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莎
通过对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定义、汉语网络语言的特殊性的探讨,分析经济性原则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应用。
经济型原则网络语言应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推广,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互联网语言也从一种单纯的俚语成为被学术界承认的语言分支,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我们日程生活交流的一部分,不管是朋友圈、微博、直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运用到网络语言,如“爱豆”“狗带”“安利”“鸭梨”等,其是通过对汉语或者外语的谐音和汉化来表达特定的意思。我国相关部门每年都会整理当年的“网络新词”,对于有特殊汉语且具有正能量的还会搜纳入新华字典,这充分表明了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分支,正在逐渐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参与社会讨论的重要渠道。同其他种类的语言相比,汉语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网络语言的管制也在加强,从而导致中国的网络语言流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大体上来说还是符合语言传播的经济性原则。所谓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就是指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在不影响所要传递信息的前提下,尽量缩减所使用的言语量,使用简捷、明了、缩略的表达方式,节省听说双方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语言交流变得快捷流畅,实现效果和时间的经济化。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中国网络语言的特殊属性出发,分析语言经济性原则在中国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中是如何体现的。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及特点
在学术界,对网络语言的定义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网络语言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以及与其相关的交流媒体,绝大多数以文字输入为主的语言方式方法。总的来说互联网语言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电子邮件、网络群聊、虚拟世界、网页、即时聊天工具以及博客[1],在这六大类中,人们因为表达欲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网络语言,每一个种类所表现出来的网络语言的特征也不一样,具体来说,网络语言具有即时性、口语化、经济性的特点。
所谓的即时性,就是指网络语言的输入更加简单和简便,同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网络语言的双方在接受信息和发送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将词语量和时间尽量缩短,但是不妨碍原本信息的传递。所谓的口语化,就是网络语言的形成是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网络语言需要用文字进行输入,在输入的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不再对文字进行精心的排列组合,而是使用生活中所熟悉的语言语法进行传输,相对于传统的书面语来说更加的口语化,特别是在好友和熟人之间,网络语言的口语化更加明显,如“耍”“吃甚呢”“Duang”等网络语言的出现,被认为是一种不要语音的口语。所谓的经济化就是网络语言的文字输入可以有效的缩短人们的打字时间,能够用最简单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如“活久见”(活的太久什么事情都能够见到)“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等,由于需要即时性的传送信息,网络语言通过语码混合、简单缩略、谐音、字母等简约构词或者省略句、断句的方式来简化句式结构,但同时又能够让接受者明白信息所扩展开的内容,达到构词、句法、修辞的经济型的原则。
二、汉语网络语言的特殊性
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博大精深,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这种特殊性,让中国的网络语言在流行和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和方便性。网络语言不仅包括网络文字,还有网络表情。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各大表情包配上汉语网络语言的使用,往往能够表达出信息发送者内心的声音,从而引起信息接受者的共鸣。具体来说,汉语网络语言包括以下特性:正是因为网络语言即时性、口语化、经济化的特点,才使得汉语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有了一定的创造性,汉语的特殊性能以及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文化背景,使得汉语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更加体现了经济性的原则。
1.汉字的特殊性能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还在大规模使用的象形文字的语言系统,相对于英语来说可以呈现出更强的字形表意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让汉语在网络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呈现出更多的变化可能性,同时在进行键盘输入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更大比英文输入更多的复杂性。在互联网发展之初,汉语的输入方式的官方形式的五笔输入法,通过对汉语的拆分然后分配至26个英文字母上,然后通过相关口诀来帮助人们进行汉语的输入,但是这种输入法较为复杂,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随着输入法的发展,现在汉语的网络输入法为拼音输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汉语拼音在键盘上敲击相应的字母,从而选择自己需要的汉字。正是由于汉字的多音和象形的特性,使得汉语网络语言具有更多的变化可能。
2.方言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可以使用网络进行交流,由于各个地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从而使得在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具有方言特性的互联网语言。事实上,随着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我国各地区的语言的使用都呈现出普通话+方言的特征,比如川普、港普等,中国互联网语言最终选择与地方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相融合就是对包含方言特性的网络语言的需求。
