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明
晚自修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题。我忽然发现坐在教室最后排的学生江宁正在慌慌张张地写着什么,不时地向四面张望一番,而且一边写一边用手遮遮掩掩。我感觉他的表现有些异常。
当我悄悄走到他身后时,他竟然没有察觉。趁他没注意,我一下子提起那张纸。
啊?!原来是——我看到那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字条的开头一句:“××,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爱你!”原以为他是在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呢!
我顿时觉得手里提的是一颗赤裸尴尬的灵魂!我都有些不知所措了。他猛地转过身,抬起头来,脸红红的,又沉沉地低下去,两手使劲地搓着。这样僵持了一会儿,他又慢慢抬起头来,向我投来尴尬、恐惧、几乎带着哀求的目光,那意思好像是说:“老师,我错了。请您把它还给我,不要声张好吗?”
一向顽皮好动、大大咧咧的他,此刻看上去如此可怜。
我想起前几天在与一位老师聊起江宁近期学习状态的变化时,我就听说他与楼上的一个女生过从甚密。难怪,他最近一段时间,课堂上总有些心不在焉。其实,这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处理。
在静默中,我察觉到有好多同学已经投来疑惑的目光。我分明看到江宁更紧张了,似乎能听到他的心跳声。我完全清楚他此刻的心理活动,他最怕老师发火,更怕给他曝光。但理智告诉我,发火是不可取的。毕竟这是学生内心世界极为隐秘的事情。该怎么办呢?
我忽然灵机一动,故意抬高声音,煞有介事地说:“哦,自习课上你却在画卡通!嗯,有功底,画得不错。但这不是美术课,等课间再继续画完。”说着,我把那张纸工工整整地叠好,并在外层写下一小段话:“我是不小心看到的,真的不是有意的,请谅解。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不宜公开。我尊重你的感情。抽空咱们交流一下,好吗?就当没发生过,继续学习,不要让其他同学知道。”我把纸条直接装在他的上衣口袋里,并用手按了按。此时,他看上去明显放松了许多。
课后,在一个僻静的角落,他很尴尬地把那张纸条交给我,同时还交出了另一张纸,他说那是那位女同学写给他的。我接过来,连看也没看,就揉成一团。我说:“江宁,我不用看,也知道你们写了些什么……”我们大约聊了半个多小时。第二天,我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一封长长的信,大意是请他们“冷藏”这份感情,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后来,江宁的变化很令人满意,依然是那个阳光开朗的孩子。之后,在我们偶尔相遇的目光里更多了一份信任。这真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这事过去很久了,想起来一直颇有些得意。很庆幸,我那天晚上没有简单粗暴地批评江宁的做法,而是转了一个弯,巧妙地提醒了他的错误,充分保护了他的自尊。
是的,教育需要严格要求,需要分明是非,但严格要求不等于简单、粗暴。一个学生做了错事,你可以批评他,但是必须尊重他。尊重是对人格的敬畏,是对成长的宽容和关爱,体现的是人性的温度。无视尊重的批评可能会南辕北辙,尊重前提下的批评教育更容易入情入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批评本应有温度。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分青红皂白,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面对孩子的一点风吹草动或意料之外,就会大动干戈,残酷斗争,无情揭露,搅得满城风雨,让学生无地自容,无法收场,影响了学生自省自新的成长空间,并因此留下更多的隐患,进而也容易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台头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