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组织形式的嬗变、特点与启示
——基于非制度化教育的视角

2017-01-09 00:45李萍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制度化形式生活

李萍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640)

教育组织形式的嬗变、特点与启示
——基于非制度化教育的视角

李萍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640)

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与社会浑然一体的非形式化阶段,有目的的分离、逐渐实体化、形式化阶段和由专门机构承担的制度化阶段,其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非制度化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组织形式的嬗变,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组织形式上表现出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的变化特点,实现了教、学、媒介三要素的转换。这是教育源于生活、与社会分离又趋于融合的历程,也是教育民主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若干启示。

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教育 学习化社会

教育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教育组织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远古时代,教育是非形式化的,随着学校的产生,教育逐渐实体化、形式化。近代以来,随着学校教育的兴起,学校教育系统逐渐建立并完善,教育开始制度化。对教育组织形式嬗变的考察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形式化、制度化的路线;另一条是非形式化、非制度化的路线;可以说无论是哪一条路线对于考察未来教育的发展都是不错的选择。

一、教育组织形式的嬗变

(一)生活即教育: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自然选择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是先于生活的首要问题。这一时期的教育是融合在生产生活中的,因为人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在实践劳动中习得生存生活的技能。这种学习没有专门的场地和施教者,无具体组织形式,是在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具有随意性。作为一种原始的生活教育模式,它并未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但其作用却不容小觑,不仅给下一代人传授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而且也是人类文明传递的需要。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工作或游戏、仪式或典礼等都是每天遇到的学习机会;从家里母亲的照管到狩猎父亲的教导,从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到照管家畜或聆听长者讲故事和氏族女巫唱赞美诗,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1]。时至今日这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仍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本身即是教育,教育和生活合二为一。

(二)政教合一: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宿命

在奴隶社会,中国有庠、序等专门养老的场所,后来发展为向年轻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因此被认为是早期学校的雏形。固定的教育场所和教学行为的出现以及教育由无形到有形,标志着教育开始出现形式化。之后的两千年间,中国封建王朝设置了各类官学用来专门选拔培养经世报国的治理人才。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科考取士制度盛行,个人受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从仕途做准备。在官学之外存在着私塾、书院等,其教育对象并不普及,教学有很大随意性,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授的内容有约定俗成、无统一规定,主要进行识字和伦理教学,如私塾普遍教授儒学经典、四书五经等。处于社会底层的农业劳动者和从事手工劳动的小生产者不被重视,小生产者主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生产技能,这种师徒制也是非形式化教育的一种。

同样,在古希腊时代的斯巴达,国家设立专门的公共教育场所,对儿童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同期的雅典也有专门的文法学校(the grammatist school)和音乐学校(the music school)[2]。中世纪欧洲国家由教会控制,宗教教育盛行,教会学校曾一度是唯一的教育机构,教授内容以神学为主。后来出现的骑士教育则是在封建领主家进行的家庭教育。两者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目的是培养神学和政治人才。

这一时期学校已经出现,教育组织形式逐渐实体化、形式化。但应注意到此时的学校只是零散存在的,未成系统,与近代学校在概念、功能和本质上并不一样。不可否认,大部分的儿童仍在家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仍然是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家庭教育与学校并存,两者都是为了培养统治治理人才,教育主要为政治需要而存在,对政治有很大依赖性,政教合一特征明显。

(三)普及教育:近代学校的出现及教育的制度化

近代以来,随着宗教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越来越小,世俗学校开始出现。该学校采用的是个别教授的方式,主要教授读写、计算的技能。同时,在学校之外存在的学徒制在传授知识技能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革命最终爆发,家庭手工生产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现有学徒制已无法满足培养大量技术工人的需求而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专门的技术学校。到了19世纪,“走进学校接受教育”成为了普世的价值观,各国普遍推行义务教育并通过立法保障实施。这一时期教育逐渐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脱离社会之外的独立系统,学校教育系统逐渐形成,教育进入制度化阶段。但由于受科层官僚制度的影响,教育被过度制度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成为了人们反思的对象。

(四)学习化社会: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之外的新诉求

现代社会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基础之上,一方面高度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必须选择(义务教育),学校里教育资料一般都经过筛选和甄别,会系统的呈现;另一方面在学校之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便捷,习得知识越来越容易,只要愿意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教育可以更多的依赖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开展。非制度化教育在现代社会有更多元化的实现途径,例如自主学习、慕课、场馆教育等,这些都打破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藩篱。

人们认识到除学校外更多的机构可以承担教育功能,受教育途径逐渐多元化,“不要把教育的权利交个一个单独的、垂直的、有等级的机构、使这种机构组成社会的有一个独特团体。相反,所有的集体、协会、工联、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主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的生活”[3]。在学习化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不拘泥于学校教育制度,去学校化、非制度化教育成为新诉求。甚至有一些激进的言论,“看来,在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4]。

