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肖,李蒙娜,张 迪
(1.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胡芳肖1,李蒙娜1,张 迪2
(1.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运用逻辑斯特(Logisic)回归方法,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社区便利性、思想文化观念和政策环境五大维度对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和社区便利性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会产生弱的负向影响,文化程度对其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产生强的正向影响,而健康状况自评、配偶的存在、电视信号和养儿防老观念会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产生强的负向影响;据此,建议农村应发展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推广互助养老模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道德风尚,进一步完善老年福利政策。
中国农村;农村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政策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亿,占总人口的16.1%[1];高龄、失能、患慢性病、空巢、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口规模持续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形势[2]。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于城市,已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截至到2012年底,农村老年人口达到1.12亿,农村老龄化水平达到17%;到2030年,农村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3%,届时将高于城镇11.7个百分点[3]。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在农村尤为突出。尽管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农村老年人经济支持薄弱,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文化生活单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和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发展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老年人现在和未来的养老问题就成为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农村中老年人口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探求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养老服务方式,并提出推进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建议。
由于发达国家在制度建立初期就着眼于建立一个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并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国外学者最初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研究,养老服务以长期照料为主,而且大多数的长期照料不仅包括医疗照料,还包括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帮助和完成“日常生活工具性活动”的辅助。亚当·戴维(Adam Davey)从养老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将长期照料分为三种基本形式:非正式照料服务、正式的居家和社区照料服务(包括居家健康照料)、机构照料服务(如护理院和居住护理服务)[4]。罗伊等(Roe)将养老照料分为非正式照料、正式照料、自我照料和工具性照料[5]。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开始对影响养老服务的宏微观因素进行研究。从宏观层面看,梅森和贾爱梅(Mason and Jia Aimei)认为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方式主要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移民、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6-7]。从微观层面看,学者主要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老年人的观念等角度进行研究。查普尔(Neena Chappell),奥黛丽·布兰福德和玛格丽特·丹顿(Audrey Blandford and Margaret Dento)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性别以及健康退化、配偶和子女在养老照料上的可利用性、多人共居、其他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是影响接受非正式照料的重要相关因素[8-9]。贝丝·索尔多(Beth J. Soldo)等学者认为正式照料服务的利用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配偶或子女照料的不可获得性、独居、无亲属、照料服务要求的高低和医生提供的服务相关[8-10]。谢谧密(Mimi)通过半结构性的访谈发现护养院的生活环境、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老年人对护养院的消极看法是影响老年人入住护养院的因素[11]。
国内学者一直十分关注老年人养老需求意愿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农村老龄化、高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现状和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从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来看,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有限甚至缺失,家庭和土地的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12]。在社会化养老方面,受传统的养老观影响,农村社会化养老参与与发展程度较低;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及数量不足,服务质量较低;专业人才缺乏,老年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间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缺乏统一规划[13]。从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来看,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即养老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陈成文等(2007)提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家庭权利转移、农民的需求层次、养老文化和社会舆论会影响农民养老意识的变迁[14]。陈成文,左冬梅等认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呈现多元化趋势,中青年人对养老机构的认同不断加深[14,15]。张红,李会(2008)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有子女无老伴、有子女和老伴健在、无子女三种不同家庭结构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很大的差异[16]。陈建兰(2010)将养老意愿操作化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意愿和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发现户籍因素、与子女关系、房屋建筑面积因素会影响空巢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意愿,而文化程度、儿子数量和养老金数量会影响空巢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17]。王洪娜(2011)认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偏好主要受年龄、性别、有无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等因素影响[18]。黄俊辉,李放(2013)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意愿受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健康状况、存活儿女数、共同生活人数、对晚年生活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存活儿子数对其没有显著影响[19]。栾文敬等(2012)通过二元 Probit 回归方法,得出参加社会保险能增强老年人经济上的抗风险能力和独立性,对其选择非家庭养老方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0]。田北海等(2012)认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大多数人仍然具有家庭养老偏好。年龄越大、个人年收入水平越低、主要由子女供养、与子女一起居住和能得到家人关心的农村老年人,更可能偏好家庭养老[21]。