集与处理
水深(Depth)和透明度(SD)用透明度盘原位测定。水温(T)、pH 采用 HANNA 多功能水质分析仪原位监测。总氮(TN)、总磷(TP)、硝酸盐氮可溶性磷(及叶绿素 a(Chl-a)测定所需水样用 2.5 L 采水器采集表层 0.5 m 水深处水样,置于聚乙烯瓶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TN 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 a 含量测定采用丙酮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采集及测定方法均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15]进行。
1.2.2 浮游植物的采集与处理
浮游植物定性定量样品采集参照《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16]及《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17]进行。
浮游植物定性样品采集使用 25# 浮游生物网,关闭网底收集管阀门,在水体表层至 0.5 m 深处呈“∞”字型在采集水域缓慢循回拖拽采集,速度保持在 30 cm/s,采样过程中网口与水面始终保持垂直,且网口上端不能露出水面。采集完成收网后用水样将浮游生物网冲洗干净,然后将采集到的样品收集到塑料瓶中,贴好标签,加入 1.0%~1.5% 体积的鲁哥试剂固定样品。
浮游生物不仅在水平分布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垂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大通湖为浅水湖,因此在本研究中并不涉及垂直分布。浮游植物定量样品在距水体表面 0.5 m 处采集,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放入 1 000 mL 塑料瓶中,贴好标签,加入 1.0%~1.5% 体积的鲁哥试剂进行现场固定。将定量样品移入沉淀器中,静置 24~36 h 后,用虹吸管小心吸取上清液,并重复多次直至浓缩至 20~30 mL。
1.2.3 浮游植物的鉴定与计数
定性样品鉴定直接用胶头滴管移取样本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 10×40 倍显微镜下观察,做好记录。浮游植物种类鉴定使用 ZEISS-Imager.M2显微镜,参照《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18]及《中国淡水生物图谱》[19],定性镜检到种。
定量样品计数时,首先将样本充分摇匀,用移液器移取 0.1 mL 样本于 0.1 mL 计数框中,缓慢盖上盖玻片,在 10×40 倍显微镜下全片观察,记下每种浮游植物的个数。同一采样点水样观察计数 2 片,取其平均值,若同一样品的 2 次计数结果之差大于± 15%,则应再增加计数次数。
每升水样中浮游植物数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 为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总个数;Pn为计数所得个数;υ 为计数框容积;V1为浓缩后水样体积;V2为去掉液体积。
大多数藻类细胞形态较为规则,且细胞的比重接近于 1,因此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依照体积法进行,即在镜检过程中对不同大小的藻细胞长度、宽度、直径或高度等参数进行测量,求得各个参数的平均值后用相关公式算出体积,换算为生物量。对于不规则的形体可分割为多个部分进行测量,并用相似图形计算体积,直接换算为生物量[16]。
1.3 数据处理
利用 Excel 2013 进行数据的统计,SPSS,Statistica 6.0,Canoco 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Origin Pro 8 进行相关图形的绘制。
1.3.1 Shannon 多样性指数
Shannon 多样性指数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其值越大,表明群落结构越复杂程度, H 值在0~2 为富营养,2~3 时为中营养,> 3 为贫营养[20]。计算公式为
式中:S 为样品中总种类数;N 为样品中浮游植物总个体数;ni为样品中第 i 种浮游植物个体数。
1.3.2 Pielou 均匀度指数
Pielou 均匀度指数主要描述群落中各物种之间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性,J 值在 0~0.3 为富营养化,0.3~0.5 为中营养化,0.5~0.8 为贫营养化,0.8 ~ 1.0 为清洁水体[22]。计算公式为
式中: S 为样品中总种类数。
1.3.3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主要反映了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当 D > 5 时为贫营养水体,在 4~5 之间时为中营养水体,当 D < 4 之间时为富营养水体[22]。计算公式为
式中:S 为样品中总种类数;N 为样品中浮游植物总个体数。
1.3.4 优势度
评价浮游动物优势种的优势度。Y 值 > 0.02 的种类为全年调查的优势种[25]。计算公式为
式中:N 为样品中浮游植物总个体数;ni为样品中第 i 种浮游植物个体数;ƒi为该种在各站点出现的频率。
1.3.5 典范对应分析(CCA)
典范对应分析(CCA)采用 Canoco for Windows 4.5 软件对浮游生物物种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分析。水环境因子以及浮游植物数据矩阵经过 lg(x + 1)转换[27]。
2.1 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调查显示,大通湖 9 个监测点全年共检测浮游植物 7 门 80 种,其中绿藻门 (Chlorophyta) 26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 32.5%,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21 种,占 26.3%,蓝藻门 (Cyanophyta) 19 种,占 23.8%,裸藻门 (Euglenophyta) 6 种,占 7.5%,黄藻门 (Xanthophyta) 4 种,占 5.0%,隐藻门(Cryptophyta) 3 种,占 3.8%,甲藻门 (Pyrrophyta) 1 种,占 1.3%。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如图 2 所示。大通湖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在物种数目上占有绝对优势。绿藻和硅藻的种类组成变化相对较大,是引起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监测期间绿藻属数和种类数始终占首位,硅藻位居第二,根据浮游植物组成特点划分,大通湖属于绿藻-硅藻型湖泊。
