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视角下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的转变

2017-01-09 18:17毕琦琦
今传媒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传播者媒介受众

毕琦琦?

摘 要:基于“互联网+”政策的推广和发达的数字技术,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传统的新闻业务流程在新媒体时代被重新整合、构建。从传播过程的“5W”来看,新闻业务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传受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信息的重复率增高;新老媒体冲破介质壁垒实现了深度融合;信息的发布有了更多有效反馈从而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就从“5W”视角入手,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发生的具体变化。

关键词:“5W”;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23-02

新闻业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概念,不仅包括采、写、编、评,也是对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技能技巧的研究。在新媒体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和网络传播的大力推动,媒体的传播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进一步影响了新闻业务的全过程。笔者从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入手,即基于“5W”视角,观察新闻业务在传者、受众、讯息、媒介和效果这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其中因为传播者和受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的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所以本文会把传者和受众作为整体,分为四部分来分析新闻业务发生的具体转变。

一、传播者和受众

1.传播者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出现了独立于媒介组织的自发传播者(“公民记者”出现)

过去新闻传播的主体是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现在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公众可以随时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来,参与整个传播过程,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便捷的手机载体,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一事件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复杂的环境中,人们本身对信息的渴望非常强烈,渴望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或者是自己发出更多的信息,因此独立于媒介组织的自发的新闻传播者出现,职业新闻工作者不再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唯一主体。“公民记者”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人拥有话语权,人人拥有麦克风,可以随时“发声”。

“公民记者”表现出了明显的两大特征——数量大、速度快。现在的手机屏幕越来越大,手机应用也越来越丰富,手机成了网民的主要上网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8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手机网民有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1]。而微博、微信作为“公民记者”的主要活动场地,用户数量非常庞大,他们纷纷加入到了新闻传播的行列中来。

不仅如此,在很多突发性事件中,最先“发声”的不是职业记者们,而是普通民众。例如天津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发出信息的是一位名叫“小寶最爱旻旻”的微博网友,随后各大媒体才发出报道。手机像素越来越高,数码相机携带也越来越方便,抓拍新闻图片、录制视频变得非常简单,每一位公众都可以把身边的新闻即时展现在全球受众面前。

2.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在新媒体时代,虽然职业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技术赋权让社会大众从重视知情权到自觉接近与使用媒体权,他们发布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权利得到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充分尊重,他们不仅向媒体提供新闻事实或线索,还会质疑或补充专业记者们的报道,其观点与意见构成了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一些专业性的工作转移到了新媒体的用户身上,因为掌握了“自媒体”的用户有时就是信息的来源,他们可以越过记者和大众媒体直接发消息[3],为揭示真相提供事实依据,甚至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这个抢夺信息的时代,不少媒体将注意力转向社会大众,挖掘他们的信息采集潜力。此外,媒体还通过受众的反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为媒体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来源。因此传播者也是受众,受众也是传播者,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二、传播内容:信息重复率高,背景性、相关性信息逐渐增多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社交媒体上。由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布任何数量的信息,而且网络上的信息一直处于不间断更新的状态下,如果一家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可能瞬间就会被巨大的信息流淹没,实际接触到的受众非常有限。所以媒体不可能一条新闻只发一次,而是会把相似的内容重复发很多遍,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可能每次只是换了个标题或者是改变了一下语序,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受众的数量。但每天可报道的新闻是有限的,很多新闻一家媒体报道后,其他媒体会在此基础上修改再报道,或者直接转载报道,所以现在很多媒体的报道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样一来,重复的信息就更多了。

除了事件本身的报道,人们在刷微博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背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的报道。背景性信息是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历史和环境信息,是对新闻事实和主题内容的补充、反衬或烘托[4]。报道事件的背景性信息可以使新闻传播更立体化,增强现实感、历史感和个性化色彩。相关性信息是与报道客体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其他客体的信息。相关性信息可以解释和印证新闻事实,可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新闻报道。背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的报道逐渐增多,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庞杂的信息,实现了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使新闻事件得到了更全面的报道,让读者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引导他们关注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背后的东西,满足了读者对新闻信息的深度解读。

三、传播渠道:由单一媒介新闻采编的孤立状态转变为多媒介融合实现联合运作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新闻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由于报纸受到固定的发刊时间和版面的限制、电视受到既定播出时间的限制,它们并不能第一时间报道一些突发性或者是时效性很强的新闻,而新媒体的优势就显得十分明显,可以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传递第一手资料。因此传统媒体为了升级改造,也为了更长远的发展,他们和新媒体互相配合,联合运作,冲破传统的介质壁垒,改变单一媒体新闻采编的孤立状态,在数字技术和不同媒介形态基础上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既可以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又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制成不同媒介形态的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递给受众[5]。

很多报纸开设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对于同一事件,同一媒体在不同渠道上面报道的内容并不相同。例如《人民日报》对于习主席访美的报道,报纸上刊登的是程式化的严肃内容的报道,因为版面有限,所以报道了最重要的内容,而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几乎是采用直播的形式,发布了大量信息,详细地报道了习主席访美的全过程,还包括很多背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的报道。

根据不同媒介信息产品“异质化”的特点,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整合开发,深度利用信息资源的多重价值,可以提升新闻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为了实现资源整合,不同媒介相互配合,对生产流程进行重组和控制,通过介质延伸实现内容增值,将同一新闻内容生产出多种媒介产品,并以不同的形式有梯度、有层次地传播出去。既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又实现了差异性内容产品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的媒体联动态势,更加全面地展现了新闻内容,提高了信息的整体传播效果。

四、传播效果:信息的发布和受众的反馈几乎同步发生,有效反馈越来越多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主动权越来越大,信息的发布和受众的反馈几乎同时发生,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都可以作为受众反馈的标准来衡量传播效果。根据受众的反馈,职业新闻人与普通受众之间进行互动,通过反馈和互动双方都可以得出进一步的信息。对于一些事件发展动态的报道,通过受众的反馈,媒体人一方面可以及时收集受众的意见,推进事件的报道进程,但是另一方面,倘若受众的意见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是否会左右媒体的报道方向,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值得媒体人深思。

传统的大众传播得到的多是无效反馈,因为即使受众想对报纸和电视传播的新闻发表看法,但是反聩的方式大多需要实名或是留下联系方式,特别是一些需要证实或者是敏感性的话题,就会让很多受众放弃表达自己的想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将内容进行推送传播,进一步提高了受众的有效到达率。只要注册个账号,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匿名评价很多网站上发布的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一来,受众采取一些便利自己的方式让传播者知道了自己的态度和目的,就构成了有效反馈,有并且有效反馈越来越多,不管这些“声音”是好是坏,对构建良好的媒介环境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既要使用新闻传播,又要用人际传播的时代。”[6]新闻已经从单向的传播变成了一种双向的交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让新闻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加完整。新媒体带来了媒介的融合和传受双方的互动,能够充分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消除信息生产与传播之间的界限,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了动态的传播过程,使得整个传播过程循环衔接,扩大了传播效果。

从“5w”模式入手分析传播过程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理解传播活动。基于基本的传播过程五要素去看新闻业务在新媒体时代发生的转变,对新闻工作者理清新闻业务转变的本质、更好的从事新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08-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2] 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 (4).

[3] 蔡雯.走向专业化与开放性相融合的新闻传播一一试论社会化媒体影响下的新闻业务改革[J].国际新闻界,2012(9).

[4] 庄惠民.解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J].新闻传播,2013(11).

[5] 张丽萍.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J].新闻实践,2008(1).

[6] 洪佳士.美国报业文化的媒介融合报道现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传播者媒介受众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