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军乐团干事)
音乐与战争:民乐队
文/雷从俊(解放军军乐团干事)
理论上说,乐队无论是大型、中型、小型,都有一定的规制。民乐队无论是吹管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原本是各就各位的。但战争年代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可能是一把二胡、一副梆子、一面小锣,也可能是一个刚刚做好的竹笛,配一把前天缴获的阮,外加一副不知谁捡到的镲。行军打仗中,锣齐鼓不齐在所难免,谈什么音效、讲什么交响,好歹能有个“乐队”就不错啦!
毋庸讳言,我们的队伍曾一度被蔑称为“泥腿子”“土八路”。但我们穷得有骨气、土得有豪气,哼起家乡小调顿时就增添了保家救国的激情,跳起自编自创的舞蹈更激起勇往直前的精神。开展小型活动还好说,但若是庆祝会师,搞个歌咏、联欢、祝捷之类的大型活动,没个乐队就缺少气氛,于是七拼八凑弄几件乐器,有点音乐基础的能上就上,活动也搞得热热闹闹。延安时期,部队的民乐队已比较常见,文化活动小型多样,非常活跃。及至抗战中后期,我军已有多支具有相当规模的民乐队。解放战争中,民乐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靠着“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演奏人才也不断涌现。当时的华北军区乐队堪称乐队中的翘楚,不仅参与完成许多大型演出,还常担负礼仪演奏任务。其中绝大部分演奏员,后来成了开国大典乐队中的重要骨干。抗美援朝战争时,枪林弹雨中经常能见到民乐队的身影。据原第67师文艺队队员程光华前辈回忆,民乐队在慰问演出中为朝鲜舞蹈伴奏,别有风味,也很受欢迎。为庆祝停战协定的签订,文工队在前线的坑道里为官兵们演出,一面鼓、一副板、一把弦就是一个小乐队,大家激动得又蹦又跳,有的脑袋撞着坑道顶了也不觉得疼。
民乐队,是个与西洋乐队相对应的概念。在许多人看来,民乐更适合演奏舒缓的、柔软的、抒情的曲子,殊不知民乐队在表现铿锵旋律时同样可以宽广宏大,具有张力和穿透力。听一听军旅二胡演奏家陈耀星、陈军父子的演奏,你不得不惊叹那纤细的弓弦里也有马蹄嗒嗒,也有长啸嘶鸣,竟能演绎出《战马奔腾》《狂野飞骏图》这般狂飙突进、杀气腾腾的艺术效果。
民乐队在今天的军营里还存在吗?当然存在。只不过,可能是传统的二胡、唢呐、锣、鼓、镲,也可能让你大跌眼镜。不必说某部炊事班演奏的“锅碗瓢盆协奏曲”多么新颖美妙,先听听战士们用啤酒瓶、腰带、牙缸等物件组成的“乐队”吧,居然有旋律有节奏,彻底震撼了“高大上”的艺术家。这些就地取材的音乐形式,也是走过战争的民乐队留下的优秀后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