图2 大通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间分布如图 3 所示,2013 年8 月物种最为丰富为 29 种,其次为 2014 年 1 月,共检出 28 种,而在 2013 年 6 月物种数最低,为 12 种,不同月份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如表 1 所示。从全年检测结果来看,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数目在全年每月均占有绝对优势。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空间分布较为平均,如图 4所示,监测点 S4 浮游植物种类数最为丰富,共检出49 种;其次为监测点 S6,为 47 种;物种数最少的监测点为 S9,检出浮游植物 31 种。不同监测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如表 2 所示。从全年检测结果来看,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数目在各个监测点均占有绝对优势。
图3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间分布
2.2 大通湖浮游植物现存量
2.2.1 浮游植物密度
大通湖浮游植物全年平均密度为 6.58 ± 0.66× 104ind./L。如图 5 所示,2013 年 12 月浮游植物密度最高,为 18.31 ± 1.82×104ind./L,其次为 2013 年8 月,浮游植物密度为 10.16 ± 5.02×104ind./L,2013 年 7 月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为 2.71 ± 0.60× 104ind./L。如图 6 所示,监测点 S3 年平均浮游植物密度最高,为 9.28 ± 4.06×104ind./L,其次为监测点S6,浮游植物密度为 8.32 ± 1.69×104ind./L,监测点S9 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为 4.34 ± 0.89×104ind./L。
表1 不同月份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图4 浮游植物空间分布
2.2.2 浮游植物生物量
大通湖浮游植物全年平均生物量为 0.16 ± 0.05 mg/L。如图 7 所示,2013 年 11 月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为 0.64 ± 0.26 mg/L,其次为 2013 年 4 月,浮游植物生物量为 0.26 ± 0.09 mg/L,2014 年 1 月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为 0.04 ± 0.01 mg/L。如图 8 所示,监测点 S3 年平均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为 0.36± 0.21 mg/L,其次为监测点 S6,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22 ± 0.11 mg/L,监测点 S2 与 S7 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均为 0.10 ± 0.02 mg/L。
2.3 大通湖浮游植物优势种
大通湖全年调查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裸藻门的多形裸藻 Euglena polymorphya,隐藻门的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e 和尖尾蓝隐藻 Chroomonas acuta,硅藻门的链状小环藻 Syclotella catenata,绿藻门的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圆形衣藻 Chlamydomonas orbicularis 及四尾栅藻 Scenedesmus quadricauda,各种类的优势度(Y)如表 3 所示。此外,尖针杆藻Synsdra acus 虽然优势度值(Y)< 0.02,但其全年出现频率较高,为61.11%。
表2 不同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图5 浮游植物密度时间分布
图6 浮游植物密度空间分布
图7 浮游植物生物量时间分布
图8 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
2.4 大通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2.4.1 Shannon 多样性指数
大通湖全年浮游植物 Shannon 多样性指数(H)年平均值为 1.43,其中,2013 年 8 月为全年最高值,H 值为 2.08,2013 年 11 月最低,为 0.72,如图 9 所示。根据 Shannon 多样性指数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指数值为 0~2 时,水体呈富营养化;指数值为 2~3 时,为中营养化;指数值 > 3 时,为贫营养化。大通湖浮游植物 Shannon 多样性指数在0.72~2.08 之间,年平均值为 1.43,呈富营养化。大通湖全年浮游植物 Shannon 多样性指数(H)呈现 H夏> H冬> H春> H秋的趋势。
表3 大通湖浮游植物优势种
图9 大通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H 周年变化
2.4.2 Pielou 均匀度指数
大通湖全年浮游植物 Pielou 均匀度指数(J)在0.31~0.84 之间,全年平均值为 0.68。其中 2013 年5 月 J 值最高,为 0.86;2013 年 11 最低,为 0.31,如图 10 所示。根据 Pielou 均匀度指数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指数值为 0.8~1.0,水体为清洁型水体;指数值为 0.5~0.8,水体呈贫营养化;指数值为 0.3~0.5,水体呈中营养化;指数值在 0~0.2 之间时,水体呈富营养化。大通湖浮游植物 Pielou 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 0.31~0.84,年平均值为 0.68,呈贫营养化。大通湖全年浮游植物 Pielou 均匀度指数(J)呈现 J夏>J春>J冬>J秋的趋势。
