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摘 要: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较为单调,极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厌倦心理,尤其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因此在新课标推动下,如今数学教学多推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设定教学方式,由此引出游戏教学策略,将游戏教学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课堂中,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游戏教学
引言
数学标点、图形等各方面展示从一定层面上讲是灵活、生动样式的呈现形式,只是人们长期以严肃的态度及单一的眼光看待它,导致对它失去原有想象空间,以致在数学学习及教学道路上一板一眼地运用单调模式,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性,导致数学教学质量处于不甚乐观的状态[1]。新课标推动教师从多方面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力图以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及生理特征为依据,因此笔者以小学阶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应有的特征——爱玩、爱表现、好奇心强等,分析游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2]。
一、课前导入游戏,引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据相关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及爱好游戏探究阶段,若将其置于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单调的环境中,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今后学习能力及信心[3]。因此要求教师在今后数学课堂上抓住学生所处阶段的应有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如分析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取向、动手能力等。课前导入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课上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导入中渗透游戏教学,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认识钟表》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先了解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如大多数学生喜欢在日常生活中玩猜谜游戏,则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兴趣爱好做出相应的课前导入,如根据钟表的特性编一则谜语:小小东西真奇妙,三个兄弟成一家,滴答滴答转圈圈,提醒人们爱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猜谜活动,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待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争论之后揭示谜底,再牵着学生的好奇心进入课堂学习,从而促进数学课堂顺利展开。
二、课上渗透游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意学习持续时间较为短暂,且学习思路极易松散,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多学生还常常出现课上走神、做与学习无关事情的现象,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获取数学知识,极大程度上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避免浪费课堂学习时间及机会,同时通过游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及思维发散能力。
以《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分组,按6~10为一组的样式,予以每一小组成员各自的数字号码(1~10),接着以游戏方式杂糅教学知识,如让每一个小组围成一个圈,先认识自己及他人的号码,然后小组成员一个跟着一个旋转,当教师喊出“以9为一团”且喊停的时候,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口号寻找自己的伙伴,数字加起来与教师口号一致为对,并予以错误组合的学生一定的“惩罚”,如表演一个节目,从而锻炼学生掌握及运用6~10数字加减的能力。
三、深入游戏练习,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知识
传统数学教学以监督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达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致使低年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而对学习衍生厌倦、乏味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促使教学巩固目标与理想目标相差甚远。因此,教师可以在巩固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将游戏教学与练习科学相融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阶段的兴趣,促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时事半功倍。
以《100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自制相应数字100以内的数字卡片,然后在课上予以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数字卡片,接着制定相关游戏规则,如当老师喊出100以内的某一个数字时,拿到与教师喊出数字相同的学生就要站起来,其他同学予以监督,反应慢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让学生以表演节目或代替教师喊口号的方式接受“惩罚”,直到“抓到”下一个出现错误的同学,促进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他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结语
无论从哪个层面出发,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眼光看待数学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游戏活动的价值,根据低年级学生特征,将游戏与数学教学充分地、合理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4]。
参考文献:
[1]吴秋红.小学二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艺术,2016(02):22-23.
[2]徐军.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4):85.
[3]李道博.试分析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18-119.
[4]冉静林,石颖.游戏课堂、课堂游戏——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