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裹挟着夜的体香,带着如梦一般的甜美气息,扑到我的窗前。
推窗而望,又看见楼下的那个老奶奶,带着孙女出来数星星。小女孩儿依偎在奶奶的怀里,眼眸亮亮的,就像星星。月色奶油样的,漫过心田。
这无比美好的一幕,揉进了这月光里,在我心间铺展开来,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一直以来,我和爷爷奶奶都不常来往,我和他们之间,始终隔了一堵墙,像是枯黄绵长的麦秸垛,只能从罅隙里瞥见彼此。我从小就知道,奶奶嫌我是女孩,对我并不好。我还不满两岁的时候,忙于工作的父母好不容易请她来照顾我,可谁知当父母上班时,她将幼小的我丢在童椅上,只为了赶一场戏……
从此,童年的梦便缺了一角,少了些许亲情和美好。
直到那天,奶奶来到我家,带来一包自己做的月饼,和一床用自己种的棉花打的棉被。我进屋去,独自写作业,不想理她。她有些落寞,没有等到吃饭就要离开。临走时,她深情地看了我一眼,用颤颤的声音说:“孩子,以前的那些事情,都怪奶奶不好。”我讶异地走近她,奶奶老了,眼睛有些浑浊,眼角却有晶莹的泪光在闪动。她的头发纷乱,鬓角是那种斑驳的灰白色,杂乱地别在耳后,皱纹也已弄乱了她的面容,让那本就瘦削的面庞更加憔悴。她的手里攥着包带,青筋纵横,如老根盘结。
奶奶是一棵被岁月夺去了碧绿叶片的树,无力得连轻如鸿毛的阳光,也扛不住了。
她慢慢走出门去。
我不由得跑到窗户边向外张望。苍白的天幕下,只见一个踽踽独行的身影。风吹动她的衣角,吹起她宽大的外套,不知是外衣太大,还是奶奶过于瘦弱。夕阳的金粉拓了她一身,闪烁着梦中动人心魄的美好光芒。暮色映红我的守望。
我回首看见那厚实的棉被,把脸深深埋入,如奶奶温暖的怀抱。我的傻奶奶,这已是夏天,哪还要棉被?再看看那圆圆的月饼,哦,我明白了,奶奶是在补偿我们过去的感情空白,她和我一样,也渴望一个圆满完美的梦,渴望一份亲情。
我的心,霎时溢满美好。她是我的奶奶,是我父亲的母亲,我们被一种叫亲情的东西紧紧维系着,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胜过世间一切美好。我突然有一种想喊一声奶奶的冲动。
我跑下楼,转过小巷的拐角。奶奶的背影离我很近,近到我的心与她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我轻轻地叫了一声“奶奶”,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叫她。奶奶回过头,笑容在皱纹中绽放成一朵花。
之后,我们相拥无言。屏息游丝,是奶奶独有的、令人心安的烟火气息。我红了眼眶,眼角似有大雾在弥散。多年未圆的梦,在此刻完美无缺。爱与亲情,不再缺席。
思绪又回到当下。
圆满的夕阳一圈圈地小下去。夜色温柔地漫过我,我便成了夜的一分子,如一朵花,一株草,一枚叶子。一切坚硬,都在此刻纯粹起来,露出柔软的内核,安静,恬然,世界美好得让人生出暖暖的欢喜。
是啊,让自己美好起来,世界便会温柔以待。让自己美好起来,夜不再黑,风不再寒,远方的道路,会坚实而通达。
点 评
文章通过写我和奶奶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人世间的亲情让人更美好的主题,符合题旨。文章最妙之处是刻画人物的手法,如第六节,综合运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写出奶奶衰老的样子,表现我的爱怜之情,尤其是“她的手里攥着包带,青筋纵横,如老根盘结”这一句,一个“攥”字,一个“青筋纵横”的肖像,一个“老根盘结”的比喻,画面感极强,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中的闰土,或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真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就是结构安排非常合理,第3、5、14节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承上启下,过渡十分自然,开头和结尾描写夜色,首尾呼应,文章前面写对奶奶的不理解,后来写对奶奶的感激,情节有起伏,结尾巧妙点题,升华了主旨。 (朱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