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璇玲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探讨——以G省A职业院校为例
陈璇玲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640)
生态文明是人类最新的文明形态,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生态育人观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定位,积极开展生态教育。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人才培养;培养路径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绿色人才,是历史赋予的责无旁贷的使命。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人们在提高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教育培养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循环经济与低碳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研究,其着眼点在于提高未来一代公民的综合素质,具体目标落实在教育过程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领域中[1]。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的阵地,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近年G省A职业学院提出了“高强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任务化、项目化和模块化,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和职业迁移性的开放式,以动态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依托,培养职业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职实用技能型人才。结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已有的“高强大”人才培养理念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提高人才生态素质,打造“绿色技术”人才,进而有望进一步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以G省A职业学院为例,笔者对该校八个专业共计240名在校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有效采集和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目前该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及该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统计结果见下列各表。
1.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情况分析
(1)忧患意识较强,但更关心个人生活领域
表1 你对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状态持何态度
表1显示,对于“你对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状态持何态度”的问题,45%的人表示“十分担忧”,51.67%的同学表示“有点担忧”,合计96.6%的同学表示关注,只有近3.3%的同学选择“毫不担忧”或者“与我无关”。这表明该校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强,这与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有差异。此外,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是否安全,但是对于全球性、全国性的生态危机认识不深,且不知道如何关注这些危机,或对自己关注到的生态危机表示无力。
(2)集体责任意识强,但个人责任意识较弱
表2 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
表2表明,对于“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的问卷调查,在“政府”“媒体”“市民”“工厂”“企业”“共同责任”“其他”等各个选项中,7.8%的同学认为是“政府”的责任,1.25%认为是“媒体”的责任,9.58%认为是“市民”的责任,0.83%认为是“工厂”的责任,0.42%认为是“企业”的责任,而有78.33%的同学认为是“共同责任”。可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上,学生普遍体现出较强的集体责任意识,相较而言其个人责任意识则比较弱。
表3 如果有人在公共场所扔垃圾,你会
表3显示,对于“如果有人在公共场所扔垃圾,你会”的调查,43.3%的同学选择“上前制止并指责”和“提醒他不要乱扔”,56.7%的同学表示“不去理会,但藐视他”,或者是“假装没看见”“和我没关系,不去理会”。可见,过半以上的同学面对不文明现象时采取回避态度。
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共同责任的理解学生都认为是“大家的”,而“自己的”被排在后面。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还缺乏担当,少部分人甚至缺乏生态环保责任意识,认为“生态环保”与自己无关。
(3)消费观念较好,但节约意识不足
表4 你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风格
由表4可知,对于“你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风格”的问卷,24.17%的同学选择“做好消费计划”,47.5%选择“能省则省”,28.33%选择“看到合适就买”,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较好。
表5 你在用水上是否会一水多用
表5显示,对于“你在用水上是否会一水多用”,48.33%的同学选择“是”,45%的同学选择“偶尔”,6.67%的同学选择“否”,在节约用水的问题上,还有过半的同学节约意识不强。
表6 你在学校吃饭的习惯是
表6显示,对于“你在学校吃饭的习惯是”的问题,13.75%的同学表示“经常剩饭”,60.83%的同学表示“偶尔剩饭”,有25.42%的同学则表示“每次都吃完”。只有不到1/3的同学能够坚持不剩饭,可见大部分学生在用餐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
2.生态文明教育情况
(1)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比较薄弱
调查发现当前该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比较薄弱。例如,对于“你是通过何种消费渠道了解生态文明的”的多选问卷调查,有65%的同学选择“网络电视”,55%的同学选择“社会宣传”,47.92%的同学选择“报刊杂志”,41.67%的同学选择“课堂学习”,17.8%的同学选择“与同学或老师交流”,15.42%的同学选择“学术讲座”,还有18.33%的同学选择“其他”。可见,身处校园中的学生通过常规的教学和教育渠道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机会尚不多,学生更多是通过网络电视、社会宣传、报刊杂志等其他渠道获得生态文明知识(见图1)。
图1 通过何种途径了解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缺失
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和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白。以G省A职业学院为例,在全校39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中,通识课设置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论》《形式与政策》《廉洁修身》《就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但没有设置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就该校近几年选修课程调查情况看来,涉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不多,例如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有80多门选修课,没有一门类似生态文明教育选修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只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有稍微提及。
(3)校园生态环境育人功能不明显
校园生态环境的优劣,对于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硬件设施等,容易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规范。丰富的校园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产生积极影响。该校校园的公共区域,如饭堂、宿舍、课室、厕所等,关于生态环保、节能知识的宣传标语有部分脱落或未作标示提醒。
表7 你认为你们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如表7所示,对于“你认为你们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58.75%的同学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很普遍”,18.33%的同学选择“水电浪费现象很普遍”,15%的同学选择“乱扔垃圾很普遍”。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而校园生态环境若进一步改善,能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深受家庭、社会的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原生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其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各种生态环保行为对您环保意识和行为有何影响”的问卷调查中,48.75%的学生选择“影响特别大”,45.42%的同学觉得“影响一般”。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家庭的影响(见图2)。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自身局限性、家庭教育观念、社会大环境影响等,目前家庭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弥补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抓好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益在当代,且对于下一代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2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各种生态环保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2.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足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各大高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很多高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文明教育还未形成成熟而稳定的体系。目前部分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还不深,难以提及高度重视。这从学校的决策观念、课程设置、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来源等方面都能反映出问题的存在。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生态文明意识
