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系统要素作用机理研究

2017-01-09 03:44谢蕾蕾
关键词:成果要素变量

谢蕾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系统要素作用机理研究

谢蕾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以河南省高等学校2011—2013年科技创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创新资金、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4个角度构建高校创新系统,通过构建机理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对创新要素之间的作用路径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当前河南省高校创新系统发展环境下,创新资金的推动作用显著,创新人才的作用未发挥到最佳状态,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高校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创新系统;结构方程模型;作用机理;创新要素

高校具有知识的产生与传播、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产生与转化等多种功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同时高校依托其自有的创新资源,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系统,并且该创新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成功与否。近年来,关于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日益增多。华恩顺等基于2006—2013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资料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科技资源配置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2]。郭俊华等从5个不同维度构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3]。李淑萍等以河南省高校2009—2013年科技创新相关指标为样本,对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4]。安蓉等从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几个方面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5]。谢蕾蕾就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为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供策略[6]。

以往的研究多采用宏观的二手数据,且多数研究集中在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上,而鲜少关注高校创新系统构成要素的作用机理,而作用机理的梳理正是创新系统完善的基础。为了更清晰地剖析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要素作用机理,本课题抽取全省60所高等学校,对创新资源、成果、成果转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河南省共拥有本科及专科高等院校129家,所抽取样本几乎占到总体的50%。在抽取样本时,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所抽取样本包括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院校等多种类别,涵盖公办、民办、独立学院,使得样本尽可能反映高校各方面信息。此次调查共包括41个指标,分为人才培养与培训、学科及专业设置、创新平台、科技成果、横向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6个方面,共调查2011—2013年的数据。依据该调研数据对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

一、河南省高校创新系统构成要素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创新机构之一,其创新行为以创新要素的互动为基础,构成了高等学校创新性行为的复杂系统。对这一系统的深入分析,有利于理清创新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发现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策略。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将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创新人才、创新资金、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4类。

(一)创新人才

高校汇集了大量科技人才,按照特征和属性可归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基础研究类人才主要进行基础类创新活动,通过研究产生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发明;应用研究类人才主要是将创新成果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并对其进行调整、完善,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类人才不仅是高校创新系统发展和稳定的基础,也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源动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得益于创新人员的数量增长外,创新人员的成长环境同样重要。科技人员活动所依托的创新平台、学科专业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技人员的研究热情和产出效率。

(二)创新资金

基础类创新研究具有前期投入大、历程长、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即使是应用类研究活动也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作为支撑。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创新还处于投入推动阶段,充足合理的创新资金投入是创新成果产出的最主要保障。产学研以协同创新的形式大量出现,使得高校创新资金的来源多样:一是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其仍然是高校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二是在校企联盟或合作过程中,企业以研发经费或研发基金的形式向高校提供创新资金;三是高校科研主体参与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以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2]。

(三)创新成果

高校创新人才与创新资金通过最优化配置,进行知识的重构和管理,从而产生多样化的创新成果。高校创新成果包括专利、技术、经验、学术论文、著作等显性或隐性成果[3]。在当前高等学校创新体系中,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不同类型科技评价的主要内容。创新成果的产出既是研发阶段的终止,也是成果市场化阶段的开始。

(四)成果转化

随着国家对“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成为高校创新活动的重要目标。衡量一项创新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是其能否很好地应用于实际,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成果转化成为当前高校创新活动的新目标和终点。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获得科研奖励等学术收入;二是科研组织也拥有在技术市场进行知识产权交易的权利,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完成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收益。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成果转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体现。

二、创新要素作用机理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基本假设

通过对高等学校创新活动链条的分析,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前,对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做以下假定:

假设1 创新资金对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均会产生正向作用。

假设2 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共同作用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并且是积极作用。

假设3 创新成果产出是成果转化的基础,其转化路径为正。

(二)因素关系模型构建

高校创新要素作用机理结构方程模型分为1个结构模型与4个测量模型,共包括4个潜变量,12个测量变量。

1.结构模型构建

结构模型探讨潜变量之间的作用路径。在结构模型构建中,潜变量包括创新人才、创新资金、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根据假设,结构模型共构建4条作用路径:一是创新资金→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创新资金的支持;二是创新资金→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产出有赖于创新资金的投入和支持;三是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产出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投入和支持;四是创新成果→成果转化,创新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转化。

