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
(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陕西省高校田径队800 m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调查研究①
刘博
(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该文以陕西省高校田径队800 m跑运动员及教练员为调查对象,研究他们对800 m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知与实际训练情况。全面了解现阶段陕西省高校田径队800 m跑运动员训练中的体能状况、体能训练方法及手段,找出800 m跑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高校 800 m跑 运动员 体能训练
800m跑是田径项目中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训练方法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自身机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化,但是对800m跑训练的真正实质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运动员竞技技能的提升缺乏有效的体系和充分挖掘。同时,照搬式训练模式限制了教练员的思路,影响了运动员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师范学院这6所高校800m跑运动员和教练员为调查对象,以800m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状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和论文,对查阅和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纳,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访谈调查法
通过实地或通话的方式调查高校800 m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收集运动员相关资料和数据,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表1 运动员身高体重指数统计表
1.2.3 观察法
亲自前往训练场地观察运动员训练时的运动状态和训练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对其总结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
1.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归纳、推理,总结出800 m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安排的特点,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1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分析
表1显示了18名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身高和体重可以体现每个人的身体形态,也是身体形态的主要表现方式,身体形态可以体现出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为后面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以及选材供参考。
2.2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身体素质结构特征及其训练与分析
每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各有不同,这与他们先天的遗传条件和后天的刻苦训练有关。教练员针对每位运动员训练不同方面的素质有不同的训练方法。由于在训练期间会出现各种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所以要用正确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各方面的身体素质训练。
2.2.1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与分析
力量是一位运动员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不论是跑速练习还是耐力训练,都需要力量来做支撑[1]。800m跑对力量要求很高,很多运动员注重下肢的训练而忽略上肢训练,导致身体在跑动时不平衡,所以还要加上腰腹和上肢的训练,这样才能平衡的发展。
教练员训练运动员的力量所采用的方法为负重练习,深蹲、半蹲、卧推、提踵等训练方法。在这种器械练习时,应将重量从轻到重,先适应轻重量的练习,再慢慢加大重量,是身体完全适应和承受重量[2]。所以,力量素质是运动员整个素质的根基。
2.2.2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训练与分析
速度素质有以下3种表现形式的方式:(1)反应速度;)2)动作速度;(3)位移速度。这3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神经系统快速反应协调能力及肌肉快速收缩反应能力。要想取得好成绩,最后冲刺的能力和速度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速度训练在800m跑的训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各个高校800m跑运动员训练时的了解,大多数教练都会采用加速跑这种方法来训练运动员的速度。其实在训练时除了加速跑之外可以采取蛇形跑、行进间跑、上下坡跑、逆风跑、顺风跑还可以通过接力跑的方法来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和激情。
2.2.3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训练与分析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灵敏素质可以体现出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好与坏,可以使运动员准确的完成动作,熟练的掌握动作才能体现出自身灵敏素质的高低。
通过现场观察,运动员训练灵敏素质的方法较少。教练员只是单一的让运动员做一些变向跑来训练灵敏,对灵敏素质训练的方法掌握甚少,对灵敏素质的重要性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3]。灵敏素质训练就是在一些快速改变方向的运动中练习,以非常规姿势完成练习。练习灵敏素质时,运动员一定不能有紧张心理,一紧张肌肉收缩,影响了练习的最终效果。
2.2.4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训练与分析
耐力素质对于一位800m跑运动员至关重要,耐力素质可以保持一定强度和负荷来维持运动员的活动能力。耐力素质还能体现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个有着超强耐力素质的运动员,在800m这种项目中十分占有优势。在观察中发现这几所高校的运动员在训练耐力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就是越野跑或长距离跑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运动员800 m跑耐力素质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氧耐力训练;二是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训两距离设置一般不超过400m,要求间歇时间断,重复次数多,以此促进运动员的无氧速度耐力。相反,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距离设置较长一般都在3 000 m~10 000 m之间,可采用山地、沙滩、公路等野外训练场地进行。也可以通过内部比赛的手段来训练,可以把跑的距离设置为400、600、1 000、1 200 m,采用重复跑的方法加以训练。
