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老人认知及态度的研究进展*

2017-01-10 12:34:19宁红婷蒲元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态度量表老年人

宁红婷 蒲元清 胡 燕

涉及老人认知及态度的研究进展*

宁红婷 蒲元清 胡 燕△

中国.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天津) 300193 △通讯作者 E-mail:huyan8992@126.com

社会公众对老年人群的负面认知及消极态度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几十年来已经有诸多研究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本文即是对涉老认知及态度的相关概念、测评工具、不同人群针对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梳理、总结,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提出改善这一社会现象的策略建议。

老龄化;老年;歧视;认知;态度;综述

人口老龄化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随着各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形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社会文化形态的老龄社会文化以及新的人口组成结构。然而,社会对老年人群的负面认知及消极态度普遍存在,这就常常导致人们对老年人有一种带有偏见甚至错误的认识,继而对这个群体产生歧视和排斥[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陆续展开了对于公众对待老年人群认知及态度的研究,并研制开发了诸多测评工具,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及不同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反映出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及公众对待老年人群认知与态度的重要性。本文即是对这些涉老认知及态度的研究进行梳理。

1 涉老认知及态度的相关概念

1.1 老化知识

指个人对于人类从发展成熟到衰退死亡的漫长过程中,其生理功能方面逐渐衰弱退化,心理功能日渐减弱降低、社会角色转换且重要性减少等陈述性知识的认知,对于生理性、心理性与社会性等老化原因及过程之程序性知识的了解[2]。

1.2 “老年歧视”

“老年歧视”一词由美国国际长寿中心主席罗伯特·巴特勒(Butler)于1969年首次提出,指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3]。特拉克斯勒(Traxler, A.J)于1980年把“老年歧视”定义为:任何由于年龄原因而对个人或群体做出判断的态度、行为或者制度,或者纯粹以年龄为基础进行社会角色分配的现象[4]。中国大百科全书将“老年歧视”定义为:社会中在一定程度上流行的对老年人的成见、偏见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老年歧视是社会大众对老年人的一种无理的、负面的塑型和差别对待,包括制度歧视、社会歧视和家庭排斥[5]。

[30]杜珍琳.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国内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5,7 (6):166-167

[31]Stalker C,Levene J,Coady N.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one model fits all?[J].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1999,80(5):468-477

[32]何鹏,梁艳艳,李婧.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形成的背景、理念与技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8):106-108

[33]武燕燕,赵立新,夏月.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5):349-351

[34]Estrada B,Beyebach M.Solution-focused therapy with depressed deaf person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2007,18 (3):45-63

[35]Macdonald A J.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workshop[M]. Hang Zhou,China,2011:48-86

http://www.cjhp.com.cn/

1.3 其它相关概念

Kogan将“老年人态度”定义为:个人对老年人所抱有的信念(beliefs)及感觉(feelings)。“老化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老年人这个特定的群体所抱有的观念与预期,既包括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也包括老年人对其他老年人和对自己的刻板印象[6]。“老化自我知觉”是指:个体通过对自己变老的观察而形成的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看法或认识,是一个包含主观年龄和老化满意度的多维结构,反映了老年人对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判断[7]。

2 涉老认知及态度的常用测评工具

2.1 涉老知识测评工具

2.1.1 FAQ量表 1977年Palmore编制了老年知识测试的第一部分(the first Facts of Aging Quiz, FAQ1),包括25道“是/否”判断题,涵盖了对老化的常见误解及老年人生理、精神、社会的知识[8]。

2.1.2 FAQ1问卷中文版 台湾学者王程青等人将Palmore量表(即FAQ1)进行汉化、修订,经过测试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既可对公众对于老年人生理、精神及社会方面的知识进行测试,又可以对公众对于老年人的态度及误解程度进行衡量[9]。

2.2 老年人态度测评工具

2.2.1 普适性工具 如AOP问卷与ASD量表。1953年,Tuckman和Lorge编制了老年人态度问卷(Attitude toward Old People Questionnaire, AOPQ),含13个方面,主要测试人们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及误解程度。1969年,Rosencranz和Mc-Nevin为调查公众对老年男性的态度而设计了老化语义差量表(the AgingSem-antic Differential, ASD),含32对形容词及3个维度(工具/无效性,自主依赖和个人接受/不接受),总分32~224,得分越低态度越正向[10]。

