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3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方志馆、北京河南大厦三地,分别召开了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国家数字方志馆揭牌暨“方志中国”展览开展仪式、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四个会议。国务委员王勇,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徐匡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参加了有关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全国各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全军及武警部队军事志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关树锋全程参加了会议。
一、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
5月12日上午,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下午,在北京河南大厦多功能厅进行了首批名镇志编纂单位代表发言和专家学者学术交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冀祥德代表中指办、中国名镇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作了名镇志文化工程阶段性工作总结。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徐匡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徐匡迪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系列成果。他指出,用中国独有的文化载体一地方志书来记录名镇,记录新型城镇化历程,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接的重要尝试,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值得肯定和鼓励。他强调,当前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正处于重要历史节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布局的城镇化,是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是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中要记得住乡愁,充分考虑地方的人文和风俗,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特别是名镇、名村,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更需要得到保护。他指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名镇志完整记录了我国城镇化历程,是今后开展中国城镇化研究真实可信的样本,是后人了解城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名镇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还为后人提供了历史智慧,对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对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王伟光在题为《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讲话中指出,名镇志文化工程是地方志工作的重大创新,在组织模式、编纂形式、内容记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地方志成果,延伸了地方志工作的触角,提升了社会效益。他强调,新时期地方志工作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他指出,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孕育了地方志的传承、造就了地方志的转型、迎来了地方志事业的繁荣。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讲话,“加强修史修志”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赋予了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的高度、新的禀赋、新的使命。要留住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春天,必须以创新为精神内核,才能让方志文化焕发新的魅力和活力。
他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志工作创新需要做好理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服务创新。地方志事业要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利用创新驱动,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确保地方志事业发展永葆活力。
会上,播放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宣传片,为人选首批名镇志的11个镇授牌和颁发了证书。本市北辰区《天穆镇志》首批当选11个名镇志之一,接受了奖牌和证书并作了交流发言,为天津争得了荣誉。
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
5月12日上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国务院副秘书长孟扬及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军科院、国家地震局、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王勇指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由国家层面组织、针对特大自然灾害编纂的专题性志书,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全景式地展示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历史过程。该志书共11卷13册,约1400万字,它的出版发行对于促进和加强防灾、救灾工作,丰富和发展地方志编纂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调要进一步传承弘扬修史修志的优良传统,科学组织实施好《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王伟光在讲话中指出,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既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基础性文化工程,又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部志书体现了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深挚浓烈的家国情怀,体现了质量至上的使命意识,体现了修志编鉴的强大生命力。会上,《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总纂邱新立作了编纂工作情况汇报,还举行了赠书仪式。
三、国家数字方志馆揭牌暨“方志中国”展览开展仪式
5月13日上午,国家数字方志馆揭牌暨“方志中国”展览开展仪式在国家方志馆举行。仪式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王伟光组长为国家数字方志馆揭牌,与会领导、代表共同参观了“方志中国”展览。第二阶段为国家数字方志馆揭牌暨“方志中国”展览座谈会,中指组副秘书长冀祥德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中指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宏首先介绍了方志馆建设及“方志中国”展览情况,概括了展览四大特点,一是突出方志文化底蕴;二是重点展示新中国方志事业辉煌成就;三是合理利用多种展示手段;四是秉持可持续理念。之后,王伟光发表讲话。他首先对国家方志馆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对国家方志馆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五点要求和希望。第一,要进一步加强馆藏资源建设;第二,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第三,要进一步推进展览陈列工作;第四,要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第五,要进一步提高组织指导全国方志馆建设的能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方志馆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尽快启动《全国地方志系统方志馆建设标准》制定工作,争取为各级方志馆建设提供一个定位科学、设计合理、易于操作的全国方志馆建设统一标准和规范。同时,制定出台《国家方志馆分馆准入标准和管理规定》;二是拟制适合方志馆馆藏特点的馆藏资源管理规范;三是推进中国地方志学会方志馆研究会筹办工作。部分省市和有关专家代表对“方志中国”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分别从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市地方志馆的现状是,7个人员编制、几间办公室和一些散乱的书籍资料。与先进省市方志馆建设相比,仅有地方志馆的机构名称而已,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几乎需要从零开始。
四、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
5月13日下午,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在国家方志馆举行。中指组办公室副主任邱新立首先总结讲评了全国地方志法治化建设情况,指出目前除天津、辽宁等4个省市外,其他27个省市均已制定出台了地方志工作法规,特别是《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自2003年经省人大审议通过,率先成为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外,又于2015年11月经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新的修订草案,对确保省地方志事业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完成省、市、县三级史志工作法规规章体系“全覆盖”,依托坚实的法治保障,使地方志事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之后,大会进行了交流发言,听取了与会代表对修改完善《地方志工作条例》的意见和建议。
王伟光组长对推动修订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加大依法治志力度作了两点指示。一是高举依法治志的旗帜,不断推进地方志法治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志发展实际,充分认识“依法治志”在包括依法治国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事业发展从法治中找依据,从法治中找思路,切实提高依法治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以“一纳入、八到位”为抓手,不断将依法治志落到实处。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把握历史机遇,继续牢牢抓住“一纳入、八到位”不放松,把能否真正落实“一纳入、八到位”作为考量地方志工作的最主要依据,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联合政府法制部门依法开展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要求和规定落地生根,为地方志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四川、山东、吉林、江苏、上海等地方志工作先进省市的共同特点是,不仅立法工作做得早、做得好,而且都把地方志工作纳入了省市绩效考核体系。本市地方志立法工作虽已列入了市政府今年立法计划,但拟草前需要协调解决有关编制人员、部门责任、经费保障等具体问题,任务还很艰巨,亟待按照全国地方志工作要求,依靠上级党委领导,积极推动落实,力争我市地方志工作规章早日出台并不断完善。
(市地志办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