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出版社地域性解构和战略应对

2017-01-07 18:45何少华
出版广角 2016年21期
关键词:解构出版社

【摘要】时至今日,地方出版社如果还是仅把自己当作地方的出版社,无疑会影响出版人的思考维度,并且这种思路会直接影响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文章从全面深化改革和新经济、新技术对地方出版社地域性的解构视角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实施创新战略、全球化战略和人才战略,以全球视角和前瞻性的眼光审视、思考和探索地方出版社向现代化、国际化企业迈进的新途径。

【关键词】地方出版社;地域性;解构;战略应对

【作者单位】何少华,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我国的出版社一开始就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来组建的,出版社的主管部门是具有不同行政级别的党政机关,实施的是中央和省两级新闻、出版管理制度,因而出版社分为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中央级出版社,是指中央政府的出版管理机构及各部委直属的出版社,包括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总部直属的出版社。地方出版社,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管理的出版社,包括高等院校下属的出版社。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图书出版社584家(包括副牌社33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19家(包括副牌社13家),地方出版社365家(包括副牌社20家)[1]。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不少地方出版社的出版产值、规模、市场占有率停滞不前,人均生产效率不高,员工收入增长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与员工的期待差距比较大,一些领军人才、骨干队伍人才不断流失,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有的地方出版社害怕困难,把主要精力放在地方性教材教辅图书市场上,以期维持企业运营;有的地方出版社对地方出版资源产生了过度依赖思想,以至于不按市场规则,想通过强硬的政策排斥外来企业,划分势力范围,实现本土化生存。

时至今日,地方出版社如果还是仅把自己当作地方的出版社,无疑会影响出版人的思考维度,并且这种思路会直接影响出版社的未来发展。在此背景下,探讨地方出版社地域性解构的意义,不在于突破出版的有形地理疆域限制,而在于打破长期以来因有形地理疆域固化导致的思想上的无形禁锢、思维上的无形藩篱,以及出版“路径依赖”的惯性。地域性解构让出版人认识到地方出版既是中国出版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出版的一部分,要用全球视角、前瞻性的眼光审视、思考和探索地方出版社的发展新途径。

一、地方出版社的地域性解构

地方出版社地域性解构有三股力量。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主要特征是走市场化道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新经济浪潮。集中表现为市场全球化,资源配置全球化。三是新科技浪潮。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主导的新技术正在改变每一个产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1. 全面深化改革对地方出版社的地域性解构

第一,政府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要超越部门本位,打破利益集团阻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今后政府的管理机构要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国有企业也一律用资本说话;国家对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企业、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为主,不管企业活动,不管企业具体经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剑指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垄断、企业垄断、违法给予优惠政策或减损市场主体利益等有违公平竞争的现象,其目的在于保障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企业能够公平地取得生产要素。

第二,出版领域。融合发展是中央坚定的方向,为此,中央出台了有关“三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具体文件。第一步就是改革,让出版企业变成市场主体,参与平等竞争。2016年9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启动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的重点是集团层面只负责资本、资产、资金的运作,恢复出版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使出版社拥有完整的经营权,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2]。

目前,地方出版社依然是地区所有,由地方部门主管,没有独立到市场上发展。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对地方出版社的地域性从体制上进行解构,打破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垄断、企业垄断;在出版领域,要使地方出版社变成独立的市场主体,为融合发展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方出版社进京并购部分部委出版社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 新经济对地方出版社的地域性解构

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社会学家A.麦格鲁对全球化的特征做了这样的描述:“全球化是指超越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民族国家(包含着社会概念)的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它确指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在地球某一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地方的个人、社群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今,商品货物、资本、人员、知识、影像、交往、犯罪、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以及信仰,早已跨越民族界线和国家疆界流动。跨国的网络、社会运动和关系,实际上已蔓延至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全球贸易、金融、生产系统的存在,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把世界的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疆界就社会活动和关系不再在它面前停止这一点而言,已经不重要了;而继续区分社会经济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国内的和国外的,也已经关系不大了[3]。

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经济对疆界和地域进行了解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被打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不再囿于地域的限制,人力和物力资源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获取世界范围内的出版信息、出版资源,并迅速转化为自己的出版生产要素对今天处于不同地域的出版人和出版企业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和便捷。比如,美国亚马逊出了什么书,国内外哪些知名作者正在与哪些出版机构合作,正在着手写作哪方面的选题……国内出版社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

