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近日报载,为了职场“安全感”,今年四十八岁的黄佳,三十年来边工作边考了一百多个证。这些证书,除了成人自考的大专毕业证、本科毕业证、硕士毕业证;还有各式各样的资格证书。为何考那么多证?黄佳说,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多才多艺,无非为了保住或选择一个更理想的饭碗。
四十八岁、大学教师、三十年、一百多个证书……当诸多数据集于一身,让人不禁百感交集。
“人在证途”凸显人生迷失。如果说大专毕业证、本科毕业证、硕士毕业证、普通话二级乙等合格证书、教育心理学合格证书等证书是决定黄佳如愿当上大学教师的必要条件的话,“证婚人”及一些早已归入博物馆的那些奇葩证书则说明他步入了考证误区。他说,考证的目的是想保住饭碗,缘于其知道自身证书的含金量并不高,很多证书都是刚刚跨过及格线。当一个大学老师没有过硬的证书及较好的教学科研成绩来证明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便会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便需要用一些证书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知识决定命运,但证书决定知识。”专注考证三十年,“老司机”黄佳语重心长地说出这个结论,然而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一些可有可无、对自己专业素养和教学工作毫无帮助的证书之上,面对瘫痪的妻子,身体欠佳的自己,孰得孰失?
漫漫“证途”折射证书乱象——曾几何时,房地产中介人员要考房地产经纪人证,有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却还有注册税务师考试,足底按摩服务员要考足疗师……在职业资格许可领域,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许可,催生了考试经济、考证热的乱象。国内颁证机构芜杂,含金量低下,很多证书甚至可以用金钱购买,而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是在考证,就是在考证的路上,“考证热”,不仅浪费了个体的时间和精力,对社会公共资源也是一种无谓的靡耗。
漫漫“证途”折射社会的变迁。从黄佳当年靠父亲的关系进粮食局到四处考证进入高校当老师,人们可以追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靠关系到靠证书的时代变化。
黄佳告诉他的学生,“一些证书和知识点其实没什么用”,他的一大批证书已经躺在博物馆的一角,无声地佐证着社会的进步。
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一直是公众争议不休的话题,个体、单位及社会都在为这个难题寻找答案。大学教师黄佳的考证人生提供了一个可堪探讨的人生样本。
【选自南方网】
插图 / “证霸”之惑 / 春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