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子林 陈宝江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省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0)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兔大国,但不是养兔强国。生产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尤其是消化道疾病的严重性,已经困扰我们多年,未能很好解决。据调查,以拉稀、胀肚和便秘为临床特征的家兔消化道疾病是幼兔死亡的主要疾病。在平均达20%的死亡兔群中几乎有70%以上是由于腹泻病而死亡的[1],甚至占到断奶幼兔发病率的89%[2]。引起消化道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中饲料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从饲料方面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根据笔者对养兔发达的欧洲在这方面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没有合格的原料,不可能有合格的产品,这是不言而喻的。生产中,一些饲料企业对于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不严是造成产品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在这一方面,很多企业针对不同动物选用不同质量的饲料原料。我国对于牛奶的质量监控密度最大,控制指标最苛刻,因此,人们多把最好的饲料原料用于牛料,其次是猪料和鸡料,对于兔料的重视度远远不够。Joel先生却很严肃地说,动物没有等级之分,饲料原料的质量是一样的。只要合格的原料均可以使用,不合格的饲料原料,不能用于任何动物的饲料。而控制饲料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水分、常规营养指标、霉菌毒素、药物残留和卫生指标等。
家兔是单胃草食动物,体型小、抗病力差,对病原菌的抵抗力较差,尤其是对于霉菌毒素的耐受性低。据研究,家兔发生霉菌毒素中毒临床上出现多种症状,如瘫软型、瘫痪型、腹泻型、便秘型、胀肚型、流产型、死胎型、口涎型、肺炎型、假发情型等[3]。特别是家兔营养需要对于纤维的需求量较高,设计饲料配方时必须使用大量的粗饲料,一般在40%~45%。目前中国粗饲料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优质粗饲料资源严重不足。因此,生产中多用农副产品下脚料作为主要的粗饲料来源。据研究,中国传统的农副产品下脚料霉菌污染相当严重,如果使用这样的原料喂兔,霉菌毒素中毒在所难免。
关于饲料霉变问题,欧洲饲料霉变现象远远没有中国这么严重。欧洲使用的每一种饲料原料,都严格测定霉菌毒素含量,尤其是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Joel先生特别指出,他走访了中国的多个省市,发现使用的花生秧和花生壳的比例较大,二者是季节性生产,全年使用,霉变比较普遍,有的甚至是很严重,是非常危险的饲料原料。
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家兔霉菌毒素的限量标准,生产中无法可依,无据可查。其实欧洲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生产企业按照自己的理解控制质量。作为欧洲饲料研发和生产的龙头企业Neovia集团,是按照如下指标控制的(见表1)。
表1 法国Neovia集团家兔饲料主要霉菌毒素限量标准
中国家兔饲料企业很多。据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全统计[4],2012年全国生产家兔饲料(含预混料)的企业148家,其中最多的是四川省和山东省,分别为19家和18家,其次为北京(以预混料为主,15家)、吉林省(11家)、河北省和山西省(各10家)。而2015年饲料企业增加到271家。尽管厂家很多,但是鲜有在国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饲料企业。其产量不大,销售范围有限,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少之又少。
关于饲料产品质量稳定问题,中国的饲料企业很多,饲料原料很杂,来源不稳定,很难保证饲料质量的稳定性。在欧洲,饲料种类较少,能量饲料主要有:大麦、小麦、玉米和麸皮(在一些饲料公司,玉米的用量很少);蛋白饲料主要是葵花籽粕和豆粕(转基因豆粕在欧洲受到一定限制);粗饲料主要是苜蓿草和燕麦秸。此外,甜菜渣、花生仁粕、菜籽粕和苹果渣等在一些饲料企业也被使用。由于这些饲料有一定的缺陷,如:甜菜渣的矿物质含量较高,花生仁粕容易滋生黄曲霉,菜籽粕的适口性不佳,苹果渣质量不稳定等,用量严格限制。
为了保证饲料的能量水平、生产效果和适口性,在欧洲,一般注重添加一定的脂肪(3%~4%,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配合使用),添加4%左右的糖蜜,在母兔饲料中添加一定的葡萄糖。
常用饲料种类和用量,在欧洲是比较讲究的。笔者与另外一家公司交流时,获得他们的相关资料,供参考(见表 2)。
表2 欧洲某兔业公司饲料常用原料限量标准(%)
颗粒饲料的成型度不仅影响适口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饲料的利用率和浪费率。欧洲的大型养兔企业多采用全自动喂料系统,饲料通过料罐车直接由饲料公司运至养殖场,并输送到料塔中。因此,没有像我国饲料装袋后运输和储存现象,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饲料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喂料系统由电脑自动控制,而各车间饲料管道内的饲料由螺旋喂料机直接输送到各笼内的饲料槽。在管道内尽管饲料与螺旋器相互摩擦,但未见明显的粉末产生。这得益于颗粒饲料的成型度。其成型度取决于饲料原料的组成、黏合剂的使用,特别是饲料生产过程中的调质技术[5]。