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发现:(1)国外养老服务发展较为完善,学者多采用回归分析及定性的访谈,从宏微观多个层面对影响养老照料服务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但国外的研究是基于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和养老服务发展程度等背景环境展开的,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应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2)国内学者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都是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特征、经济因素、家庭特征、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等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到中年人作为日后的准老人,具有潜在的养老需求,其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也会对农村养老服务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增强预测性,本文选取45岁及以上的农村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3)社区里就近生活物资的可获得性和健身娱乐设施的可利用性对于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和精神慰藉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在推动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和看病问题的同时,也扩大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但其是否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还有待验证。因此,本文在考虑个体特征、家庭因素和思想文化观念三大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便利性和政策环境两个维度,以期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全面的分析。(4)基于国家《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对养老服务方式的提法,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从居住方式角度将养老服务方式界定为机构养老服务与非机构养老服务两种,将自我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都纳入非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范畴,主要对农村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院接受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进行研究。
(一)数据来源
2012年11月初,课题组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6个乡镇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随机抽取6个乡镇,调查对象为农村45岁及以上老年人。实际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425份,最终有效问卷403份。其中有效回收率为94.8%,其中男性老人占62%,女性老人占38%。
(二)研究假设和方法
1.理论假设。本文基于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提出研究的具体假设如下:
(1)在个人特征维度,提出以下假设:
H1:年龄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2:性别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3:文化程度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4:健康状况自评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5:是否有慢性病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正相关;
H6:经济情况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7:功能受限测量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2)在家庭因素维度,提出以下假设:
H8:配偶的存在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9:家庭人口数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10:子女数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正相关;
H11:子女照料支持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3)在社区便利性维度,提出以下假设:
H12:电视信号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13:健身娱乐设施或器材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14:商店便利性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4)在思想文化观念维度,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5:养儿防老观念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5)在政策因素维度,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6:新农保政策评价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H17:新农合政策评价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负相关。
2.变量选取与测量。根据本文对养老服务方式的界定,将因变量设为农村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定义如下:当农村老年人有对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时,定义为接受,编码为1,否则为不接受,定义为0。自变量设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从个体人口特征、家庭特征、社区便利性、思想文化观念及政策因素五个维度进行分解,最终得到变量的编码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变量选取与赋值
表2 西安市长安区调研样本特征
3.研究方法。Logistic模型可以预测一个分类变量中每一分类所发生的概率,适用于因变量为分类变量,自变量为二分类或多分类变量的情况。本研究中,是否愿意接受机构养老服务这一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同时自变量既有性别、慢性病等二分类变量,也有文化程度、经济情况等多分类变量。正好符合二项分类Logistic模型的要求。因此,本研究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其模型可以表述为:
(1)
式(1)中,p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的概率,1-p为选择不接受机构养老服务的概率;X1、X2… X17分别代表各自变量;β1、β2…β17分别代表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各自变量对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程度,该值为正,则表明这一变量为正向因素,系数越大表明其影响程度越大。β0为常数项;μ为随机扰动项。
(一)样本数据基本特征
根据课题组对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调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样本数据的基本特征,详见表2。
(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现状分析
基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调查数据,总结了该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现状见表3。
由表3可知,“老伴”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主体,其次是“儿子”和“女儿”。受“养儿防老”思想影响,老人对儿子的依赖远高于女儿;平时生活中老人的基本生活都由自己或老伴料理,除“看病”和平时“购物”,子女在生活中给予父母的照料只是少数;家庭成员是农村老年人聊天、倾诉烦恼的主要倾听者;配偶不但在生活照料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老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依赖;在老人精神慰藉方面儿女及其他亲属的作用有时不及近邻。多数老年人都存在着心里苦闷无处发泄的状况;农村老年人理想的养老服务方式依然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虽然不是理想的养老服务方式,但正逐渐被较年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接受;仍有45.16%的老年人不能接受机构养老服务,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入住养老机构就是子女不孝的表现,经济支持不足也是不愿选择机构养老的另一原因。
表3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现状
(三)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个人特征维度、家庭维度、社区便利性维度、思想文化观念维度和政策环境维度的17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具体分析详见表4。
1.在个人特征维度,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自评三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1、3、4得到了验证,而性别、是否有慢性病、经济情况和机体功能受限四个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假设2、5、6、7没有得到验证。
(1)年龄对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负相关。在模型估计结果中,年龄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33,且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年龄越大的农村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越弱。相对于60岁及以上的老人,60岁以下的老人更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其原因可能是年龄越大的老人思想越保守,越不愿意去机构养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孤独感增加,更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而较年轻的中老年人思想更开放,对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会更高。