近年来,出版与资本融合的力量在国际市场不断彰显,国内地方出版社直接兼并收购海外出版社的项目逐步增多,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在海外设立销售网点、分社也方兴未艾。如2014年国内出版行业海外并购资金规模最大的一笔交易——凤凰传媒收购美国PIL公司童书业务,在收购完成当年便实现了盈利[4]。又如2016年8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肯尼亚成立“非洲出版中心”,开展图书出版和投资印刷业务等[5]。

新经济背景下,由于世界经济体制趋同化,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与组合,这必然导致国际出版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日趋国内化,地方出版社不得不同时面对国内同行和国外出版企业的挑战。

3. 新技术对地方出版社的地域性解构

其一,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开始非现场化,脱离地理区域的限制。比如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消费者群体出现随时随地在线化现象。人们可以超越实体性在场的时空限制,实现信息化在场。也就是说,人们实际不在场时,可以信息化在场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在场的效应,从而使不在场者在场化。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在场是一种现实性和实在性的话,信息化在场就开辟了虚拟现实或虚拟实在的存在方式[6]。由此,新技术引起的社会信息化对地域性进行了彻底解构。

其二,新技术从商业模式上对地域性进行了消解。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域边界、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出版业以内容为“入口”,与影视、动漫、游戏、旅游、金融等行业不断融合,各地方出版社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也加快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由专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型。近年来,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大多已形成“资源+互联网”的业务模式。无论是出版、发行还是印刷等传统出版业务,无论是数字教育还是新闻客户端,都在综合运用不同渠道和模式,通过网络提供全方位的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应用。“随着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规模协作改变商业规则,企业的边界逐步消失,优秀的公司正在弱化企业的边界,通过互联网从全球吸收资源。”[7]

新技术对地方出版社地域性的解构可以说是根本性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升带来的变化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企业面临重新洗牌,产业面临重构,甚至很多传统产业面临消失危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新经济、新科技浪潮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地方出版社的地域性被全面消解。

亚马逊之所以能建立超前的投资平台,提供出色的Kindle和出版服务,颠覆了书店和出版业的传统营销方式,干掉了零售百货业,冲击了物流业,挑战了云计算的始祖IBM,领先于移动互联网,开启了无人机配送方式,是因为它在卖书成功后有了流量和客户,有了记录消费行为的数据。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发生,都是因为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亚马逊借力新技术、新经济理念和新商业模式,正在朝两个方向扩张,一是跨入除图书以外的更多产品领域,二是延伸地理影响力,将电子平台的触角延伸至美国境外,包括欧洲等地[8]。

地域性解构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些地方出版上市公司和出版社努力地通过名称去地域化,比如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出版上市公司分别叫凤凰传媒、中文传媒、中南传媒、长江传媒。地方少年儿童出版社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江西、广西、山东、山西等省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分别改名叫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希望出版社等。事实上,地方出版社地域性解构一直伴随着我国出版发展的整个进程。从“三化”(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到“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再到“三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地方出版社不断寻求突围、变革之道。

二、地方出版社地域性解构后的战略应对

1. 实施创新战略

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出版环境、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在这种巨变之下,地方出版社如果仍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在的出版实践是相当危险的,创新思维、更新观念至关重要。很多地方社探讨一些出版社的成功模式及它们成功的原因,有的认为是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行政力量发挥了支撑作用,有的认为是具有丰富的出版资源,殊不知,成功出版社源源不竭的动力其实是创新。因此,地方社必须打破出版“路径依赖”的定式思维,从依赖地方政府关系转向依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会在市场中生存,把自己做大做强,这样才能在全球的出版业并购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出版行业结构调整中胜出。

“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接力出版社地处广西,先天地理位置与文化资源优势的缺失,并没有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桎梏, 20世纪的十余年间它逐渐成为中国少儿出版一块响当当的招牌。2001年,接力出版社实施创新战略,跨地域在北京设立第二出版中心,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对产品线重新定位,把产品线定位拉高到25岁,开辟了青春读物板块。实践表明,接力出版社实施的这种跳出体制再造平台,跨群体、跨地域的创新发展战略是非常成功的,给地方社提供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模板。

创新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如果不去创新,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出版社也像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突然间就走到了尽头。地方出版社只有不停地在各个方面创新,不断地去超越自己,才能在出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实施全球化战略

走向国际市场,自觉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地方出版社整体的跨国经营水平较低,一些地方社对跨国经营存有畏惧心理,事实上成功的跨国公司基本上都经历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对我国地方出版社来说,当务之急是树立参与国际竞争的全球化战略观念。在这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经验可资借鉴。