2.4.3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大通湖全年浮游植物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在 2013 年 8 月达到最高值为 1.15,在 2013 年4 月最低,为 0.38,年平均值为 0.75,如图 11 所示。根据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指数值为 0~4,水体呈富营养化;指数值为 4~5,呈中营养化,指数值 > 5 时,呈贫营养化。大通湖浮游植物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在 0.38~1.15 之间,年平均值为 0.75,呈富营养化。大通湖全年浮游植物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呈现D春的趋势。
图10 大通湖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 J 周年变化
图11 大通湖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 D
2.5 大通湖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
选取大通湖浮游植物全年优势种为典范对应分析中的主要代表物种。各物种在 CCA 分析图中的代码如表 4 所示。
表4 CCA 分析浮游植物种类
为了探讨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密度与水温、水深、pH、总氮、总磷、叶绿素、浮游动物密度及浮游动物生物量这 8 项环境指标做典范对应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 5 所示。
表5 环境因子与前两个排序轴的相关系数
典范对应分析排序图 12 中前 2 个排序轴的特征根值分别为 0.186 和 0.051,浮游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前 2 个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790 和 0.593。前 2 轴共解释浮游植物种类与环境关系的 83.1%,如表 6 所示。在典范对应分析排序中,物种和环境因子相关系数均为 1,表明该排序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物种和环境因子的 2 个排序轴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分别为 0,表明该排序结果准确、可靠。
经典范对应分析可知,水温、pH 及总磷是第一排序轴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水温、总磷与第一排序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528 9 和-0.443 5,pH 与第一排序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4 3。而其他因子与第一排序轴相关性较小,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因此,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pH 及总磷。
图12 大通湖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 CCA 分析排序图
表6 大通湖浮游植物物种和环境因子间 CCA 分析的统计信息
3.1 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大通湖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很不稳定,变化幅度大, 除了季节性影响外,可能与近年来大通湖养殖密度提高施肥投饵量加大所致。螺、蚌、蚬、鱼对浮游植物消耗量过大也是浮游植物密度不规律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根据钟诗群[28]等报道,大通湖在 5—10 月实行间歇施肥,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当光照充分时, 浮游植物迅速繁殖, 数量急剧升高。浮游植物密度的最低值出现鲢、鳙在生长季节,鲢、鳙滤食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浮游植物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南到北逐渐下降趋势,这种分布特征与软体动物生物量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反[29]。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 Anodonta woodiana 能显著降低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同时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降低蓝藻门所占比例,提升绿藻门所占比例[30]。此外,河蚬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也具有间接影响。朱小龙等[31]研究表明,河蚬滤食能显著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及叶绿素 a 含量。大通湖螺、蚌、蚬资源总量十分巨大,据调查,2009 年全湖共捕捞螺类 33 000 t,河蚬 515 t。大通湖水体 TN,TP 含量较高(TN 年平均含量为 4.93 mg/L,TP 年平均含量为 0.69 mg/L)处于富营养状况,具备水华发生的营养盐条件(TN 为 0.1~0.8 mg/L,TP 为 2.5~3.5 mg/L)[32]。大通湖浮游植物密度较其他富营养水体偏低,并且近年的记录中没有出现过典型的水华,巨大的软体动物资源量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藻类水华的发生,而且使大通湖浮游植物密度长期维持在低于其他同类富营养水体的水平。
3.2 大通湖浮游植物多样性
