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静海寺庆祝香港回归倒计时表
下关,是南京长江南岸主城区一个很有名、很重要的老地名。自明代洪武年始,下关就属军事要冲、商旅枢纽。地处下关的静海寺和天妃宫,巍然屹立了四百多年后,却经历和见证了近代中国的一场浩劫。1840年,英国军队对中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夏,70余艘大小船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腐朽的清朝政府委派的官员对入侵者卑躬屈膝,奉命议和。因时值盛夏(8月下旬),船舰上气温太高,有人提议到长江岸边树荫浓密的静海寺内议和拟文,草拟成丧权辱国、割地(香港)赔款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此,静海寺也就成为香港被迫割占这一重大国耻事件的发生地、见证地。
此后南京历经了战乱。静海寺、天妃宫均遭焚毁。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时,静海寺仅存偏殿数间。1987年修复了仿明建筑400平方米,由于不是按原貌进行维修,改称为“古静海寺旧址”,1990年改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新中国成立数十年以来,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并且向全世界宣布了不承认强加于旧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997年是英国强行“租借”香港的新界即将到期,必须归还的一年。中央政府早在1982年就已正式声明,不但新界必须回归,包括九龙和香港本岛,也必须全部回归,由中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在中国政府义正词严的提出这一主张后,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经过历时两年的22轮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自1997年7月1日零时起,中国政府对香港(包括九龙、新界)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正式回归,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伟大胜利。
为了迎庆香港回归,自1995年起,中央有关方面即已确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个城市作一些宣传和准备。当时南京尚未被列为迎庆香港回归的重点城市,静海寺也未被提及。我曾经东找西找,好不容易在朝月楼小巷深处找到了静海寺这个旧馆,一个小门很不起眼,进了门内,陈列物品寥寥可数,工作人员仅两三名。馆内工作人员向我这位新来的区长汇报了陈列馆面临的窘境。我感到这个馆与香港有着历史上重要的渊源关联,两年内一定会成为迎庆香港回归的重要场所。但以当时这种有限的面积、过小的规模、极少的展品、微弱的影响,与时代的大背景、香港回归的大意义相差太远,很不相称。
我向时任区委书记郑鄂同志作了汇报。我们都意识到,如果人民群众在这里迎庆香港回归,只能安排一个班级的学生,容量太小。但毕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是留给我们下关区一个重要的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起草了一份给上级政府的汇报材料,建议立即扩建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将此馆辟为南京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巧这时,我得到通知,随王宏民市长到无锡参加全省性会议,我就把这一书面请示件带给了王市长,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王市长又约我向同在无锡开会的省委书记陈焕友同志、省长郑斯林同志作了汇报,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陈焕友书记看到书面请示后,也及时作了批示,并要求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局给予支持。陈书记还曾带着省委办公厅的陈刚同志,不通知市里和区里,找了半个小时,悄悄来到静海寺,现场考察了当时陈列馆的情况,认为确实需要尽快立项扩建。经过这一系列高效率、快节奏的运作,一个关于“扩建陈列馆、隆重迎回归”的方案很快形成。省、市两级政府都同意立项,并下拨一些财政补助款,确定由下关区政府组织实施。
扩建陈列馆这一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省建设银行工作的省民建成员俞效东专门写了一份倡议书,提出要捐款铸一口钟作为纪念,在香港回归之时鸣响此钟,以警世人:落后就要挨打,不忘这段历史。省民建主委陈邃衡同志安排省工商联干部孙建昌将此建议送交省领导。省领导大力支持,分别作出批示,并带头各捐款500元。批示转到下关区政府后,我约了俞效东、孙建昌到区政府面谈,后又到金陵青铜研究所找到青铜铸造专家王风林与他的老父亲王钟泉老先生商定铸钟的技术方案。
为了使“以警世人”的宗旨更为明确,我们将此钟定名为“警世钟”,请省委书记陈焕友同志题写了钟名,钟上铸有我草拟的《警世钟铭》,全文如下:
公元1997年7月1日,我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由此上溯至1898年,香港新界被迫租借已99年;上溯至1860年,九龙半岛南部被割占已137年;上溯至1842年,香港岛被割占,迄今更长达155年矣。百年奇耻,一朝洗雪;举国欢腾,亿兆同庆。就中我南京人民,歌笑涕泪,感慨尤深。盖香港之割,本据《南京条约》,而实胁议于南京下关之静海寺也。帝国主义强加于我之不平等条约,即始于此;我中华民族遭受外侮之痛史、恨史,亦始于此。虽劫波已度,恩仇可泯;然后事之师,前事敢忘?!故我南京人民捐集众资,铸为警世洪钟,葺亭于此静海寺中,其钟铭曰:
华夏有史,五千余年;泱泱中国,文明渊源。