2.测量模型构建

一是创新资金测量模型。由纵向经费、横向经费、校内资金3个测量变量反映高等学校的创新资金水平。

二是创新人才测量模型。对创新人才要从更广泛意义上衡量,不仅包括学校的科研人员数量,而且更应该包括科研人员的创新条件,同时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也是一所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之一。因此,选取创新平台、毕业生数、学科专业3个测量变量。

三是创新成果测量模型。根据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的特点,选取授权专利数、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3个测量变量反映高等学校的创新成果水平。

四是服务社会测量模型。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途径很多,抽取其中最主要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入股数量3个变量反映高等学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

(三)适配度检验

为了探讨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体系要素作用机理的变化,分别构建2011年和2013年高等学校创新要素作用机理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12个测量变量均来自于调查数据。模型拟合采用Amos 6软件工具实现,数据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估计,依照Modification Indices的要求逐步对原SEM模型完成适配度调整。

用于进行SEM整体模型适配度评价的指标有很多,虽然这些适配度指标都有明确的含义,但是从实证的角度或数学观点看,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数字背后的意义及其使用原则,指标背后仍存在有未知或未被察觉的隐忧[4]。前文所构建的两个SEM模型在部分观察变量间具有共变关系,并不是独立模型,且样本量不足100,因此以卡方自由度比作为绝对适配度统计量;基于CFI指标在小样本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点,选择CFI指标作为整体模型增值适配度统计量。

经过数据计算和模拟,得到2011年和2013年的创新要素作用机理饱和模型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形所有参数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图1 2011年SEM饱和模型图(标准化参数估计值)

2011年创新要素SEM模型中共存在5对共变关系,分别是:横向经费↔技术服务,横向经费↔技术入股,横向经费↔国家级奖项,创新平台↔技术服务,创新平台↔国家级奖项。2013年创新要素SEM模型中也存在5对共变关系,分别是:横向经费↔创新平台,横向经费↔技术入股,横向经费↔国家级奖项,横向经费↔授权专利,创新成果↔国家级奖项。虽然2个模型共变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横向经费始终是与其他因素信息相关性最高的变量,横向经费通常是与高校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其不仅是科技产出的有力支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才会出现如此多的共变关系。

图2 2013年SEM饱和模型图(标准化参数估计值)

从适配度指标的检验结果看,2011年和2013年的SEM模型均具有较好整体模型适配度。2011年SEM模型卡方统计量为46.50,自由度为45,卡方自由度比为1.03,伴随概率为0.41,接受原假设,即所构建模型完全适配样本数据。饱和模型的CFI值为1.00,满足大于0.90的假定,表明检验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适配度。2013年SEM模型卡方统计量为38.64,自由度为45,卡方自由度比为0.86,伴随概率为0.74,同样显示所构建模型完全适配样本数据。饱和模型的CFI值为1.00,满足大于0.90的假定,表明检验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适配度。

(四)路径对比分析

1.结构模型路径对比分析

计算得到2011年和2013年结构模型中的4条路径的标准化参数值见表1。

通过对比2011年和2013年SEM模型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值,可以看出:

第一,创新资金对创新人才的积极作用在2011、2013年都是显著的,并且2013年创新资金对人才培养的支持作用小幅提升。

表1 结构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参数对比

第二,创新资金对创新成果产出的积极作用在2011、2013年都是显著的,并且2013年创新资金对创新成果产出的促进作用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三,虽然两年的数据拟合结果显示创新人才对创新成果的路径系数为正值,但是统计检验验证创新人才对创新成果产出的作用并不显著,即人才的成长环境并未有效作用于创新成果的产出。

第四,2011年高校创新成果积极地进行成果转化,而2013年通过数据拟合显示这种作用仍然为正向,但是并不显著。

2.测量模型路径对比分析

高校创新要素作用机理SEM模型共包括4个测量模型,各测量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对比情况见表2。

表2 2011年、2013年测量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参数对比

创新人才测量模型的3个观测变量中,毕业生数受创新人才影响的强度最大,其次是学科专业,而创新平台在两年模型中受创新人才潜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从两年数据的拟合结果对比看,差异并不明显,2013年毕业生数受潜变量的影响稍有提升,学科专业受到的影响稍有减弱。