Shannon 多样性指数(H)通常用于反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能充分反映浮游生物种类的分布情况,Pielou 均匀度指数(J)反映各浮游生物物种个体密度分配的均匀程度,在选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时应选择多个指数[33]。但在使用浮游植物 Shannon 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及 Pielou 均匀度等指数评价大通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时,结果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上,浮游植物的 Shannon 多样性、Margalef 丰富度及 Pielou 均匀度等指数不存在敏感性和准确性等差异,而是各种指数的评价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水体进行适当调整,且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效性和滞后性,因此不排除 Pielou 均匀度指数并不适用于评价大通湖水体的可能性。此外,大通湖浮游植物 Shannon 多样性与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动,是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即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的综合反映。
3.3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大通湖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与水温、pH 及总磷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因素[34-35]。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和时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浮游植物种类有其生长繁殖的最佳温度范围[36]。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由耐低温的硅藻构成,耐低温的硅藻与温度呈负相关,因此大通湖浮游植物密度呈现出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并在 2013 年12 月达到最高值。而耐高温绿藻与温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在夏季迅速生长,且密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研究表明,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现存量最基本的因素[37]。本研究中,CCA 分析中显示总磷较总氮对浮游植物密度的影响更大,与之前李德亮等人[10]对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
水体 pH 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增加,导致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动,各营养级浮游生物现存量发生变化,从而反过来对水体理化指标造成影响。
此外,大通湖为典型的内陆浅水型湖泊,水体面积较小,水深较浅,因此透明度和水深对浮游植物密度分布的影响并不明显。
大通湖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 CCA 排序图反映出不同种类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四尾栅藻和多形裸藻在 CCA 排序图中的位置相对接近,表明其在生态环境适应性上较为相似的。此外,根据CCA 排序图中的位置可以看出,链状小环藻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密切相关,尖尾蓝隐藻的分布主要受到水体 pH 影响,原因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1)大通湖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和绿藻绝对占主导地位,因此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性和季节性变化趋势的差异主要由硅藻和绿藻引起的。此外,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从南到北逐渐下降趋势。
2)大通湖浮游植物 Shannon 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均表明,大通湖水体呈和营养化。
3)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大通湖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与水温、pH 及总磷含量密切相关。
[1] 章宗涉,黄祥飞. 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33-371.
[2] 谭香,夏小玲,程晓莉,等. 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及其多样性指数[J]. 环境科学,2011,32 (10): 2875-2882.
[3] 王晓星. 北京翠湖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9 (2): 57-60.
[4] 刘健康. 高级水生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2-128.
[5] 张金屯. 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分析Ⅱ:CCA 和 DCCA 限定排序[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5 (3): 292-298.
[6] 李秋华, 韩博平. 基于 CCA 的典型调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特征分析[J]. 生态学报,2007,27 (6): 2355-2364.
[7] 张健,高子涵,马行厚,等. 大通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干重的换算方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0 (6): 633-636.
[8] 李德亮,张婷,余建波,等. 长江中游典型湖泊重金属分布及其风险评价——以大通湖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增刊 1): 183-189.
[9] 卢奋英, 章宗涉, 丘昌强,等. 大通湖的生物相及理化环境与近代沉积的初步报告[J]. 海洋与湖沼,1964,6 (4): 323-330.
[10] 李德亮,张婷,肖调义,等. 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 (8): 2017-2113.
[11] 金宏,向建国,唐文熙. 大通湖渔场浮游生物及其鱼产力的调查[J]. 内陆水产, 2005 (7): 22-24.
