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 秦 颖,侯研君
(北京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4)
我国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李 蕊, 秦 颖,侯研君
(北京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4)
在研究分析一般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和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适用于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通用性指标和专用性指标,呈递阶式三层次结构,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构成.
中小城市; 人居环境评价; 指标体系
根据《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披露的数据,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 160个,在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62个城市属于中小城市,占比56%. 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4%. 2011年,经济总量达26.5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22%;地方财政收入达22 609.50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43.12%. 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战略. 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内,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将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的发展目标. 基于上述规划的要求,建立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必将有助于中小城市的健康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居环境及其评价成为广泛关注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谢让志较早地通过选择评价指标对全国四大城市区域的居住环境质量进行排序[1]. 刘颂、刘滨谊从居住条件、资源配置、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稳定度、智力能力、经济能力等7个方面提取出人居环境指标[2]. 吴良镛率先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构架,其中“五大原则”“五大系统”“五大层次”为开展人居环境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3]. 此后,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和评价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
1.1 以一般性城市市区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
吴智刚等认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选择的首要原则就是人本主义原则,即注重人在居住环境中的体验. 同时,城市居民是城市主人,与城市共兴衰荣辱,要给公众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4]. 叶长盛通过对广州市人居环境的调查分析,比较筛选了居住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可持续性4个一级指标以及24个具体的单项指标,最后对其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整体评价[5]. 张仁开采用3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20个3级指标方式从邻区环境、社区环境、市区环境角度评价了长沙市区人居环境现状[6]. 此外,徐瑞祥、刘旺、胡和兵、李娜采用相似的指标和方法分别对南京市、北京市、安徽省、兰州市的人居环境开展了评价研究[7-10].
叶依广在阐述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构成基础上,根据信息金字塔原理和统计学原理设计了一个由规划指标、住宅设计指标、基础设施配套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综合管理指标5组指标构成的能反映各项环境要素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11]. 黄正文、张斌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并从评价尺度、内容、目标、普适性和环境友好性5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评论[12]. 赵延德等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2个子系统,继而又划分了8个评价因子和51个评价指标. 同时,根据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等级划分,即分为5个等级并制定了评判标准[13].
2.2 以中等城市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
郭海燕、朱杰勇在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舒适度内容和内涵的基础上,从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两方面考虑,列出60多个因素作为调查和评价的因子,建立城市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安市为例进行评价实证研究[14]. 徐绍荣等选取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构建了烟台市人居环境客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确定权重,对2005—2011年烟台市人居环境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15]. 张妍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提出了人居环境评价原则,建立了包括自然、社会、居住、支撑4个子系统的评价模型树.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商洛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16].
2.3 以住宅小区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
王园园等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选取基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住宅设计、生态环境、景观环境、基础设施、文化环境等指标的基层社区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并以济南阳光100国际新城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其人居环境的等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17]. 杨龙誉等根据我国工业城市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4个层次的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居住区自然环境、住区生态环境和室内环境,最底层指标有24个,利用统计分析法(Delphi)确定各指标的权值. 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监测、调查分析方法,对常州市5个目标小区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监测调查分析,最终得出5个小区的评价结果,为城市规划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现状基础和技术支持[18]. 王晓静、张娜参考相关居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城阳居住区为例,提出适合其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6个小区的评价,对该体系的应用方法、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为城阳及各城市住区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借鉴[19].
综合分析研究者的观点,对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上有很多认知是完全一致的,但也有些指标的设置是存在差异的. 首先,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的,覆盖了与城市居住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 其次,指标结构是多层次的,多数研究者设置为2~4层结构. 不足在于:一是评价指标是针对特定的城市设计的,只能适用于该城市的人居环境评价;二是城市绿色化、智慧化管理、开放度方面的指标相对偏少;三是人居环境评价的通用性指标较多,中小城市个性化差异、区域特色指标未能充分显现.
2.1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
为了使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小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和状况,能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 各评价指标应繁简得当,指标既不能过多过细,相互重叠,又不能过少过简,遗漏信息.
2) 系统性原则: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是一个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3) 可比性原则:指标选择上,应确保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应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4) 可量化原则: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分析,并且数据易获取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5) 个性化原则: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个性化特征.
2.2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对“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的界定,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满足“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的总体目标要求. 为此,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应建立全方位、多层级、富有个性特征的“结构化、模块化”指标体系.
2.3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内容上应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可量化性特质. 因此,采用“递阶层次结构”来表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三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在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块化类型上划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个大类. 通用指标主要用于描述中小城市人居环境与大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同性质方面的内容,专用指标主要用来描述特定中小城市人居环境的个性化特征方面的内容. 当使用由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具有不同特质的中小城市人居环境时,可以“替换”不同的“模块化”专用指标.
3.1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通用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对城镇化发展目标要求,可以把“城市生活和谐宜人”作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一级指标. 根据以往学者们的研究结论,提炼出用于评价中小城市人居环境的二级指标,这些指标具有通用指标性质. 以21位研究人员对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界定为分析样本,这些样本涉及的指标个数为12个,这12个指标被选取的总频次为99次. 由于研究人员的视角不同,有些指标的选取相同或者相近. 按照简单的聚类原理,把内涵相近的进行合并,进而可以统计出总频数在每个指标上的分布,如表1.