依托一家地方性师范院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并没有先天性优势,然而近年来它所取得的发展成绩却令业界瞩目。在2014年第三届 “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评价”排名中,全国有580多家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名列第12位[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肖启明说:“虽然我们地处广西,但我们处处都把自己看成是一家全国的出版社、世界的出版社。”这也许就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单一的教育类出版社成长为综合性的跨地域、跨领域发展的出版集团的秘诀,尤其是其对人文学术的追求,不仅为其带来了国际声誉,也成就了其在读者心中的金字招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2015年第52届博洛尼亚书展的“世界年度最佳童书出版社”评选中,获得“年度最佳童书出版社”殊荣,站上了世界童书出版之巅,为中国出版赢得了荣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总经理张秋林说:“以国际化视野做出版,才能实现与国际出版的高端对接。”如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已与日本小学馆和白杨社、德国蒂奈曼、美国兰登书屋、德国青少年文学研究院、韩国大韩教科书出版社、意大利地中海香柏文化等知名出版机构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引进出版各类图书600余种。尤其是2013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全球第六大出版集团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在北京共同投资成立麦克米伦世纪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创了国际出版集团巨头与中国出版社合作的先例[10]。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地域性解构的展开,地方出版社在新经济时代应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借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放眼全球,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版权所有者、出版资源和合作伙伴,利用国际资源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3. 实施人才战略

在以“信息-服务”为特征的全球出版经营中,人才是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了优秀的人才,出版社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没有畅销书可以打造畅销书。现在,地方人才结构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地方出版社发展的一道高墙,经营管理人才、数字编辑人才、技术研发人才都十分缺乏,解决地方出版社人才短缺的问题迫在眉睫。如何让人才脱颖而出,怎样才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出版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出版社的管理不应该是僵化的,而应该是灵活的、富于人性化的。尤其编辑人员,应给予其较高的自由度,以保障编辑的创造力不受影响。当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位优秀的编辑喜欢在夜间工作,为此,该社改了作息制度,允许有5年社龄的编校人员只坐半天班,这样一些编校人员中的“夜猫子”白天就多了些休息时间,为晚上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内部管理上,也体现在人员分工与安排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之所以在北京、上海成立分公司,是因为北京、上海有合适的、能扩大出版业务的优秀人才;之所以在广州、南京只做区域教育市场,是因为当地的人才更适合做这类市场[9]。这就是创意产业所谓的社随人变,事随人走。

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很多地方出版社困惑于新技术,事实上随着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化、计算力的平民化,企业会较为容易地获得技术,所以技术本身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地方出版社缺乏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政策,难以引进、留住熟悉新兴媒体的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因此,实施人才战略,制定多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在良性约束下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创造最大价值显得尤为迫切。在这一点上,地方出版社要向华为公司学习。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实施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贡献必有回报、不拘一格的开放用人策略,不仅能用好中国的人才,还能让全球优秀人才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为华为公司发挥创造力。

在新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由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线上即时通讯平台等高新智能科技带来的出版协作关系的变迁,对地方出版社的地域性进行了解构,影响并快速改变着地方出版社的发展模式。各种不同出版模式建立的基础也不再是地域和行政归属,而是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利益为第一考虑。低门槛、无疆界、强竞争、高效率的出版产业特征,无情地冲击着以地域、行政地位和地方保护少数利益集团而建立起来的传统地方出版体系与出版市场。随着地方出版社地域性的解构和出版产业全球化的到来,地方出版社只有打破“我是某一个地方的出版社”“我是某一个行政单位的出版社”的观念,打破出版“路径依赖”的惯性,实施正确的应对策略,才能在出版领域里取得成功,而一旦成功便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参考文献

[1]佚名. 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9-01.

[2]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启动上海人民出版社综合改革试点[EB/OL]. http://www.shcpg.com.cn/sjcb/bkview.aspx?bkid=268442&cid=796268,2016-09-12.

[3]凤凰传媒收购美国童书项目创中国出版最大跨国并购[EB/OL]. http://js.ifeng.com/humanity/zt/detail_2015_11/09/4537246_0.shtml,2015-11-09.

[4]长江传媒在非洲设立公司开我国出版业“走向非洲”先河[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8/29/c_1119474492.htm,2016-08-29.

[5]岳长龄. 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J]. 战略与管理,1995(6):86.

[6]张为志. 非现场经济与智慧共享体系简论[J]. 人民日报·学术前沿,2015(9月下).

[7]王吉斌,彭盾,程成. 移动互联网商规28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张君成. 广西师大社崛起的秘密[N]. 出版商务周报,2015-06-24.

[10]陈艳伟,陈文,肖茜.“21世纪”成全国地方出版社第一品牌[N]. 江南都市报,2015-07-30.

猜你喜欢
解构出版社
解构“剧本杀”
我等待……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