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苏教版必修课本、读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以及《史记》选读中节选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疲惫、学生厌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诵读
很多经典文言文重音律和谐,语言恣肆有势,极具美感、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最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对于一些经典的美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如《赤壁赋》《阿房宫赋》《离骚》《滕王阁序》等文章,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在抑扬顿挫的音律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通过理解和想象,让学生沉浸于静谧悠远的图景中、沉思于严谨恣肆的论述里,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
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中“毕”“一”“兀”“出”四个字很值得玩味,每一个字简练精纯、干脆利落、运用精当。“毕”和“一”两字表明了秦王一统江山的迅猛,一位横扫六国、魄力非凡的千古君王出现在我们眼前。“兀”和“出”写出了阿房宫建造的迅速,更表明他是一个聚敛无度、极尽奢华的暴君。所以这几个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秦王的威力和残暴,一代暴君可谓形神毕肖了。
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其文言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教师范读、配乐朗诵、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古今结合
古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但是,也有许多现代汉语语词保留着古汉语语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比如,要让学生掌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的“济”字,可以先让学生用“济”组词,然后将组成的“救济”“无济于事”“同舟共济”等词语加以比较辨析,使他们知道“济”有救、补益、渡河等不同意义,然后将这几个义项代入原句,再结合上下语境,就可推测出“济”为“渡河”之意。
另外,理解文言字词必须充分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借助权威的工具书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查阅字典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文言知识面。每篇文言文教学的前后我都会组织学生翻阅至少半个小时的字典,课前查疑难,课后拓展夯实记忆。翻阅字典时,需从字形、义项及例句等方面入手,古今结合,课内外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查阅和理解时间,日积月累,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三、贯穿故事
绝大多数文言文都是若干个故事组成的,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不感兴趣,但他们对名人、历史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如讲《鸿门宴》,先从刘邦的一些轶事讲起,然后再讲一些项羽征战沙场的故事,选取那些跟课文有联系的、能跟课文中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紧密相关的故事。目的是吸引学生想知道后事如何,主动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学生还可能课后去阅读《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这样学生就不把学习文言文当成是苦差事,而是当成一件趣味盎然的事。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喜欢播放一些历史视频文件,如《百家讲坛》、央视精品纪录片、《袁游》、《腾飞五千年》等文化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文字之后通过音频、视频进一步记忆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我在讲《六国论》时,便会将《腾飞五千年》系列之《商鞅入秦》《合纵连横》《张仪欺楚》等小视频放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战国时期秦国与六国的故事,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依文练笔
新课程主张,要实现课内表达导练与学生课外历练的相融与化通。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适时教学生或依文仿写、扩写、续写、补写、改写、感评等,或自主发现课文内容的可思辨点并积极进行独立思辨。这样的表达训练才称得上是生发于课文教学的真表达训练,往往也最受学生欢迎,并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激情,可谓真写作文、写真作文。在现代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教学生依文练笔,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可以这样做,并且照样能做得精彩。
如《六国论》讲授完毕后,我教学生以史论的形式写一首七律,要求: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从秦国或六国两个角度出发,写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兴趣很浓,通过模仿修改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如《秦·贪狼》“战国七雄争天下,大秦一国统四方。各君只为一朝安,割地求和做昏王。岂知秦人欲无厌,肯因一郡止战殇?假若六国似燕赵,试问怎会遭灭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语文教师能做到让学生以期待、盼望的心理状态来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话,那么文言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中学(22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