2.2.2 针对特殊人群的测评工具 ①针对大学生的量表。如KAOP量表、Oberleder态度量表及中文版老化态度问卷AAQ。1961年,Kogan根据社会退隐理论,研制了老年人态度量表(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Scale,KAOP),用来测量大学生对于老年人的态度。该量表包括34个条目,含偏见和欣赏两个维度,采取李克特7级评分,得分越高态度越正向[11];目前该量表已经有了中文修订版[12]。1962年由Oberleder编制的态度量表(Oberleder Atti-tude Scale)亦用来测试学生对老化的接受或反对程度,该量表包含25个条目,采用李克特4级评分,得分越高态度越正向[13]。中文版老化态度问卷AAQ是在参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千余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结果而编制的量表,用来测量当代大学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行为及其培育的现状;②针对住院医生的量表。如MSAS量表和UCLA-GAS量表。1980年,由Maxwell和Sullivan编制的(the Max-well-Sullivan Attitude Survey on Aging,MSAS)量表用于调查住院医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得分越低态度越正向[14]。1998年Reuben等人编制了老年态度量表(University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Geriatric Attitudes Scale,UCLA-GAS),测试住院医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及照顾老年人的态度,量表共14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得分越高态度越正向[15]。

2.3 老年歧视测评工具

1990年Fraboni等编制了FSA(Fraboni Scale of Ageism,FSA)量表,可以同时测量人们对老年歧视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因素。量表共29个条目,采用李克特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老年歧视程度越低。量表的内容依据老年歧视而设计,最初分“仇恨言论、避免和歧视”3个维度。2005年Rupp等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将量表归为“刻板印象、分离和情感态度”3个维度[16]。

3 不同人群涉老的认知与态度

3.1 大学生的涉老认知与态度

3.1.1 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涉老认知与态度 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学生在认知上对老年人的评价略倾向于正向,所体现的歧视程度并不明显,但在情感和行为上则处于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之间的一般水平。相较于在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建立与老年人的联系,非医学专业学生对老年人认知的建立显得更为积极。这也符合人们的一般心理规律,即认知上的认同并不必然导致情感和行为层面上的趋同。意识层面的判断和行为层面上的实际操作,因对个体的影响和意义截然不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经常是不一致的。对于情感和行为,大学生虽然并不愿意和老年人在生活中有过多的接触和互动,但也并不完全排斥共同生活与相互交流。

对老年群体目前的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环境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评价,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态度与评价较为负面和消极。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老年人整体的生活状态并不尽如人意,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疾病照护等基本需求并没有从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满足,而且相应的社会支持资源和配套政策也是远远不够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建立起来,目前我国的相关制度、法律政策及敬老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3.1.2 护理专业学生的涉老认知与态度 一些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服务老年人的态度与意愿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生源地、年级、专业、志愿者与否的护理本科生服务老年人的态度存在差异。来自农村的护理本科生由于生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服务老年人的态度较来自城市的护理本科生稍好;老年护理专业的护理本科生由于所受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其服务老年人的态度高于其他专业;志愿者的服务行为本身就是出自博爱与公益,且与老年人接触较多,因此其服务老年人的态度好于非志愿者[17]。开展医学生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双赢的行为,既传承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群的关爱,又能够增强医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社会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公益理念[18]。3.2 护理工作者的涉老认知与态度

调查发现,在我国不管是实习护生还是在职护士,大都认为护理老年患者费时费力,缺乏积极正向的老年护理工作态度以及献身老年护理事业的正确动机与热情[19]。医务人员对于老年人群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歧视态度,这会对老年人接受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还有研究对中英两国护士的涉老认知与态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英两国护士对老年人群的态度均处于偏积极水平,两国护士对老龄化知识掌握总体水平不高,但英国护士的知识水平高于中国护士;两国护士都对老年人使用健康卫生资源持积极的态度,但英国护士态度比中国护士更积极,英国护士比中国护士更愿意护理老年患者[20]。

4 影响涉老认知及态度的相关因素

4.1 共同生活与共处

有研究表明,与老年人生活过、相处过的护理本科生KAOP欣赏维度得分高于没有与老年人生活过、相处过的护生,曾与老年人生活过的护理本科生KAOP偏见维度得分均低于没有与老年人生活过的护生。与老年人住在一起的护生对老年人态度量表正向得分明显高,小时候祖父母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顾者的护生对老年人态度量表正向得分及总分明显高[21]。这些研究显示,与老年人有共同生活经历或相处经历是影响涉老认知与态度的重要因素。

家庭人际环境与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建立及对待问题的能力和态度有重要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几世同堂、子女绕膝的家庭氛围。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观念与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今由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祖孙间因照顾体验而建立起亲密情感,这对于形成正向的老年人态度和扭转老年歧视偏见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与老年人长期接触或共同生活,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其生活状态和需求,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亦有帮助。

4.2 接受教育程度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大专学历的护生及注册护士获得关于老年人的教育和老化知识越多,对老年人的正向积极态度越多[22],这说明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老年人的认知与态度。虽然多数针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其对老年人认知及态度的评价偏正向,但实际上当代大学生涉老态度及行为的现状并不乐观。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最为关键,除此之外,学校和社会同样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教育作用。但遗憾的是,学校与社会在树立对老年人正向认知、态度及行为方面的教育及对敬老爱老美德的宣传力度还非常不够。在小学阶段,老师向学生传授的敬老爱老教育最多,而到大学阶段几乎很少进行。在职业教育方面,老年专科护士培训有利于医护人员形成正向的老年人认知与态度[23],但这一专科培训在我国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统一的培训体系。

