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保护因素和非保护因素的影响

2017-04-27 01:35:56郭君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神经质消极效能

郭君君

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保护因素和非保护因素的影响

郭君君

中国.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E-mail:guojunjun1234567@163.com

目的:探讨生活满意度、孤独感、神经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方法:在社区向老人发放、并回收167份问卷,采用生活满意度问卷、孤独感量表、神经质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老年人的相关特征进行测量。结果:生活满意度(β=0.300,P<0.01)、孤独感(β=-0.236,P<0.01)、神经质(β=-0.156,P<0.05)、积极应对方式(β=0.218,P<0.01)、消极应对方式(β=0.218,P<0.01)可以显著预测自我效能感。逐步回归显示,生活满意度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力最大(R2=0.20)。结论:自我效能感可以被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所预测。

自我效能感;老年人;保护因素;危险因素;生活满意度;孤独感;神经质;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念,是对自己尝试困难或新任务能力的信念,也是应对来自某一特定较难领域逆境的能力的信念[1-2]。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过去的几十年中,自我效能感被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心理非常重要的部分,会对个体的行为、信念、成就产生巨大的影响。纵观历史,很多成功的政治家、经济家、学者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3-4]。

在面对选择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更有挑战的任务。他们会树立较高的目标,并

book=138,ebook=143努力坚持以实现这一目标。一旦目标形成,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比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坚持更努力[5-6]。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挫折,但是高自我效能感者会很快的从逆境中恢复,继续自己的努力。因此,在应对挑战和困难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6]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问卷[Z].http://www.diaoyanbao.com/opensurvey/view/cdJhvb Mu,2015-08-16

[7]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3(3):44-45

[8]向红,周正.采用SCL-90测评中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3(5):19-20

[9]杨玉芹,崔茂应.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校适应调查与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10):176-177

[10]拉琼,王璐.广东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内在心理资本[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526-527

[11]姜海燕,侯日霞.医学院大学生过压力事件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24(5):88-89

[12]臧爽,刘琳琳,姚一.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24(22):138-139

[13]杨金江,秦庆,罗晓云.对新疆大学等九所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5):57-62

[14]戴斌荣,周健颖.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541-542

http://www.cjhp.com.cn/

同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面对问题时,会倾向于认为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因此他们就会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认为他们能够通过适应性行为掌控具有挑战的环境。因此,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乐观、更自信。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当我们面对某一问题时,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投入多少努力,这样的行为和努力又当维持多久[7]。

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个人的坚韧性,健康的行为习惯,有效的疾病管理[8]。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生活中的情感起重要作用,其与积极和消极情感有明显的关联。在长期疾病状态下,高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好的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情景[9-10],使其减少压力感,并增强积极情感[5]。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和消极情感,如焦虑和抑郁[11]。自我效能感对于生活的社会质量是很重要的。强的个人自我效能感与更好的健康,更高的成就,更好的社会资源整合有关[5,12]。高的自我效能感信念与社会关系的满意度有关[5]。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体的感觉、思考、行为产生影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感知到更多的压力事件,对自己的成就和个人发展存在消极的思想,同时采用更消极的行为。他们总倾向于把生活事件看成压力事件;将自己的成功进行外归因,将自己的失败进行内归因。这些都对我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Bandura[5]认为,自我效能感有4个主要来源,个体依据这4个参考标准来形成自己的主观效能感水平:①个人的成就,个人曾经获得的成就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高;②替代经验,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自我效能感;③象征性经验,这一经验通过他人的语言说服来获得;④情绪唤醒,如果个体在威胁的情景中经历焦虑等负性的情绪唤醒,那么个体感觉自己不能掌控情景,从而造成低的自我效能感。