[12] 李德亮,张婷,余建波,等. 典型养殖湖泊大通湖软体动物的时空分布格局[J]. 水生生物学报,2011,35 (6): 946-954.
[13] 高子涵,张健,皮杰,等. 湖南省大通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J]. 生态学杂志,2016,35 (3): 733-740.
[14] 王桂苹,李雪林,皮杰,等. 大通湖环棱螺的次级生产力[J]. 水生生物学报, 2014,38 (5): 987-993.
[1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地表水和废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 91-2002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1-47.
[16] 金相灿,屠清瑛.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S]. 2 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21-25.
[17] 张觉民,何志辉. 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2-122.
[18] 胡鸿钧, 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1-915.
[19] 韩茂森,束蕴芳. 中国淡水生物图谱[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 2-133.
[20] 林碧琴,谢淑琦. 水生藻类与水体污染监测[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27-234.
[21] Shannon C.E.. A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 (27): 379-423.
[22] 沈韫芬,章宗涉,龚循矩,等.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19-130.
[23] Pielou E.C.. The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 in different types of biological collections[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1966 (13): 131-144.
[24] Margalef R. Information theory in ecology[J].General Systematics,1958 (3): 36-71.
[25] 张婷,李林,宋立荣. 熊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J]. 生态学报,2009,29 (6): 2971-2979.
[26] Gao Y.,Jiang Z.B.,Liu J.J.,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of net-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J]. Oceanic and Coastal Sea Research,2013 (12): 557-567.
[27] 邱小琮,赵红雪,孙晓雪. 沙湖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关系的多元分析[J]. 生态学杂志,2012,31 (4): 896-901.
[28] 钟诗群,陈荣坤,周杰,等. 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富营养化动态研究[J]. 生态科学,2014,33 (3): 586-593.
[29] 李德亮,张婷,肖调义,等. 湖南省大通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现存量及其时空分布[J]. 湖泊科学,2013,25 (5): 743-748.
[30] 杨东妹,陈宇炜,刘正文,等. 背角无齿蚌滤食对营养盐和浮游藻类结构影响的模拟[J]. 湖泊科学,2008,20 (2): 228-234.
[31] 朱小龙,谷娇,靳辉,等. 太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对富营养水体水质的改善作用[J]. 湖泊科学,2015,27 (3): 486-492.
[32] 朱广伟.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J]. 湖泊科学,2008,20(1): 21-26.
[33] 邱小琮,赵红雪. 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2011,32 (1): 20-26.
[34] 胡韧,熊江霞,韩博平. 具有短水力滞留的小型富营养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J]. 生态环境,2008,17 (4): 1319-1326.
[35] 薄芳芳,杨虹,左倬,等. 上海公园水体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200,28 (7): 1259-1265.
[36] 陈立婧,吴竹臣,胡忠军,等. 上海崇明岛明珠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 (6): 1599-1605.
[37] 吴京洪,杨秀环,唐宝英,等. 大亚湾澳头增养殖区赤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I. 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 (3): 37-40.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atong Lake
GAO Zihan, MENG Xianzhi, ZHOU Xushen
(Haih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Tianjin 300170, China)
Datong Lake is a typical shallow lake in Dongting Lake of Hunan province. In this study, 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atong Lake of Hunan Province are investigated monthly from April 2013 to March 2014,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utilize fishery resources rationally,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analyzed by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otal 80 species from 7 genera of phytoplankton a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abundance and occurrence ofphytoplankton, Euglena polymorphya, Cryptomonas ovate, Chroomonas acuta, Syclotella catenata, Chlorellavulgaris, Chlamydomonas orbicularis and Scenedesmus quadricauda are considered as the dominant species. The mean annual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are 6.58±0.66×104ind./L and 0.16 ± 0.05 mg/L respectively.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have a spatial pattern of decreasi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biodiversity index indicates that the lake is under accelerated eutrophication status. The CCA results indicate that water temperature, total phosphorus and pH ar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Datong Lake.
phytoplankton; plankton; biodiversity; community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factor;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V213
A
1674-9405(2016)05-0021-10
10.19364/j.1674-9405.2016.05.004
2016-08-18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3-002)
高子涵(1990-),女,天津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水生态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