4.3 地域、年级、工作年限

地域因素主要指城乡差别。在针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研究中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照顾老年人的意愿较城市学生强,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家庭通常是几代人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与老年人生活和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对老年人有较深厚的情感。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与他所处年级及对老年人的了解程度有显著相关,即年级越高、所接受的老年相关教育越多,对老年人的认知与态度得分越高。此外,有研究指出,参加护理工作的年限对老年人态度有影响,即年限越长,对老年人的态度越正向[24]。

4.4 其它因素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一项调查中英两国护士对待老年人认知与态度的研究显示,态度除与是否和老人同住、老化知识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种族、工作地点、最高学历、所在科室、工作职务、焦虑水平、职业认同和健康资源分配相关[25]。虽然这项研究调查样本有限,但指出的这些相关因素值得关注与深入研究。

5 改变涉老认知及态度的策略

5.1 家长以身作则,构筑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言行规范、道德品质最重要的形成环境。长辈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及点滴的家庭琐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思想品德,包括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与行为。已经有多项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与老年人同住、共处可以增进对老年人的认知,加深对老年人的感情[26]。作为子女,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能够将赡养老人、尊敬长者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老年人在接受子女尽孝的同时亦享受到了来自家庭的亲情关怀与天伦之乐。当今社会结构的改变加速了人口流动,家庭结构也日趋小型化,核心家庭、空巢家庭逐渐成为主流的家庭模式,老年长辈与子女长期同住的模式逐渐消失,随之相伴的便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改变,尤其是对待老年长辈的认知与态度,由此会导致长幼之间亲情的淡化,甚至由此泛化为年幼一代对所有年长一代的不理解与不接纳。基于此,如何在家庭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继续维系家族亲情、传承尊老敬老的美德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老少合住的家庭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老年人长期同住与相处的机会越来越少,与长辈之间保持怎样的空间距离是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模式?有一种观点是“一碗汤”的距离,即老年长辈与子女之间的空间距离不远不近被视为恰到好处,既给了彼此独立的空间,亦能够维系亲情,有助于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不论是何种方式,家庭成员间亲情的维系是构筑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这其中家长的以身作则是最为关键的示范教育。和谐家庭氛围和家庭文化的筑建不仅是个人幸福的源泉,更是维护社会安宁与稳定的重要基石。

5.2 通识专业并重,加强学校教育

除了家庭的熏陶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是塑造良好品格、传承优秀文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对于尊老孝亲文化的传递可以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得以实现。

5.2.1 加强各阶段的通识教育 整体上看,在我国各阶段的教育中,基础教育对于学生老年知识与态度的培养相对好于高等教育。但无论是处于哪个年龄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并主动帮助老年人,往往建立在视老年人为弱势群体这一观念基础上。把老年人笼统地视为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是对老年人不合理的认识与态度。为扭转这一错误看法,学校很有必要开展关于老年方面的知识教育,这本身也是顺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学者指出,应该把敬老爱老及正确合理看待老年群体等教育作为长期性教育,在中学及高校教育中也应该作为德育课程的重点内容。除了以显性的课程形式展开,还可以将老年教育融入隐形课程中,如各种校园活动、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等,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内容可以涉及与老化相关的人体生理知识、心理特点及社会适应特征,各种力所能及的助老服务等。通过通识教育,加深学生对老年人群的全面理解,树立“生命全程”的老龄观,而非将老年人群孤立、片面地看待,能够认识到老年是人生命全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群亦有其独立的特点,同样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应该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和社会尊重。

5.2.2 加强学校专业教育 除了普及通识教育外,针对某些特殊领域应该增加或强化专业教育,如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传统的医学教育中缺乏针对老年人群的相关医学知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群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使得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应增加老年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教育或开设相关专业,培养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护理学、营养学、老年心理学、康复医学等专业人才,同时开展针对老年人群健康与照护问题的科学研究,推动老年医学的发展[27]。针对老年人群最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和社会养老事务管理需求,目前在我国已经有多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老年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已经设置多年,今后应更加突出将老年人群作为主要的社会工作对象,兼及其他弱势群体。

由人口老龄化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跨越了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体现出老龄问题的复杂性;针对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而培养的人才亦应具备专业性、复合型等特点,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要。由各类专业人才共同组成的团队方能担负起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促进疾病康复、维持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安宁的重任,最大限度地提升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5.3 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教育