依据以上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4个来源,我们可以推测个体很多的心理因素都会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相对稳定的因素和不太稳定的因素。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人格是个体变量中较为稳定的概念,人格对个体的影响是广泛的和稳定的。其中,神经质是广泛研究的人格特质。神经质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神经质的个体会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具有更多的负性情感,同时其情绪会更不稳定。依照自我效能感来源4,我们可以推测,神经质个体所具有的负性的情绪唤醒,如焦虑、抑郁会导致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同样,孤独感也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其主要来源于缺少朋友和陪伴的感觉。与神经质相类似,孤独感也可能会引起个体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主观幸福感包含一种积极的情感,这种积极的情感唤醒会引起个体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成功应对作为个体的主观经验,势必会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相反,消极应对方式不能很好的处理问题,这种经验会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降低。这些预测有研究为证。Schmitt[13]研究表明,个体差异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元分析表明,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存在关联[14]。他们报告,自我效能感与神经质之间的相关为-0.29。研究者预测学术环境中的神经质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可能会更高。

我们对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关系的理解主要关注于自我效能感对孤独感的影响。Bandura[5]认为,低自我效能感与低自尊相关。Heslin与Klehe[15]认为自我效能感与压力和工作倦怠有关。低自我效能感会导致无助感和无希望感。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存在负相关[16]。Dussault与Deaudelin[17]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

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存在关联是毋庸置疑的。Alfonso[18]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32(P<0.01)。研究表明,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经历压力,因为总会面对他们自己看起来较高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在高自我效能感个体看来只是很简单的事件。相比较,从个体社会化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感的信念与学术成就呈积极的相关[19],与亲社会行为呈积极的相关[20],与职业选择呈积极相关[21]。这些变量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

研究表明[22],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积极相关(r=0.45,P<0.01).同时,另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可以预测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23]。

我们把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为保护因素,阻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为危险因素。本研究考虑生活满意度、积极应对方式这一保护因素,孤独感、神经质、消极应对方式这一危险因素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同时,我们关注于老年人这一社会群体。这一社会群体大多已经退休,身体健康有所下降。而且随着老年人在中国社会的激增,研究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平顶山新城区某小区的老年人167人。其中100名为女性(60%)。被试的年龄范围为60~70岁,平均(64.3±1.34)岁。采用方便抽样,每天晚上6:00~7:00发放问卷并于第二天回收。所有的被试都是自愿参加。

1.2 方法

1.2.1 生活满意度量表[24]本量表用5个句子描述个体的生活状态。7点计分,1=强烈反对,2=反对,3=有点反对,4=既不赞成也不反对,5=有点赞成,6=赞成,7=极力赞成。其总分越高,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很简短,但是多样本的研究都表明其信度和效度都很高(>0.80)。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6。

1.2.2 神经质量表[25]神经质量表节选自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量表。共24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是=1”与“否=0”。本量表也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0.837。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4。

1.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由解亚宁[26]编制的量表。包括积极应对方式(1~12题),消极应对方式(13~20题)。采用4点量表,不采用=1、偶尔采用=2、有时采用=3、经常采用=4。本量表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816。在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为0.627。

1.2.4 孤独感量表 本研究使用Jay与Di Matted修订的8项目的孤独感量表[27]。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每道题有4个选项:“从未有此感觉”、“很少由此感觉”,“有时由此感觉”,“一直有此感觉”。得分越高,个体的孤独感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7。

1.2.5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由德国的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和同事于1981年编制,共10个项目,1个维度。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王才康等于2001年在大学生中修订。测量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有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10天后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30[28]。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1。

1.2.6 研究程序 使用A3纸打印问卷(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孤独感量表、神经质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在河南某市某小区门卫处发放问卷,时间为下午6:00~7:00。因为此时间段是小区老年人归家或外出活动的最佳时期。发放问卷,并告知其如何填写。次日,到受调查者家回收问卷。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表1 不同性别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及其积极、消极影响因素(¯x±s)

表2 变量之间的相关(r)

2.1 各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对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孤独感、神经质、积极影响方式、消极影响方式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

2.2 变量之间的相关

见表2。

2.3 一般自我效能感

对神经质、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积极应对方式及消极应对方式的回归(enter进入法),见表3。

表3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各变量的多元回归(Enter法)

2.4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孤独感、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的逐步回归,见表4。

表4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各变量的逐步回归(stepwise法)

3 讨 论

本研究检验了神经质、主观幸福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对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结果表明,神经质、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可以显著的预测老年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其中,神经质、孤独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负向的预测;主观幸福感、积极应对方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的预测。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15,17,23]。