2.2.5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训练与分析
柔韧素质就是运动员在运动时身体伸展的一种能力,柔韧性的训练对800m跑运动员十分重要,它有助于运动员在其他方面素质的训练[4]。
训练柔韧的方法有多种,运动员必须在身体完全热身之后进行,拉伸身体各部分的韧带,上肢、腰腹、大腿、小腿、臀部等。柔韧性的练习可以减少运动中受伤,身体在完全拉伸开的状态下进行比赛,成绩也会有显著提高。许多运动员不注意这方面细节,身体没有完全热开就进行拉伸,这不仅不会提高自身的柔韧,还能增加自身受伤的可能。
2.2.6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的协调能力的训练与分析
协调能力是一种时间和空间配合完成的一种能力,具有一个好的协调能力,可以完美展现技术动作,充分发挥肌肉群能量[5]。800m跑运动员大多数人忽视了这方面的练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力量和耐力上,这样是完全不正确的。
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单是跳跃的动作就有多种,比如纵跳、前后跳、方行跳、跳跃转向等。移动练习协调能力的方法也有多种,比如变向跑、快速转体跑、障碍跑等等。
2.2.7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与战术结合的分析
800m跑不仅需要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做支撑,还需要合理的运用战术,这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运动员的水平。
通过多次观察,大多数教练员在实施训练计划时没有做到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紧密结合。运用合理的战术,对于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不能只有身体训练,一定要跟战术训练相结合。在战术训练中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在体能训练中体现战术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只有这样,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才能根据自身特点以及临时状况,选择运用合理的战术,发挥自己的特点,取得好的成绩。
2.2.8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的恢复训练与分析
运动员在训练后会产生疲劳,运动员机体内有大量乳酸堆积,会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完之后,一定不能坐在原地,更不能躺,一定要慢跑或走动,使自己的心率慢慢降下来。不能大口的喝水,原地做深呼吸。很多运动员在训练结束后立刻原地休息,大量补充水分,教练员也没能及时纠正这个错误。
运动员在训练后可以做一些抖动、拉伸、伸展、肌肉放松的练习。这样可以使身体的肌肉得到一种保护。营养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糖和蛋白质是最有效的营养物质,同时水分的补充也是尤为重要[6]。
2.3 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进行体能训练的场地设施状况分析
通过调查,许多高校的田径场地为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提供不了最好的安全保障,一些非运动员的人群在操场影响到了运动员的训练。在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一些力量练习所需的器械不够完备,不能够满足训练所需,这些方面希望校方可以大力改善,为运动员创造更优越的训练环境。
在一些高速度的练习中,一定要注意场地上其他人群,避免受伤的可能。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对器械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2.4 指导陕西省高校800 m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教练员状况分析
大部分高校的教练员都很注重教学,不能全身心的把精力放到运动员身上,多数教练员对体能训练也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对训练体能的方法了解较少。教练员很少调整训练计划,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方式过于单一,缺少创新和新鲜感,这会导致运动员产生疲劳,影响训练效果。
3.1 结论
(1)我国在体能训练的研究上还要加大力度,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清楚地认识到体能和体能训练的含义,通过对6所高校的实地观察,查阅相关资料,对800 m跑运动员展开研究。
(2)根据观察,感觉到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认知不足,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不够重视,要让运动员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教练员应先对体能训练做深入研究,再向运动员一点点渗透体能训练的概念。
(3)体能训练与战术的结合和恢复方面不够完善,没有达到专业的效果,在许多技术动作上存在较多问题。教练员没有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没有观察运动员训练时身体状态的变化,训练方法过于单一。
3.2 建议
(1)运动员应清楚地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结合专项训练,使身体各项素质全面有效地提高,针对每项素质进行练习,不能偏重某一素质,否则会使身体不协调,影响最终成绩。
(2)教练员应时刻观察运动员在训练时的身体状况,对体能训练做深入研究,为运动员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内容,把体能训练和战术结合在一起,变换多种训练方式,使运动员在训练时保持新鲜感。
[1]刘大庆,张莉清.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1-8.
[2]李鸿江.田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9.
[3]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2):3-10.
[4]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杨世勇,唐照华,李遵,等.体能训练学[M].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
[6]刘博.羽毛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研究——以咸阳师范学院羽毛球专修队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2):67-68.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025
G804
A
2095-2813(2016)12(a)-0025-03
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XSYK063)。
刘博(1976—),男,陕西泾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