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民
路是足迹的重叠,承载着太多足底与地面的相聚分离;路也是脚步的摇篮,飘摇间将我们送上未知的归宿。
也曾回想近四十年的光阴历程,想找出走过最艰难的路是何时何境。便记起,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年秋天,兴之所至,去拜访一位老同学。他住在离我的城市很远的一个村子,下了车,还有二十里的土路。天已渐暗,四周都是庄稼地,路渐渐隐没在夜色中。忽然下起了雨,身上湿透,也没有行人,仿佛长路之上,只有风雨同着我的脚步一同起落。
后来走进一大片荒甸,高高的茂草,路更是不见。便向着一个认为正确的方向走,于是踏进了一片沼泽地。雨越发大了,雷声滚滚,闪电偶尔划破夜空,转瞬即逝的眼前茫茫。只觉脚下全是泥水,有时一步迈出,便没了膝,费力将鞋从泥中拔出,接着便是下一步的深陷。
多年以后回想那个雷雨的秋夜,早没有了当初的艰难,却有着一种很暖的意境。觉得走过那样一段泥泞,却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甚至会清晰地记得,当脚深陷沼泽里时,那些泥的柔软。一如书中所说,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路也是如此,不管多崎岖坎坷,走过后回望,却是翠微苍苍,神思无限。
就像那许多艰难的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身处其中彷徨痛苦,过后回忆,却觉得亲切无比,仿佛是一种幸福。一颗有希望的心,会记得每一个日子的美好,不管是明媚还是暗淡;而奔走的脚步,也会记得每一条路的温暖,不管是坦途还是曲折。
忽然想起一个一面之缘的人。那是在黑龙江边与他邂逅,他从远处走过来,背着巨大的旅行背包,手里还拄着一根木棍。走近了看,竟分辨不出多大年龄,长发零乱,长须如杂草,身上满是风尘。见我坐在岸边,他便拿出相机给我拍了张照。然后在我身边坐下,点燃我递过去的烟,便老熟人般闲聊起来。眼前这人,竟比我还小上好几岁,他热爱徒步走全国,家在辽宁,这次是他徒步走黑龙江流域,从东至西。
也许是久未与人说话的缘故,他和我竟畅谈了近两个小时,八月的阳光照着眼前的一江流水,我仿佛看到了他一路风尘,走过那许多的无人区,那许多的艰险之地。问他怎么忍受长时间的疲累,怎么看那些危机四伏的地方,特别是,怎样排遣那分难挨的寂寞,他却笑,说,如果说什么理想梦想的,太虚了,反正我就是想走,怎么说呢?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出去走,就觉得两脚都痒,就想踏上那一片片土地。
在他的心里,在他的旅途中,没有寂寞,虽然有时好多天也见不到一个人影,他却可以自己对着空荡荡的天地说话,或者在本子上记下沿途所见所想。和他告别后,看他的身影消失在大江的遥远处,却仿佛听见他的足音响在我心里。我知道,他走过那么多的路,也许那些路不会记得他的身影,可他的脚步却会一直记得每一条路的触摸。
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辗转不定。那时和一个人合租一所房子,那是个很开朗的小伙子,却是残疾,只有一条腿。他拄着双拐却走得极快,他也是奔走着四处找工作,虽然一再被人婉拒,却一直没有放弃希望。他这样解释自己走得快的原因:两只脚的力量,现在都用在一只脚上了,不快都不行。由于有拐杖的支撑,他的每一步都是跨度极大,他就这样,曾经一步步从省城的学校,走回自己的乡下老家,走走停停,用了一周的时间。
难以想象,那么远的路,他是怎样跨越那许多的艰难,一如他在生活中,走过那许多难以想象的艰辛。可是大风吹不散笑容,他依然信心满满。我离开那个城市的时候,他也正离开,他去了一个偏远的山里小镇当老师。听说,他当初就在那里当过老师,而那条腿,也是在教室倒塌的时候,砸断的。
后来,好几年过去,他给我发邮件,说他过得很幸福。因为他一直觉得那条失去的腿在呼唤他,所以他回到了那里。他还说,他一直走得那么快,是因为那条看不见的腿一直都在向前走,他剩下的这条腿只好大步跟上。说起曾经走过的路,他很是感慨,一只脚承受得更多,也和大地接触得更有力。所以,他的足音才会更响亮。
一路的足音敲响着如歌的行板,深深浅浅的脚窝里盛满着盈盈的眷恋。想想走过的空间和时间,脚印也许早湮没在风尘里,身影也消散于流逝中,可是,那些过往,总会在忆起时漾满了穿透沧桑的暖意。所以,珍视着脚下的路,珍藏着脚板与大地接触时的每一份细微的感触,就算一路坦途健步如飞,惊起的尘埃也带着细细的芬芳;哪怕荆棘遍地碎石如刃,划破了脚磨起了泡,每一滴血里也藏着梦想的温度。
所以,不管走得快与慢,不管走得顺与逆,那些路,只要我们的脚曾走过,就会温暖一方情境。那种暖,是希望的燃烧,是梦想的绽放,也是回忆的无悔,更是生命的芬芳。不管多长的路,只要珍惜过每一步的前行,那么,我们的脚就会永远记得那份暖,我们的心就会永远充盈着感动与力量。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