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兴+管毅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领域,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针对于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人们已经采取多种措施针对性分析了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但是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依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因此针对计算机安全性问题的分析还需深入,为网民营造良好的计算机使用环境。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安全问题 防范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软件、计算机硬件和信息系统,针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维护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计算机的数据出现损坏或者被更改的情况,针对性采取比较系统和较全面的措施,为计算机的安全提供系统全面的保护措施。就目前来看,国内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增加,很难实施统一和集中的管理监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很多政府机关和机构出现黑客和病毒攻击的事情屡见不鲜,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
1、物理安全问题。物理安全问题主要是基于物理层面的针对储存信息和传输信息实施的安全保护,其是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基本保障,需要有关人士的关注,计算机发生物理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自然灾害、操作性失误和电磁辐射等。
2、系统安全问题。计算机的运行系统可能会因为漏洞的产生出现安全问题,很多用户为了减少费用支出,开始在网站上下载盗版的操作系统,出现很多安全漏洞,导致用户的计算机网路系统面临很多安全威胁,导致很多不法分子能轻易的通过系统漏洞进行到用户的计算机,使计算机在网络运用的时候出现系统问题,导致计算机运行瘫痪,对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病毒问题。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中十分常见的问题,其主要可以通过硬盘、移动设备和网络等实施不同载体之间的传播,一旦进入到计算机之后,会出现自动复制的状况,对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进行破坏,降低了计算机的整体运行速度,导致计算机出现瘫痪的情况,对用户造成严重危害。
4、黑客入侵问题。黑客入侵的问题主要是利用不法分子的认为操作来利用计算机中的系统漏洞,针对用户的计算机环境实施入侵,由此达成自己的入侵目的,黑客入侵行为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其主要是为了获取机密文件或者经济利益针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盗取,对重要数据进行破坏,篡改数据文件,一旦用户的计算机受到黑客的攻击,很容易出现数据丢失和破坏的情况,导致系统瘫痪。
5、用户操作问题。计算机网路系统主要针对用户的操作实施运用,由于很多计算机新手用户对于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认识和关注较少,防火墙没有设立,因此无法安装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软件,出现系统漏洞的可能性很大,为黑客入侵提供了很多机会,与此同时,很多用户的密码设置简单,系统数据的备份不够完善,很多计算机的错误操作等都为计算机的安全运行埋下很多安全威胁。
三、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措施
1、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很多层面,其中包含网络技术和管理,有关部门需要强化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建立起对应的法律法规,提升对计算机网路安全问题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对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向计算机用户传播安全问题的具体防范举措,提升网民的安全意识,针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实施正确的指引,避免物理因素和操作失误等问题引发安全隐患。
2、运用防火墙。就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来看,防火墙技术的使用十分广泛,该项技术的使用有效性很强,防火墙主要通过针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设置保护屏障的形式,提升计算机系统的防范能力。防火墙的设置还能针对用户的网络运行环境针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筛选,避免危险因子进入到用户计算机。
3、安装杀毒软件。计算机病毒出现之后,随之出现了很多的杀毒软件,很多杀毒软件具备很强的病毒查杀和病毒隔离的作用,其能对计算机不同类型的病毒进行集中,形成系统的病毒库,当用户使用杀毒软件的时候,软件会将计算机的数据和病毒库里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发现用户数据和病毒库内的数据出现类似或者吻合的情况,会主动隔离和删除,避免计算机被病毒入侵。
4、采用加密技术。就计算机系统的具体使用来看,用户能利用文件加密或者数字签名的形式来避免数据窃听和盗窃的情况,为了提升用户的账号密码的安全程度,可以选择相对复杂的密码,还需要对密码定期更换,提升安全保护意识,备份重要的数据,由此当数据出现损坏或者瘫痪之后,依然保证数据的完整。
参 考 文 献
[1]洪健明. 试谈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与防范建议[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02:96-97+109.
[2]王向辉. 计算机网络安全攻击的手段和安全防范措施[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8:177-178.
[3]张莉娟,张裕宝. 浅谈企业内部网中的网络安全漏洞及其防范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12,0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