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内容摘要:本节课通过挖掘电子书包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操作点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语阅读课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为例,就电子书包在小语阅读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传统教学的效果做一下比较和说明。
关键词:电子书包 阅读课教学
一.“电子书包”视阈下阅读课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聪明能干的主人公形象。经过一年多电子书包的使用,学生对电子书包很感兴趣,对其相关操作也比较熟悉。学生已经具备了在教师引导下,利用电子书包自主学习本课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利用电子书包的预习功能、班级画廊、分组讨论和画思维导图等功能来突破重难点,即培养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电子书包”视阈下阅读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巧”用电子书包,诊断课前预习。鉴于班情,我在课前布置让孩子们阅读原著的任务,以便引发他们在课堂上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活动的组织。在上课伊始,我们便利用电子书包的“预习”功能进行了针对原著阅读的闯关检测。我设计了十道关于原著的单选题,让学生在6分钟时间内完成。电子书包可以实时统计出每个孩子每道题的答题情况。此外,我让孩子们在课前搜集了《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笛福的详尽生平以及作品简介;并布置孩子们事先拍照上传到了电子书包的“班级画廊”中。在闯关环节之后,我巧妙地将话题由原著引入到其作者的交流上。
策略说明:学生个体和同伴们的答题情况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地显示了出来,老师也可以立刻明确哪些题得分率较高,可以略讲;哪些题时失分率较高,需要精讲。之后,让孩子们通过浏览“班级画廊”中同学们的作品,从而加深对笛福其人与其作品的了解。
2.“精”用电子书包,实现自主探究。由于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分为两部分——梗概和片段,这对下一篇文章《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就这种特殊的文体进行了剖析。我利用电子书包的“分组讨论”这个功能,将学生分为五个大组,并设计了五个话题给他们自主探究。每个大组利用电子书包“分组研讨”的交互、共享功能,进行小组讨论、组间共享,还可以为他人点赞或给予评论。此外,针对话题二,我设计了让孩子们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回答。
策略说明:电子书包的意义在于变更教师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文体的特殊性,本文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将整体感知和精细研读分离的定式,而是将二者有机糅合。
一整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研讨氛围浓烈,学生不仅对本组的话题进行了深度研讨,而且也对其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选择性地进行思考与探究。学生既是回答者,也是评价者,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从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来看,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画的导图也是五花八门,但基本都围绕着时间顺序进行总结归纳,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捋清文章脉络,也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列小标题的能力。
3.“善”用电子书包,有效拓展延伸
在课堂教学进入尾声时,我利用电子书包出示了《鲁滨孙漂流记》原著中其他几篇相关精彩片段,如鲁滨孙制作罐子的片段,让孩子们限时阅读。接着,让他们在画板上学习制作阅读摘要卡,再利用电子书包的共享、诊断和评价功能,让学生们为自己感到满意的作品点赞,选出最佳阅读摘要卡,并发表评论意见。
策略说明:允许孩子们对自己满意的阅读摘要卡进行点赞和评论,可以增加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的内驱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聚合、联想思维。
三.“电子书包”视阈下阅读课教学反思的纵深化
在确定好这节阅读课《鲁滨孙漂流记》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之后,我尝试着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并在教学中合理穿插运用了电子书包的相关功能,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些做法都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他们概括大意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也许这种模式并非尽善尽美,但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我们相信只要将电子书包与阅读文本有机整合,就定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整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张迪梅.“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演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