据此,选择“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居住条件、资源保护、公共安全”7个指标作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时通用的二级指标. 上表中的其他指标可转为相近的二级指标所属的三级指标.
进一步把7个二级指标分解,得出相应的三级指标.
表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通用指标频数分布状况
3.1.1 生态环境指标
生态环境指标由8个三级指标组成: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
3.1.2 基础设施指标
基础设施指标由20个三级指标组成: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城市供水水质等级;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通讯设施覆盖率(%);小学布局合理度;中学布局合理度;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m2);万人拥有卫生服务站数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用地面积(m2);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城市建设投资占GDP比重(%);地下综合管廊覆盖率(%);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率(%);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运行有效率(%).
3.1.3 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由7个三级指标组成: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恩格尔系数(%);城市登记失业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教育事业投资占财政支出比重(%);科技开发投资占财政支出比重(%).
3.1.4 社会和谐指标
社会和谐指标由9个三级指标组成: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额度;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百名老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张);老年人优待政策落实率(%);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完备率(%);无障碍设施建设覆盖率(%);务工人员保障政策落实率(%);规划建设和管理公众参与度(%);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完好率(%).
3.1.5 居住条件指标
居住条件指标由8个三级指标组成:市区人均居住面积(m2);住宅户型满意度(%);建筑物密度;绿色建筑比例(%);城市人口密度(人/km2);住房保障率(%);社区设施建设配套率(%);每万人拥有商业饮食服务网点数.
3.1.6 资源保护指标
资源保护指标由9个三级指标组成:单位GDP能耗(t标准煤/万元);节能建筑比例(%);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单位地方生产总值(GDP)取水量(m3/万元);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建筑垃圾利用率(%);工业废渣利用率(%).
3.1.7 公共安全指标
公共安全指标由6个三级指标组成:城市管理满意度(%);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率(%);道路事故死亡率(人/万台车);刑事案件发案率(%);城市人均避难场所面积(m2);城市应急系统有效率(%).
3.2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专用指标体系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专用指标属于二级指标层次,作用在于能反映中小城市人居环境的个性化特征. 由于中小城市之间在区域位置、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特色,演变为吸引城市居民就业和生活的特殊元素,对彰显城市人居环境价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鉴于此,设置人居环境评价的专用指标,并在二级指标层面上定义为“个性特征指标”,与通用评价指标并列. 三级指标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价对象,从区域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传承、城市地理特色、文化遗产保存、城市自然风貌5个方面设置.
综合上述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构成,见表2所示.
表2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中小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任务,中小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关系着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分析,得到:
1) 包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居住条件、资源保护、公共安全”7个方面的通用指标体系.
2) 提出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个性特征指标”,作为评价的专用指标体系.
3) 提炼出用于评价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72个三级指标. 即本文提出的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构成,能客观地反映中小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宜居状态.
4) 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还需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实例分析,进行一步验证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和合理性.
[1] 中国城市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 城市, 1997(3): 38-40
[2] 刘颂,刘滨谊.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1999(5): 35-37
[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37-84
[4] 吴智刚,缪磊磊,周素红.城市生态化的演进与生态社区的构建[J]. 规划师, 2002(12): 83-83
[5] 叶长盛,董玉祥.广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热带地理, 2003(1): 59-66
[6] 张仁开. 长沙城市人居环境现状评价[J].城市问题, 2004(2): 39-41
[7] 徐瑞祥,蔡龙,张侠,等. 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3(2): 77-81
[8] 刘旺,张文忠,刘长岐. 北京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区建设的启示[J]. 华中建筑, 2004(1): 2-3
[9] 胡和兵,林逢春.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05(10): 52-56
[10] 李娜,夏永久.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 2006(4): 42- 46
[11] 叶依广,周耀平.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刍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1): 39-42
[12] 黄正文, 张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介[J].环境保护, 2008(14):33-36
[13] 赵延德,张慧,陈兴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客观指标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4):1-5
[14] 郭海燕,朱杰勇. 城市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人居环境评价—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4): 39-42
[15] 徐绍荣,杨晓杰,吕蔚.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烟台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55-1757
[16] 张妍.商洛市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 2014(6):75-78
[17] 王园园,王双,程道平. 基层社区人居环境的模糊综合评判研究—以济南阳光100国际新城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 2006(2): 85-88
[18] 杨龙誉,程钟,孙燕. 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常州市为例[J].四川环境, 2010, 29(3):136-139
[19] 王晓静,张娜.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城阳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5, 41(4):106-110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2014-03-16
[21] 张文忠,堪丽,杨翌朝.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 710-721
[22] 马仁锋,张文忠.中国地理学界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4(12):1471-1479
[23] 杨文,刘永功.中国城市发展质量评价[J].城市问题, 2015(2):2-7
[责任编辑:王志兵]
Study on the Small-Medium City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Li Rui, Qin Ying, Hou Yan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On the basis of the general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ssessment theory and analysis of indicators,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cities in China, the index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evalu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cities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s proposed. It is divided into the general and specific index, and presented three-level structure. The index system is composed of one primary index, eight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seventy two three-level indicators.
small and medium cities; living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16-10-27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GLB011)
李 蕊(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管理、低碳经济(CDM)、节能环保产业.
1004-6011(2016)04-0071-06
X82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