表4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的logistic分析结果
(2)文化程度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正相关。从表4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的回归系数为1.262,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越强。相对于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学历在初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发生率是参照组老年人的3.534倍。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老年人在思想上更开明,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养老观念,敢于接受新的养老方式,有一个更开放的心态享受晚年生活。
(3)健康状况自评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负相关。回归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健康和一般的老人回归系数均为负,且分别通过或接近0.05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对自己健康状况评价越低的农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越强。认为自己身体不好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要比认为自己很健康的要高出48.3%。这是因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较差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弱,受到疾病困扰,甚至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他们的生活照料和生病照料需求增加,因此更希望在养老机构得到更好的照料服务。
2.从家庭特征维度来看,配偶为显著性因素,表明假设8得到了验证,而家庭人口数、子女数和子女给予的照料三个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9、10、11未得到验证。具体来说,有无配偶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负相关。根据模型估计结果,配偶因素的统计检验接近0.05的显著性水平,且回归系数为-0.472,这表明,有配偶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越弱。无配偶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可能性比有配偶的老人高37.6%。其原因可能是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在家里与老伴相互照料,可以继续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所以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概率较低。
3.在社区便利性维度,电视信号和商店便利性因素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假设12、14得到了验证,健身娱乐设施或器材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13未得到验证。
(1)电视信号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负相关。回归结果表明,信号还行的回归系数为-1.449,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信号凑合的回归系数为-0.561,且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家里电视信号越好的农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越弱。家里信号很差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比信号还行的高76.5%,比信号凑合的高42.9%。其原因可能是看电视作为农村老年人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在充实晚年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里电视信号好的老人不会感到无聊和精神空虚寂寞,更愿意在家养老。而家里电视信号很差无法收看电视节目的老人,更倾向于寻求外在的消遣娱乐和情感交流的环境,更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与其他老人相处。
(2)商店便利性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负相关。回归结果表明,商店便利性因素的统计检验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且回归系数为-0.676。这表明,社区里商店越便利的农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越弱。商店能满足日常所需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发生率只有参照组水平的50.9%。其原因可能是商店的便利性较好,老年人居住在家就可以较方便地获得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其对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就较低。而对于那些连基本的商品需求都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的老年人来说,生活上的不便使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机构养老服务。
(3)健身娱乐设施或器材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健身娱乐设施或器材对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影响效果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农村老年人更关心彼此家庭的“家长里短”,“人情社会”的氛围依然浓厚,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关注有限,健身娱乐设施在农民实际生活中利用率不高,因而社区内健身娱乐设施对其需求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4.从思想文化观念维度来看,养儿防老观念较为显著,假设15得到了验证。养儿防老观念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负相关。从表中结果来看,养儿防老变量在0.0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0.722,表明认为养儿能防老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越弱。相对于已经淡化了养儿防老观念的老人,认为养儿能防老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可能性是参照组老人的48.6%。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对子女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特殊需求,养儿防老、家庭养老仍是中国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
5.在政策因素维度上,新农保评价和新农合评价两个因素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16和17未得到验证。这主要是由于两项政策带来的主要是经济上的支持,没有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产生直接效果。同时,本研究界定的养老服务主要关注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没有把医疗服务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新农保政策养老金待遇水平偏低,无法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进而这两项政策因素没有对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多数老年人理想的养老服务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在现有养老资源约束下,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机构养老服务。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虽然主要由配偶负责,子女平时给予的精神慰藉较少,但是农村老年人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仍根深蒂固,尤其在生活照料上对儿女的期望依然很高。同时,年龄和社区便利性对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的需求意愿会产生弱的负向影响,文化程度会对其需求产生强的正向影响,而健康状况自评、配偶的存在、电视信号和养儿防老观念会对农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产生强的负向影响。由此,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建立农村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
