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
在引导学生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 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引导操作,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和谐氛围.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经过一番讨论探究,找出了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最后教师总结,选择一个最简洁易懂的方法得出结论. 这一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愉快,既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学会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输入过程. 认为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无须怀疑的定论,而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时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与原有经验. 学习是个知识构建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地选择加工.
在教学“数字编码”时,先搜集一些同学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有了深入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数字编码意义和蕴含的科学,为学习数字编码的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编学籍号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出学籍号应包含哪些信息,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出最合理的意见制订方案,练习编号.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形式、手段等方面首先创新.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点及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采用了“小组擂台式”的形式. 即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抢答题”“必答题”“风险题”. 通过学生答题、得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进行集体观念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的成果产生于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创新. 因此,我在这一课的导入时向学生提出:“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特征,那么‘圆有哪些特征呢?老师相信,通过同学们动手、动脑一定能找出它的特征. ”
二、动手操作,深入实践
毛主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才能出真知. 为此,我在教“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去发现规律,找出圆的特征(回答正确得分).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引导自学,培养能力
人的能力是学习、工作乃至生存的基本保证.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然后交流自学成果(正确得分).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智力游戏,激励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有教师传递的消息能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时,学生才能感兴趣,才能自主创新.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置抢答题“圆的半径都相等,对吗?”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必答题(抽签)“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风险题“给你一把直尺和两个三角板,你怎样量出一个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