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慧 李新军
【摘要】目的:通过对有机磷中毒患者体温的监测和控制,调整阿托品用量,探讨治疗、护理有机磷中毒(AOPP)的方法,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阿托品用量和中毒。方法:将128例AOP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阿托品化指征的基础上重点监测体温,对照组以阿托品化指征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阿托品中毒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护理和观察阿托品化指征的基础上,重点观察体温变化,为阿托品用量提供依据安全可行。
【关键词】有机磷中毒;阿托品;体温;病情观察
有机磷中毒患者我国每年报道的病历达5万~7万,其病死率在4%~30%。其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并且多发生于农村,是基层医院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有机磷中毒的机理是,有机磷进入体内后与的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两者结合牢固、稳定,从而使胆碱酯酶失去了分解乙酰胆碱的活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的蓄积,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临床上使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和胆碱受体阻断药进行治疗。以增强解毒效果,但当磷酰化胆碱酯酶已“老化”或对复能剂无效的中毒患者,阿托品则成为唯一的急救药物,如何使用阿托品和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阿托品用量难以掌握,用量少难以达到治疗效果,用量过大又可造成阿托品中毒,常导致病人病情在一度好转后再度恶化甚至死亡在临床工作中需护士严密准确观察病情变化,掌握阿托品化指证,遵医嘱随时调整阿托品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所选12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3~2009年期间收治的AOPP患者,所有入选病例按判定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阿托品化指征的基础上重点监测体温,对照组以阿托品化指征进行观察。治疗组68例中,男20例,女48例,年龄16~72岁;对照组60例中,男17例,女43例,年龄15~73岁。口服农药剂量40~300ml,服毒至就诊时间0.5~8h,毒物有氧化乐果、敌敌畏、对硫磷、乐果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及心肺功能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符合文献。
1.2抢救、护理和病情观察
(1)全部病例均给予清水反复彻底洗胃,彻底清洗皮肤、眼睛,防止毒物继续吸收。
(2)给予持续吸氧、心电监护等,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1次/5~10min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观察瞳孔、皮肤及神志变化、观察呕吐物的量、颜色和性质等,并做好详细地记录。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早期、足量、重复应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氯解磷定),直至达到阿托品化。
(4)认真细致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各种并发症。
2结果
如表1所示。
3讨论
(1)有机磷中毒的治疗,阿托品是不可替代的,应用阿托品要遵循早期、足量、尽快达到“阿托品化”(瞳孔散大、皮肤干燥、颜面潮红、肺部湿啰音消失、心率增快、体温升高)为原则。阿托品化是衡量阿托品药物使用是否足量的重要临床观察标志,但由于个体差异及中毒程度不同,部分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达“阿托品化”时不出现典型的阿托品化表现。在阿托品化指征中,唯体温和心率可以量化,而心率由于每个人自身调节点不同,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病人阿托品用量很小就达到100次/分以上,而有的病人尽管阿托品用量很大也不会达到100次/分,因此体温的观察尤为重要。
(2)应用阿托品致体温升高的机制在于阿托品在对抗M样症状的同时引起汗腺闭塞,心率增快、血管扩张等致体温升高。应用阿托品达一定剂量时,患者出现低热常为阿托品发挥解毒作用的表现,为有机磷中毒患者达到阿托品化的一个重要征象。当体温≥38℃时,排除感染因素后,应高度考虑阿托品中毒,此时患者还可能伴有极度兴奋、谵语或抽搐等症,应停用阿托品或减少阿托品用量,使阿托品中毒症状缓解,直至体温恢复到37℃再次应用,这样可有效的防止阿托品中毒,安全性高。
(3)应用阿托品化指征的基础上重点观察体温的有机磷中毒患者,治愈率明显增加,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阿托品中毒率明显减少,说明此方法具有明显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且此方法简便、实用、易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