本文调研和实证的分析表明,多数农村老年人理想的养老服务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尽管也以家庭为核心,但是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方式有所不同。它是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服务方式,能够破除目前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困境,适应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念和经济能力。由此,结合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实际,我国应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积极在县、乡层面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较高层次服务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金融等公共服务网络;并且在社区层面建立包括老龄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老龄服务应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推进农村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我们在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在长安区普遍存在信息网络平台的“鸿沟”现象,因此应通过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社区环境
实证分析表明,社区便利性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负相关。社区便利性越强,老年人越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社区便利性越差,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在社区便利性中,电视信号和商店便利性因素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两者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影响较大。我国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社区环境,对于完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意义重大。本文认为,我国相关部门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为:(1)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广播“村村响”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继续推进互联网络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提高光纤及宽带覆盖率。(2)建立和完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鼓励农民自办小型超市、家庭餐桌等形式的配套设施,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3)对农村社区、道路、建筑物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具体包括家庭卫生厕所、人性化的居家设施、村内道路的硬化、垃圾的集中堆放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等。(4)尽管健身娱乐设施对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未通过检验,但这些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基层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党建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学校等设施,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快建设适合农村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
年龄越轻、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本文调研发现,有21.34%的农村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应前瞻性地发展农村机构养老服务体系。(1)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政府应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增强护理功能,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统筹考虑城乡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在资金、土地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建成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也可以利用农村成本低廉、环境优美的优势,吸引城市老年人到农村养老,鼓励农民举办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3)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4)加大对机构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修正人们的认识误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村老人不愿入住养老院的原因,一是入住养老院会给子女落下不孝的坏名声;二是许多老年人认为“只有无儿无女的不幸者才接受机构养老服务”;三是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堪忧。一方面,这就要求养老机构要加大对自身的宣传力度,逐步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对养老机构 “五保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养老机构还要改进自身的服务质量,在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真正把养老机构办成老年人满意的温馨之家。
(四)发展互助幸福院,推广互助养老模式
由于农村邻里在老人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愿意居住在家里接受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我国可在农村通过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如陕西省彬县“互助幸福院”的模式就值得借鉴。该模式由乡镇政府和村共同出资建设,利用废弃学校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平常的运营管理、人员工资由乡、村政府补贴,老人每人每月花费60元,就可以在“互助幸福院”吃饭或小住,从而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此外,农村还应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倡导邻里相守、相帮、互助、相望的优良传统,增进邻里间的相互社会支持。
(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
思想文化观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需求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农村中年龄越大的老人思想越保守,越坚持养儿防老,对机构养老的负面评价越多。这说明在农村完善家庭养老对于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仍有现实意义。首先,我们完善家庭养老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在青年人中间大力开展以“孝”、“养老敬老”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教育,并在全社会倡导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其次,要建立适合农村不同区域文化的乡规民约,强化农村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同时,乡、村政府对于孝敬父母的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褒奖,对情节恶劣、虐待父母的个人进行惩罚和批评;强化法律约束,深入实施《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用法律手段督促家庭成员承担赡养责任。
(六)完善老年福利政策
由于新农保和新农合政策效果评价对养老服务方式需求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说明这两项政策对老年人养老服务还没有产生影响。一是,这两项政策带来的是主要是经济上的支持,没有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产生直接影响。二是,本研究界定的养老服务主要关注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由于没有把医疗服务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新农保政策养老金待遇水平偏低,无法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因而也无法对老年人养老服务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这也说明了目前这两项政策在改善农村老年人生存状态方面的效果极为有限。
我国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农民养老金待遇水平,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医养结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由于老年人的配偶不但在生活照料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老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依赖,所以有无配偶与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意愿呈现强的负相关关系。这也说明配偶的存在对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无配偶的老人更容易出现养老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还应加大老年津贴支付水平,特别是提高丧偶老人的津贴水平,进一步完善五保政策、低保政策等老年福利政策,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全面二孩不会使人口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N].中国经济导报,2016-01-02(B02).
