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儿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是满堂灌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往往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有抵触心理,阅读停留在最表面的层次,而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多元化运用,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过程管理,让学生走进四大名著的“核”
一、养成批注习惯,引导细读
四大名著的用词用字、故事构想、人物塑造等很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而这些精彩只有通过细读才能品味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批注习惯,细读文章。
例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试着使用细读的方法先自学这篇文章。课前,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关于《水浒传》的基本常识,随后,让学生略读这篇文章,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时间和地点及主要故事情节。略读环节结束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细读环节。这个部分开始时,我给学生提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文章,并要求在书上做批注,给出答案。
第一个问题:哪些细节可以体现“官逼民反”这个主题?第二个问题: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了一定的目标,可以阅读得更加细致。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关注他们在书上的批注,有的学生在林冲与李小二谈起高俅称其为“太尉”,并且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俅才受的官司这个地方批注了林冲是一个安分守已、忍辱负重的人;有的学生在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这个地方批注了林冲性格是刚猛、嫉恶如仇的;有的学生将陆虞候出现的地方写上了“官逼民反”。看到学生通过细读,将文章理解到这种程度,作为老师,深感欣慰。
四大名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篇幅长、人物关系复杂,因此只有细细品味,养成做批注的好习惯,才能真正走进四大名著的“核”。
二、对比经典影视,深化思维
四大名著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拍成了电视剧,比书看起来更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电视剧片段,帮助他们理解文章。
在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先笼统地介绍了一下《红楼梦》这本巨著,如里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让学生细读这篇文章,感知了解林黛玉的心理。
由于课本中的内容节选自小说的第三回,前两回没有出现在课本中,所以对于林黛玉的背景身世的不熟悉可能是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障碍所在。所以,学生细读完课文后,我给他们播放了89年电影版《红楼梦》的第一集,让他们对这本巨著的前两回有一个整体把握,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自己刚才细读的文章来加深理解。看完电影版之后,我又放了87年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对应的第三回,与文章内容刚好对应。看完之后,我让学生说一下对两部不同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表现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更喜欢电影版的,感觉人物形象更传神,更符合原著;有的学生说更喜欢电视剧版的,其中林黛玉的一颦一笑,每一个表情都能看出其寄人篱下的谨小慎微。无论学生更喜欢哪部作品,通过这两部影视作品的对比,已经让他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电影,对《红楼梦》这部巨著产生了兴趣,这对今后阅读《红楼梦》这大有裨益。
三、搭建展示平台,百家争鸣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一些问题也能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任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之势。
《西游记》这本名著想必是家喻户晓的,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视剧或动画片。然而,对于其中的人物却褒贬不一,在取经的路上所起的作用也有不同看法。在一次读书报告会上,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精简取经的人员,简化过程,你会去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中的哪一个呢?这个问题一出,大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要去掉唐僧,因为他什么也不会,还总是被妖怪抓走,惹麻烦。这时立刻有人反驳,认为即使唐僧什么也不会也不能去掉,因为他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如果没有他这个团队就是一盘散沙,根本不可能取得真经。有人说要去掉猪八戒,因为他没有孙悟空骁勇善战,没有沙和尚勤恳踏实,有没有都行。同样,有人持反对观点,认为猪八戒不能去掉,因为他是这个团队负责“外交”的人员,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贪吃的八戒来负责与各族人民搞好关系,而这个工作是其他人做不了的。讨论完八戒之后,还有人说去掉沙僧,同样有人反驳说不可以,因为有了沙僧保护师傅,八戒和孙悟空才有时间内斗,提供笑料。这场讨论最后的结果是谁都不能去掉。讨论能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让它们互相碰撞,拓展更广阔的视野。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在四大名著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通过强化过程管理,让我们深入了解四大名著,走进其核心。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6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