所有的预测变量可以解释37.4%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变异。考虑到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很一般化的概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其影响因素会有很多。本研究获得的解释比例37.4%是较高的。这说明,神经质、主观幸福感、孤独感、应对方式可以很好的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

但是,研究结果中有一样与以往的研究不符。即消极应对方式也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这似乎有些不符合常理。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通常采用不关注的方式来面对问题;而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采用关注的方式,使用更多的有效的认知和行为来解决问题。对于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我们可以通过情感stroop任务来发现,消极应对者并未发现情感Stroop效应[29],这表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个体在加工外界信息时是回避情感的(既包括消极情感也包括积极情感)[30]。

以往研究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负相关,这说明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本研究就的结果与其相反。可能的原因是消极应对方式也是一种应对方式,逃避可以降低个体的痛苦感,增加个体的正性情绪,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很多,既存在稳定的因素,也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为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我们需要促进保护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减少或阻碍危险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1]Cross M J,March L M,Lapsley H M,et al.Patient self-efficacy 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Relationships with health status and arthritis-related expenditure[J].Rheumatology(Oxford),2006, 45(1):92-96

[2]Luszczynska A,Scholz U,Schwarzer R.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Multicultural validation studies[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139(5):439-457

[3]袁立新,曾令彬.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33-35

[4]陈秀丽,冯维.试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4):270-271

[5]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9:22-98

[6]Bandura A.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personality[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68-107

[7]Scholz U,Dona B G,Schonali S,et al.Is general self-efficacy a universal construct[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2,18(3):242-251

[8]Andre M,Hedengren E,Hagelberg S,et al.Perceived ability to manage juvenile chronic arthritis among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medical issues,exercise,pain,and social support[J].Arthritis Care and Research, 1999,12(4):229-237

[9]Griva K,Myers L B,Newman S.Illness perceptions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Psychology&Health,2000,15(6):733-750

[10]Jerusalem M,Schwarzer R.Self-efficacy as a resource factor in stress appraisal[M].Washington,DC:Hemisphere,1992,137-140

[11]Schwarzer R.Self-efficacy: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M]. Washington,DC:Hemisphere,1992:199-221

[12]Schwarzer,R.Self-efficacy: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M]. Washington,DC:Hemisphere,1992:34-56

[13]Schmitt N.The interaction of neuroticism and gender and its impact on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J].Human Performance,2008,21(1):49-61

[14]Judge T A,Ilies R.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o performance motivation: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4):797-807

[15]Heslin P A,Klehe U C.Self-efficacy[M].Thousand Oaks: Sage,2006:110-123

[16]Leganger A,Kraft P,Roysamb E.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health behaviour research:Conceptualisation,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J].Psychology&Health,2000,15(1):51-69

[17]Dussault M,Deaudelin C.Loneliness and self-efficacy in education majors[J].Psychological Reports,2001,89(2):285-289

[18]Alfonso D J.Be happy and believe in your capacity:Estabilishing link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efficacy among Filipino adolesc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Studies in Psychology,2013,6(20):3-10

Self-efficacy of Elderly People from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isk Factors

GUO Junjun
Pingdingshan College,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how life satisfaction,loneliness,neuroticism,positive coping styles,negative coping styles influence self-efficacy of elderly people.Methods:167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life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loneliness scale,neuroticism,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had been collected from elderly people.Results:Life satisfaction(β=0.300,P<0.01),loneliness(β=-0.236,P<0.01),neuroticism(β=-0.156,P<0.05),postive coping styles(β=0.218,P<0.01),negative coping styles(β=0.218,P<0.01)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selfefficacy.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life satisfaction had the largest prediction on self-efficacy(R2=0.20).Conclusion:Self-efficacy can be predicted by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isk factors.

Self-efficacy;Elderly people;Protective factors;Risk factors;Life satisfaction;Loneliness;Neuroticism;Coping styles

R395.6,B844.4

A

1005-1252(2017)04-0617-05

10.13342/j.cnki.cjhp.2017.04.036

2017-01-16)

猜你喜欢
神经质消极效能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科学与社会(2023年4期)2024-01-11 08:08:44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大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9:10:36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4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4
神经质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