压缩比是影响颗粒饲料成型度和硬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对全国家兔主要饲料产区的调查,环模压缩比在8~12之间,而欧洲家兔颗粒饲料生产时,环模压缩比在15以上,最高甚至达到30之多。较高的压缩比,保证了颗粒饲料成型度和硬度,减少粉尘的产生。但是,适合中国饲料原料和饲料加工设备的压缩比仍需深入研究。
颗粒饲料直径是影响家兔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的又一因素。欧洲专家研究表明,颗粒饲料的直径应为3~4 mm,以适用于家兔的食槽,并使生产成本最小化。直径大于5 mm也会使颗粒饲料的浪费增加[6]。颗粒饲料的长度应为0.8~1 cm。较长,就会在操作时出现较高的碎裂风险。而且颗粒大于1 cm时,家兔浪费整个颗粒或颗粒的一部分是更为常见的现象。
小粒度颗粒饲料(直径小于2.5 mm)有使采食量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采食时间延长引起的[7]。早期断奶兔在18~31日龄阶段,对于2.5 mm颗粒饲料的采食量较之对照组的3.5 mm颗粒饲料要少40%,而小粒度颗粒饲料的硬度要高18%[8],在断奶时将大直径颗粒饲料(4.8 mm)改变为小直径颗粒饲料(2.5 mm),可使采食量和增重均减少20%,而从小颗粒改变为大颗粒则使断奶后不久的家兔采食量和增重均增加10%[7]。
伴随着工厂化养兔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兴起,欧洲在全球率先采用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并逐渐实行了自动喂料。这种饲喂制度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劳动生产力的解放,改变了传统养兔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局面。自由采食其优点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以机械代替人工自动饲喂,提高采食量和生长速度。但是,其缺点也是不可小视,如:饲料利用率降低,腹泻率增加。因此,自由采食需要特定的条件:饲料营养的安全性、饲料质量的稳定性、环境条件的舒适性(尤其是控制高湿度、保持温度相对稳定等)、饲养动物的健康性等。当我国学习欧洲养兔技术,采用自由采食时,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尤其是发生腹泻难以控制,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很多人对于自由采食这项技术产生怀疑,或产生为什么我国家兔不能自由采食的疑问。
欧洲自由采食也同样会发生腹泻,尤其是当某种病原菌感染或发生消化道传染性疾病时(如:传染性小肠结肠炎,ERE),自由采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Joel团队开展了限制饲喂的对比试验[9],以自由采食作为对照,限饲分为限量(相当于自由采食的80%)和限时(每天限制采食时间分别为14 h和12 h)。分为两批试验,一批为感染ERE之后的试验,一批为正常健康的生长兔。每批选用320只35 d断奶的生长兔,分为4组,每组80只。试验期至71日龄,结果如下(见表3、表4)。
表3 感染ERE限饲对生长兔生产性能和死亡率的影响
表4 卫生条件下限饲对生产性能和死亡率的影响
以上两个试验表明,在限制饲养条件下,感染ERE的生长兔死亡率明显降低,尤其是每天禁食10 h的试验组综合效果最佳;在卫生条件良好条件下的试验表明,每天禁食10 h的活重和日增重均高于自由采食组,更高于限制采食80%的两个组。限饲组采食量明显减少,饲料转化效率提高。但是,严重影响日增重。
2010年开展的本试验后,法国正在开始全面推广该项成果。这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应该也会非常好。
作为任何一个饲料企业,尤其是生产家兔饲料企业,在与用户打交道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尴尬的局面。兔群一旦发生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自然而然怀疑是饲料出了问题。有时候处理这类问题非常棘手,难以准确判断是那里出现了问题。如何对待这样的问题是对饲料企业诚信和智慧的严峻考验。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笔者曾经与Joel先生交流。是否在欧洲也出现类似问题。Joel很坦然地讲,这样的问题在世界任何国家都会出现的。根据他的经验,很多时候并非饲料原因,或饲料并非主要致病因素。但是,作为饲料企业而言,对用户必须完善服务,主动帮助用户查找原因,无论是饲料原因或非饲料原因,都应该主动服务。因为用户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无论是专业背景,还是工作经验,都是有限的。主动热情服务,主动承担责任(如果确实与饲料有关的话),是一个有责任诚心饲料企业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态度。
在中国类似问题经常发生,处理不好,双方矛盾激化,或付诸法律,两败俱伤。因为法院也很难准确判断孰是孰非。或形同陌路,不再交往。饲料企业失去客户,而养殖场需要重新考察饲料,往往以一定牺牲为代价。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家兔饲料处于发展阶段,质量有待提高,营养指标有待优化。而对于绝大多数养兔场而言,环境控制能力较差。尤其是南方省市,全年湿度大,卫生难以控制,消化道疾病发生率远远超过北方。饲养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作为饲料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饲料特点向用户交待清楚,最大限度地发挥饲料的效能,对用户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以减少失误和损失,获得更大的养殖效益。饲料企业和用户,勇敢面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推诿搪塞,不推卸责任,团结一致,合作共赢,促进中国兔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