师资水平高低是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该校具备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知识的专任教师不多,而且许多专业任课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还不明确。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而教学工作量大、科研工作量大也往往使其无暇顾及对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灌输。此外,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紧张,还要大力拓展技能课,通识课经常被挤压,在这种情况下推进生态文明课程建设面临着一定的阻力。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初步认识和不断完善的阶段;而生态国情却要求必须要加快研究步伐,尽快摸索研究出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可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规划和决策。其次,可以通过宣传、培训,积极转变教师的生态文明观,丰富教师的生态文明知识,树立全员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从而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2.推进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有:(1)完善制度建设,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预设专项基金,激发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通识课教师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力,专业课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辅助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深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念。(3)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指导,鼓励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科研活动,更好地探索和总结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3.进行课程改革,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普遍都开设有生态教育课程。有些国家已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使生态教育变成法定教育,实施全民生态教育,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我国,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到高校教学工作中,应从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着手。
(1)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是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通过课程设置、课堂渗透、专题教育等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教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化》《人与自然》《生态科学与人类文明》《生态道德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
(2)建立与专业相衔接的学科体系
学科教学渗透是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常用方式。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挖掘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或是在专业教学中拓宽教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这两种方式都是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策略。
(3)拓展课程体系
在思想政治文化课教育中,教师应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拓展现有的课程体系。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教师可加入“生态伦理学”“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生态文明观”“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环境保护法”等方面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培育学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并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理解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法理认识,自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如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应突显理论体系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认真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程
校园文化具有丰富、创新、具体和生动等特点,可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多方面的信息,愉悦地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进而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表8 你认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及践行能力最有效的举措是
表8显示,对于“你认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及践行能力最有效的举措是”的问卷调查,0.42%的学生选择“通过参与环保社团组织感触”,22.5%的学生选择“通过良好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21.25%的学生选择“加大校园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15.83%的学生认为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9.17%的学生认为应“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这表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参与社团组织和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利用社团、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是学生较为认可的一种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5.发动全员协同育人,营造生态校园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生态文明教育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需要全员参与协同育人。学校在制度上要建立与生态文明理念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设及整体规划上要体现环保节约、高效的生态理念,在日常的生活中倡导学生遵循节约水电、适度消费、文明修身等的道德行为规范。此外,学校还应积极调动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实训中心、学生宿舍管理部门、饭堂等部门的积极性,发动全员协同育人,通过生态校园的塑造,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重要的文明形态,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生态育人观念,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定位,积极开展生态教育。
[1]彭秀兰.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11(4):21-22.
[2]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55-57.
[3]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52-55+59.
[4]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7.
[5]刘楚佳.目标、体系与策略:高职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研究,2012(9):64-67.
[6]李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82-86.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CHEN Xuan-ling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swers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evelop a correct concept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combining the school's specific conditions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ind a suitabl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in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责任编辑 李俊芬)
G645
A
1008—6129(2016)05—0049—07
2016—07—31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度青年课题——“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强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13L19。
陈璇玲(1980—),女,广东澄海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