老龄化社会氛围的营造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通过各种渠道树立健康积极的老年人形象,形成弘扬孝亲文化的舆论[28]。一方面,加强对老年人的正面宣传,多宣传老年人充满健康活力、积极参与社会的生活态度,以及生活中孝顺老人的感人事迹,利于公众形成对老年人积极正向的观念;另一方面,减少易产生对老年人歧视的宣传,如一些广告中刻意渲染由于老年人的衰弱而导致的家庭或社会问题等,易使人形成对老年人“用进废退”的刻板印象,无形中增加了对老年人群的歧视态度;积极展开对于对待老年人的不文明态度及虐待行为的分析、批判,谴责对待老年人不公正或不孝的行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动的有效举措,逐步扭转公众对老年人群的歧视,自觉形成尊老敬老的观念及行为,履行孝道的内心信念,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及崇尚孝亲的良好氛围[29]。

5.4 老年人主动形成积极的态度与健康文明的行为

除了对老年人群之外的社会公众加强教育引导外,老年人群自身更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转变思想,使自身的言行既不违背社会法律与伦理道德,又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加强老年教育,鼓励老年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生命老化的过程,以坦然从容的态度面对疾病与死亡,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以谦逊恭让的修养为下一代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老年人群尽管步入了时间意义上的最后历程,但依然具有重要的人生价值,仍然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总而言之,应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化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30]。”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正视老龄化现实、科学认识老化、公平公正地对待老年人群、鼓励老年人发挥自身价值、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是每一位社会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J].甘肃社会科学,2006,28(6):247-249

[2]李洋.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知识及其照护意愿的调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护理学院,2014

[3]Bulter R N.Ageism:Another form of bigotry[J].Gerontologist, 1969,9:234-246

[4]Traxler A J.Let's get gerontologized:Developing a sensitivity to aging[M].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sville,1983

[5]段莉,王艳梅.老年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051-3052

[6]Becca R,Levy,Ori Ashman,Itiel Dror.To be or not to be:The effects of aging stereotypes on the will to live[J].OMEGA,2000, 40(3):409-420

[7]谢鹏程.老年人老化态度、亲子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4

[8]陈曦,高玉霞,刘丽丹.国外调查医护人员对老年人态度测量工具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0,23(5):82-86

[9]Palmore,E B.Ageism:Negative and Positive[M].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99:201-205

[10]Polizzi K G.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Polizzi's refined version of the aging semantic differential[J].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03,29(3):197-216

[11]Yen C H,Liao W C,Chen Y R,et al.A Chinese version of Kogan 's attitude toward older people scale: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9,46 (1):38-44

[12]刘云娥,杨文丽,马艳林,等.中文版Kogan老年态度量表的修订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294-1297

[13]Kaempfer D,Wellman N S,Himburg S P.Dietetic students’low knowledge,attitudes,and work preferences toward old adult indicate need for improved education about aging[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2,102(2):197-202

[14]Stewart T J,Roberts E,Eleazer P,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ssues for two common measures of medical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J].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06,32(6): 409-421

[15]Stewart T J,Roberts E,Eleazer P,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ssues for two common measures of medical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J].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06,32(6): 409-421

[16]Rupp D E,Vodanovich S J,CredéM.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ageism:Construct validity and group difference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145(3):335-362

[17]蒋丽,高健,金昌德.护理本科生老人观及服务老年人态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9):61-63

[18]朱汇平,唐开源,庞肖梦.医学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1):49-50,79

[19]吴丽荣.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及其有关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848-850

[20]刘云娥,While Alison,Norman Ian,等.英国护士的老年态度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25-28

[21]江新华,陈瑜,符秀华.护生对老年护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12):4523-4525

[22]桂瑶瑶.当代大学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其培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23]刘祚燕,陈茜,黄兆晶,等.老年专科护士培训学员对老年人态度及知识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1):299-300

[24]杨玉洁,李惠萍,方勤.某高等职业院校五年制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及老年知识了解情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 (3):15-18

[25]艾娟,张敏.老年人孤独、自杀态度以及依恋风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30-833

[26]陈曦.改善护理本科生对老年人态度及知识的干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7]李春斌,林福辰.论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人权利保障[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2):21-25

[28]王成一.电视广告老年人形象与老年关怀探讨[J].中国报业, 2011,24(18):46-47

[29]吴帆.代际冲突与融合:老年歧视群体差异性分析与政策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3,30(5):218-226

[30]习近平: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讲话).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28/c_1118948763.htm

(收稿时间:2017-01-15)

http://www.cjhp.com.c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gnitive and Attitude in Old Man

NING Hongting,PU Yuanqing,HU Yan
Department of Nurs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China

R395.9

A

1005-1252(2017)04-0636-05

10.13342/j.cnki.cjhp.2017.04.042

2017-01-26)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5ZLZLZF00680)

猜你喜欢
态度量表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44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16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态度决定一切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