二、教育组织形式嬗变的特点

(一)教育组织形式从无形到有形再趋向无形——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

人类教育演变的过程可总结为: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教育形式化的过程),从形式化教育的出现到教育实体的形成(教育实体化的过程),从古代教育实体的发生到近代学校的兴起(教育制度化的发端),从学校的诞生到学校系统的形成(教育制度化的发展)。从学校系统的形成至今,教育制度化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它开始成为反思的对象[5]。

从无形(肯定)到有形(否定)再趋向无形(否定之否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组织形式自我完善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周期内教育组织形式经历了两次否定,每次否定都不是对以往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扬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完善和调整,否定之否定的阶段也即是新的肯定阶段。现代学习化社会(否定之否定阶段)与原始社会(肯定阶段)表面上都是无形阶段,但两者内容和本质却有天壤之别。这个发展过程,不是倒退回原始社会,而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过程。建立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导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育,其无形的外壳里装着的是一颗自由发展的心,而原始社会的非形式化教育则更像是生产力低下时的无奈放养。

(二)教、学、媒介三要素打破时空限制——蕴含教育的民主与进步

教育过程围绕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媒介展开。在原始社会教、学和媒介三要素具有很大随意性,基本不受时空限制,后来随着学校这一教育实体的出现,他们逐渐固化为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要素,这种固化在当时有助于大批量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到了现代社会,这种限制又被重新打破。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既有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导致“互联网+教育”的产生,一方面将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引入教育领域,促使教、学和媒介三要素生成新的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运行中包含的新思维和新理念必然对传统教育产生冲击,这种冲击将潜移默化影响教育理念的践行。“互联网+教育”赋予校外学习新的活力并为之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只要有网络和终端,学习随时随地可以发生,这或许是“互联网+”对教育最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它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入。因为它与学校不同,学校中有固定的教育对象,而学校外的教育即“互联网+教育”则没有诸多限制。互联网受众大,能为所有人提供随时随地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这在无形中扩大了教育的受众,增加了受教育的机会和选择的途径,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终身教育的途径。从一元的学校教育制度到多元化的受教育渠道,从接受教育到自主学习,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是教育的进步,也是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三)制度化教育到非制度化教育——弱化了教育的规训功能

近代学校出现以前,教育并不是以固定学校的形式而存在,其是零散的、未成系统的。而当学校教育系统形成以后,作为科层制度,学校本身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功能,还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承担规训的功能。非形式化、非制度化的教育组织形式松散,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教育资料不固定,其虽受国家意志的影响,但它并没有从生活中独立出来,其规训功能相对较弱。

学习者在网络时代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确实扩大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权,当然也应注意到存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在学校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如果受教育者自发学习零散、未成系统的知识则很难实现,另外,直接学习未经甄别的教育内容也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传递。

表1 教育组织形式的嬗变

三、教育组织形式嬗变的启示

(一)内在需求决定外在形式

透过外在看本质,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结构、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都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受政教合一的需求影响,古代中国出现了官学和私塾,中世纪欧洲出现了骑士教育;受近代产业革命的影响,学校教育系统形成,制度化教育逐渐兴盛起来。这些无不说明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组织形式。

(二)教育源于生活,必将回归生活

教育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追溯其本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发展。学校中教授的知识是经过筛选的系统化、体系化的学科知识,这也造成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分离。教育源于生活,不可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未来学习化社会,必将打破学校的藩篱,打破狭隘的教育观。人类不再拘泥于书本知识,从生活中习得一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过程都是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借助于互联网,教育更加接近生活,生活中的各种资源都会成为人们学习的资料,在家上学成为一种可能。学习化社会与远古时代教育融入生活的理念一致,教育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到日常生活中。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多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中变的是教、学和媒介的形式,不论外在如何变化,教育的内在本质不会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者应主动适应教育组织形式嬗变的历史趋势,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互联网开放、共享和平等的属性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可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教育者应以互联

网和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开拓思路,进行教学三要素的创新。在学校教育之外,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学校内则要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组织形式的嬗变历程是复杂的,它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又不是几种因素简单相加即可生成的。在这一研究领域,人们更多的从制度化的视角出发关注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例如在实践领域积极探索小学、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等;在非制度教育视阈下探索古代书院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等。相对以上研究而言,教育组织形式嬗变元理论方面的研究则显得较薄弱,在这一领域中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教育的发展轨迹,帮助我们判断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1][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202,200.

[2]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2.

[5]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53.

(责任编辑:平和光)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 For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LI Ping

(OfficeofTeachingaffairs,GuangdongTeachersCollegeofForeignLanguageandArts,Guangzhou,Guangdong510640,China)

Education organization form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tegrated mass of formal stage with social, purposeful separation, materialization and the formal stage gradually, and then shall be borne by the specialized agencies, gradually into the institutional phase, each stage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to watch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form, we can found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education’s organization form changes between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nd implements the three elements convers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media. this is the process during which education comes from life and tend to merge and social separation, this is also the education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from which we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rganization form; non-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learning society

2016-08-12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一般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GDJY-2014-B-b094)。

李萍(1979- ),女,回族,河南许昌人,教育学硕士,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G40

A

1005-5843(2016)12-0011-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03

猜你喜欢
制度化形式生活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生活感悟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