3.英语教育的推广
英语作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是我国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到来,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对于英语教育的重视使得大部分的中国新声代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技能,这种技能使得中国网民在网络交流中会不自觉的融入英语的使用,比如“we are伐木累”等。这给网民带来一定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体现汉语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从这个方面来外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冲击远超过外语对英语网络语言的影响。
4.社交软件的多样化
相对于西方人民采用Facebook等个人主页进行社交,中国的社交软件从最初的短信、QQ等到后来的陌陌、博客,然后是现在的微信、易信、探探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社交方式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人群在使用特定的社交软件会创造出特定的网络语言,这也使得中国的网络语言传播呈现出一定的年龄阶层比如“90后”“95后”等人群所使用的网络语言要比80后所使用的更加的具有创意性和经济性。群聊和单人对单人网络即时聊天以及网页互联网语言一起构成了当今中国网络语言的主要产生地和载体,并对当今中国现代口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经济性原则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应用分析
1.谐音字和别字造词
随着拼音输入法的推广,其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网民选入的常用的网络输入法,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网络的口语性导致人们在网络对话中第一反应是声音而非是文字,但是在拼音输入法的过程中,需要先输入文字的拼音,然后在呈现出的文字中选择自己需要文字,从而完成整个文字输入的过程。由于汉语同音字和多音字较多,从而使得人们在使用拼音输入法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很多的“错别字”,受限于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使得网民在感觉到不改变传送信息内容的前提下,默许这种“错别字”的存在,从而形成汉语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字和别字造词。如“酱紫(这样子)”“童靴(同学)”“楼猪(楼主)”“油菜花(有才华)”等。在这些谐音字的创建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网民为了方便输入,另一方面包含了网民的某些群体的情感体验,如“肥猪流(非主流)”“囧”等网民有意识的篡改原有的意义来完成一定的情感表达。但是,不论是为了追求网络语言的即时性还是有意识的篡改,我们都可以看出,在网络语言中汉字表音的元素要比日常用法更多,人们对于网络语言中谐音字的表音的要求要大过于表意,从而使得汉语网络语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了经济性的原则。
2.语气词和颜文字的使用
由于网络交际不同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网民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可能运用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就出现了颜文字和语气词,通过这些来表达网民的的情感需求。语气词是从书面语对口语的一种描述方式,网络语言相对于传统的文字而言可以很好的表达口语,所以人们在网络语言的传播中使用口语就显得理所应当。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口语词包括文字和语气符号,如“我去”“么么哒”“呵呵哒”等。随着语气词的出现,颜文字也是网络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即用文字或者标点符号的排列来模仿人们的喜怒哀乐的表情,从而使得接受信息的人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发送者的情感,从而达到面对面口语交际的效果。如○||_(惊讶)、:)(微笑)、(ㄒoㄒ)/~~(哭泣)等。
3.方言词的使用
方言词的使用也体现了经济性原则在网络语言中运用。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中国的网民越来越多,这就出现了不同的口语化和方言化的网络语言,如“你今个吃甚呢”“你四不四傻”“你再这样我就去屎”“表酱紫”,等等。
总之,网络语言的推广和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的通信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地方方言,从而使得网民在巨大的网络世界中能够进行一定文化认同。网络语言作为地方方言的一种新兴载体,必然在地方方言的互动、 改善、 传播和融合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方言词汇作为网络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必然会保留下去。
四、结束语
中国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快速的流行和推广,与其传播方式符合语言经济型的原则密不可分,不管是谐音词、颜文字还是语气词、方言词的运用都很好的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口语化、即时性特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网络语言也将继续吸收各种中国文化和语言,更好的完成网民在网络交流中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翔熙.经济性原则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应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5):51-55.
[2]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姜玉丹,訾缨.网络语言与经济原则[J].中国电力教育,2009,(S1):138-139.
[4]罗胜雄.网络语言中的语言经济性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3):135-137.
[5]柴磊.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6,(0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