[2] 老年人口今年将突破两亿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EB/OL].[2013-02-27].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227/c49156-20614871.html.
[3]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陈传书: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EB/OL].[2013-03-07].http://www.cncaprc.gov.cn/news/22589.jhtml.
[4] DAVEY A,PATSIOS D.Formal and informal community care to older adult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1999,20(3):271-299.
[5] ROE B, WHATTAM M, YOUNG H, DIMOND M.Elders′ perception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01 (10):398-405.
[6] MASON KO.Family Change and Support of the Elderly in Asia:What Do We Know[J].Asia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1992,7(3):13-32.
[7] AIMEI J.new experiments with elderly care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1988,2(2):139-148.
[8] N CHAPPELLA, A BLCMDFORD NEENA C, AUDREY B.Informal and formal care:exploring the complementarity[J].Aging and Society,1991,11(3):299-317.
[9] MARGARET D.The linkages between informal and formal care of the elderly[J].Canadian journal on aging,1997,16(1):30-50.
[10] BETH J S.In-Home Services for the Dependent Elderly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Us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Demand[J].Research on Aging,1985(1):281-304.
[11] MIMI M Y T.Nursing home placement:perspectives of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7,16(5):911-917.
[12] 朱艺叶,曹沐.江苏农村养老保险调查分析——低碳经济下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10(30):10-11.
[13] 刘霞,申锦莲.关注老龄化,推进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以烟台为例[J].行政与法,2011(2):48-51.
[14] 陈成文,肖卫宏.农民养老意识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对288位农民的调研为例[J].西北人口,2007(5):111-115.
[15] 左冬梅,李树茁,宋璐.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1):24-31.
[16] 张红,李会.不同家庭结构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探讨——基于安徽省长丰县的实证分析[J].现代农业,2008(9):74-76.
[17] 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2):67-75.
[18] 王洪娜.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J].东岳论丛,2011(9):169-173.
[19] 黄俊辉,李放.哪些老年人更倾向于入住养老院?——基于江苏农村地区的实证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3,(3):102-106.
[20] 栾文敬,郭牧琦,孙欢,路红红.社会保险与养老方式选择:参保是否会影响农民养老方式[J].西北人口,2012(6):55-60,66.
[21] 田北海,雷华,钟涨宝.生活境遇与养老意愿——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2):74-85.
(责任编辑:冯 蓉)
Empirical Study on Rural Elderly′s Demand Will for Patterns of Pension Servi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from Shaanxi Province
HU Fangxiao1, LI Mengna1, ZHANG Di2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04,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Chang′an District, Xi′an,Shaanxi Province, we have employed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ural old′s demand will for elderly care service from five dimentions which ar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family-related factor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cept and policy environ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old′s age and the convenience of communal shops have weak negative effects on rural old′s demand will for institutional service; education background has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on rural old′s demand will for institutional service; self-assessment of their health status, the existence of the spouse, TV signal and the old′s views and perception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s on rural old′s demand will for institutional service.Suggestions are made concerning establishing an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which occupies the home-based care services as the main body, constructing the rural community public elderly care service facilities, developing institution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which can suit for rural elderly′ needs, promoting mutual-support endowment pattern, vigorously carrying forward the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respect and love the elderly,and improving the elderly welfare policies.
rural China; elderly care service in rural areas; elderly care service and policy
2015-04-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6XSH009)
胡芳肖(1969- ),女,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C913
A
1008-245X(2016)04-00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