晚清积弱,列强垂涎;坚船利炮,倾销鸦片。
林公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炮火连年。
一八四二,浊浪滔天;英军入侵,扬子江面。
七十余膄,大小船舰;烧杀淫掠,践我家园。
胁迫清廷,割地赔款;占我香港,掠我银元。
静海律寺,康华利舰,南京条约,于此议签。
丧权辱国,泣地惊天,近代历史,兹为起点。
此后百年,国力维艰,不平等约,为数逾千。
叹我中华,屡经烽烟;赞我人民,斗志弥坚。
抗争星火,终能燎原,一九四九,风云巨变。
我军南下,陈兵江边,下关水域,又见英舰。
紫石英号,炮轰北岸;雄师百万,重挫敌焰。
大军挥戈,横渡天堑,挹江门上,红旗漫卷。
屈辱历史,此为终点,有碑为证,有钟为鉴。
起点终点,遥隔百年,浓缩于此,咫尺相连。
一九九七,沧海桑田,香港回归,还我河山。
一国两制,港澳为先;两岸统一,历史必然。
国强民富,世纪宏愿,展望未来,伟业万年。
洪钟长鸣,毋忘当年;落后挨打,前事可鉴。
雪耻夙念,终于实现,永志不忘,一往无前。
经过大家的努力,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终于扩建落成。一口重3.5吨的青铜大钟也铸成并运到了陈列馆内,钟高1.842米,意为香港岛是1842年被割占的。书法家武中奇先生题写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时全市的大中小学师生和军队领导、地方领导都捐了款,共捐得90多万元,不但铸造了这一大钟,余款还用来建造了一座钟亭。
扩建陈列馆工程共投入600多万元,使陈列馆面积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1997年6月1日,省市各有关方面联合在陈列馆新址举行了工程竣工暨警世钟铸成庆祝活动。省委书记陈焕友、南京军区副政委兰保景中将等领导到场参加了这一活动,两位领导还联手撞响了警世钟。中宣部等有关部门对南京的这些活动非常关注,中央电视台多次来人实地考察,白岩松、郎昆等也来区里采访,并安排7月1日零时的现场直播活动。7月1日零时,我们请与鸦片战争相关人物的后代来到现场。爱国志士林则徐的六世孙林纲、邓延桢六世孙邓源率先鸣钟,南京各界人士代表接着共鸣响155响,象征着香港被割占155年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央电视台用10分钟时间现场直播南京人民迎庆香港回归的盛况,国内外数十种中文报刊全文登载了《警世钟铭》,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南京也被增补为迎庆香港回归的重点城市(同时被增补为重点城市的还有广东省东莞市)。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以《警世钟铭》铭文作为解说词主线的电视专题片获得了1997年度全国电视专题片最高奖项。此后南京出版社出版了《南京百年风云》一书多次获奖,封面图片就是警世钟的巨幅照片。
《警世钟铭》四言韵文部分提到“兹为起点”,指的是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与英国侵略者在静海寺草拟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这里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标志地,后面一句提到的“终点”是指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宣告了旧政府的灭亡,旧时代的结束。因这两起标志性事件,在下关建了两个馆,一个是《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一个是渡江胜利纪念馆。这两起事件时间上相隔107年,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起点和终点的标志。在两个馆的地理位置上,相距仅有1公里。所以我写了“起点终点,遥隔百年;浓缩于此,咫尺相连”16个字,形成了“起点终点说”,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1997年6月30日夜,市里专门为此举办了一场“起点终点”跑步活动,组织了千人队伍从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举着数百个火炬,一路跑到渡江胜利纪念碑,象征性地跑完了“世纪之路”。
1997年10月26日,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史专家龚育之同志来到静海寺,仔细听取了我的汇报,以及“起点”“终点”的由来,凝思良久,郑重提笔,题写了如下一段文字:
“中国近代史从这里开始,在这里结束。伟人孙中山在这里开国,在这里长眠。如同到西安想到秦汉,到南京就想起近代的屈辱和人民的抗争。”
静海寺警世钟
2001年10月,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报告中提到“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她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始地,经历过痛苦的屈辱与悲壮的抗争;她又是旧中国黑暗统治的终结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新生和发展,逐步走向繁荣和富强。在新的百年起始之际,我们召开南京市第十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动员、组织南京人民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篇章,这将是何等宏伟而壮丽的事业。”
当时,我作为党代表聆听了这一报告。当听到南京作为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起点、终点”的提法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我不由得热泪盈眶,浮想联翩。
当初写《警世钟铭》的场景,已过去20年了。静海寺的钟声至今仍回响在我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