创新资金测量模型的3个观测变量中,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均受创新资金的影响显著,并且从两年的路径系数对比看,影响力度无较大改变。校内资金并未受创新资金的显著影响,说明河南省高校创新资金发展并不平衡。

创新成果测量模型中3个测量变量受创新成果潜变量的影响在2013有显著变化。授权专利的路径系数在2013年有明显降低,因素负荷量由0.46下降为0.23。国家级奖项的路径系数在2011年显著,在2013年不显著,且数值下降巨大。省部级奖项路径系数也有小幅下降,因素负荷量由0.85下降为0.77。虽然路径系数下降明显,但是从测量变量的重要性程度看,省部级奖项成为创新成果的主体,国家级奖项的作用转变较大,也说明河南省高等学校在国家级奖项的实力下降。

2011年服务社会测量模型中,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两个变量受潜变量的影响显著,且技术转让受潜变量的影响最大,因素负荷量达到0.78。2013年3个测量变量的路径系数参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测量变量的结构有显著变化,技术转让与技术服务的因素负荷量基本相等,说明他们在服务社会潜变量衡量中的重要性相当,技术入股的重要性相对偏弱。

三、结语

以河南省60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情况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2011年与2013年高等学校创新要素作用机理的SEM模型,探讨了创新资金、创新人才、创新成果、成果转化4要素间的关系,对得出的参数进行对比,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所构建的高等学校创新要素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对实际数据的适应性良好,说明该模型在很大概率上真实反映出高校创新要素间的关系,使用该模型进行分析可行。

创新资金在河南省高校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创新资金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并间接作用于创新成果产出;另一方面,创新资金作为原始投入直接激励成果创造。2011年和2013年数据拟合的结果都证实了创新资金作用的两种途径。从内部结构看,来自外部的经费作用显著,且纵向与横向经费重要度相当,而校内资金与创新资金间关联断裂,这也反映出高校内部资金、尤其是一些非竞争性科研项目资金尚未构成现阶段高校科研资金的有效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创新协同要素作用机理模型分析结论显示,创新人才对创新成果产出的积极作用不显著。一方面,由于此次调查数据的限制,采用创新平台、毕业生数和专业数作为创新人才的测量,这3个指标并未直接显示具有实际生产力的科技人员情况,因此可能削弱了创新人才的产出路径强度;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测量指标间接反映高校拥有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对成果产出的路径不显著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科研环境建设与产出的不平衡发展,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仍偏低,仍存在充足的生产潜力。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当前高校3大职能,其中服务社会职能是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欠缺的一环,只有能够有效转化为真实生产力的创新成果才是社会需要的。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奖项和专利是高校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主要代表,在社会服务方面除了组织人员培训和下基层提供技术服务等途径外,利用新产品、新技术参与市场是当前最主要的手段,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3种方式考量高校服务社会能力是合理的。研究显示河南省高校高质量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程度较弱,2011年路径系数仅为0.50,而2013年科技成果转化途径被拒绝。大量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是当前高校的主要问题,即使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的发展中,也应利用联盟的力量为“用”拓宽途径,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畅通的创新链条,实现各创新要素的网络化链接,是当前高等学校创新体系改革的重点。

[1] 任义君.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 华恩顺,吕建秋,蒋艳萍,等.广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2006—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1):63-66.

[3] 郭俊华,孙泽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6-71.

[4] 李淑萍,张雪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5(4):86-89.

[5] 安蓉,马亮.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5-21.

[6] 谢蕾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28-29.

(责任编辑:蔡洪涛)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ystem Elements Mechanis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XIE Leil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Based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rvey dat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between 2011 and 2013,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university innovation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novation fund, 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output and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analyzes the path and mechanism between innovation elements b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metho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In the current innov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enviroment of collel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innovation fund plays a significant fole,the role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has yet to reach the best state, the promotion space is relatively lar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i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system; SEM; ac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factor

2016-10-08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管理模式研究”(15A630073)、“河南省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配置评价及优化系统构建”(15A910003)、“高等学校科技人才绩效管理研究”(15A630040)、“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创新模式研究”(15A630005);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管理模式研究”(142102310123)

谢蕾蕾(1982—),女,辽宁丹东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评价与管理。

G526.3

A

1008—4444(2016)06—0010—05

猜你喜欢
成果要素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验收成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工大成果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