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浩
摘要: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可以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构建有思维品质的、充满着自主与合作探讨的、平等而深刻的、愉快的教学新模式,将学生的创造力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层面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兴趣;探究;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08-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3
国家创新能力、公民素质、人才和知识储备越来越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李克强总理指出“万众创新是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重大改革举措”[1],实践证明,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获得话语权,就必须抓住历史的改革机遇,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的素质和国家创新实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一个兼具国际性和时代性的重大命题,基于这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关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也面对着诸多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内和课外教育的方式开展,两者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课内教育主要是指按照课标规定和规划有计划地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外教育则是课内教育之外的教学活动,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和“学生社团建设和活动”等。从学生的全面教育理论来说,课内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课内和课外教育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关系,可以发现课内教育是主体,也是基础,课外教育是一项拓展活动[2]。课内教育作为国家基础课程教育占据了学生校内、校外最多的时间,然而课外教育可用的时间却非常有限。所以,如何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创造力素养培养贯穿于国家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2013年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组织的中学理科教师赴英国培训。培训过程中,不同教学背景下的英国化学教师分别表现了对化学课程教学的不同理解,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风采,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性。下面就Lan Mully和Paul Good两位老师的教学以及本人在化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实践,谈一谈在化学教学多样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激发兴趣,发展特质
兴趣可以激发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促进人们更快的认识和探索一种事物,也会给人带来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3]。人的兴趣和求知欲,都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爱因斯坦曾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 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适度改变教材呈现形式,重新包装,推陈出新。
课本教材提供的素材往往比较“正统”,比较“呆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按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重新包装,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快慢的比较
用一只普普通通的乳胶手套替换了气球,并用黑色水彩笔在上面简单画了一些“毛发”用来比作“金刚”的“手”,相信每个看过好莱坞大片《金刚》的学生都会跃跃欲试抢着去做这个实验。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热情。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尽量将书本文字以图片、视频、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既能体现化学学科之美,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化学专业软件模拟有机物分子三维结构
例如当下很多国产、进口电影大片都要和3D沾上点边,相信几乎每位同学都体验过。因此本人在“有机化学基础”这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就使用了CambridgeSoft公司开发的化学专用软件“ChemBio3D Ultra”将一些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生成红蓝3D立体影像,学生可以通过红蓝眼镜看到直观清晰且具有3D景深效果的分子结构,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科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学内容、学科理论尽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价值,进而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案例3】氢氧燃料电池做成可驱动的汽车模型
2. 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发展学生特质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可能并不会常常出现让老师惊喜的想法,这种创造性多数都是隐含在其他事物中的,也就是存在于离教学主题较远的活动中,甚至也可以从学生回答中分析一二,这对教师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教师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学生的创造欲望,进而发展他们的特质[5]。
(1)要设法弄清学生的原创意图。
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思想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表达,例如科学界的一些现象以及艺术界的一些感触,一般都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非常大胆的假设,这也会形成一定的创造性,甚至存在一些原创的观点。但是,表达创造性想法还是需要特定的技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比较有限,他们的表达能力不足以全面反映出思维火花,所以可能无法很好地表达原创思维。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无法耐心倾听,那么可能就会遏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要能够容忍学生提出的“出轨”问题。
在展开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知识点提出问题,有一些问题是事先无法预估的。也有一些问题在当下无法解决,也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开展实验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希望学生们按照实验报告的标准流程做实验设计,但学生的实际反应、操作和结论经常与教师备课预设的不一致。教师常常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不能及时地给出清晰的指导,也不能否定,如果教师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也不与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这样往往会抹杀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另类”观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的互动过程,不仅要教,也要学。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所以必然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其中也就会出现一些“另类”观点。有些学生解答的答案看似不符合教师科学知识渗透的预设,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完全与教师设想不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另类”解答,甚至是全盘否定,这将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探索产生质疑,进而会影响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学会探究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他们按照既定的教学规划开展教学活动,将书本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只需要听懂、记好笔记,然后通过简单重复的训练牢记就行了。这也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并没有整体的认识和宏观的思考,更不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可能会导致出现较多的“高分低能”的情况,难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压缩课堂上简单重复训练的时间,把时间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尝试思维探究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描述教学背景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殊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非常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同时也要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状态和氛围,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
【案例4】“硫酸的性质”[6]预设案例
【情景引入】12月7日上午7时10分,天刚放亮,只因司机打了个盹,一辆装运23吨浓硫酸的车,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乡境内214省道9公里处冲出车道,滚落地头。车辆严重损坏后,浓度达98%的硫酸全部泄漏。相关部门花了近10小时,才将现场基本处理好,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双定乡英龙村垒英屯路段,牌号为桂M-A2722的槽罐车,躺在路基下玉米地中,与车身连接的减震钢板散了一地,罐顶后部的一个阀门大开着。流出的浓硫酸在地头积成一个小水坑,带着酸味的白烟在随风飘。查看事故情况的工作人员,看风向而不停移动到上风位置。浓硫酸的强酸性使所到之处全烧成了黑色,连土壤也不例外。
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新闻链接”中的“关键描述”进行独立思考,并且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多种不同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和好奇心,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 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尝试实践探究
“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开展模式,而在创新性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改变这种模式,逐渐推进“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一般规律和结论”的模式[7]。
【案例5】氨气实验室制备方法的探究
例如,在进行“氨及铵盐的性质”授课时,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了浓氨水、氧化钙、碱石灰、NH4Cl固体、Ca(OH)2固体等药品,试管、酒精灯、导管、干燥管、铁架台、分液漏斗以及圆底烧瓶等实验仪器。首先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按照自己的理解各自组装一套实验室制NH3的装置,然后让这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所搭建的实验装置制得的NH3做喷泉实验,进而探究这三种制NH3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通过这个实践过程,学生可以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实验室制NH3的知识,这比教师强调、学生被动学习的效果更好。
三、丰富活动,体验创造
根据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设计体验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进而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6】“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课堂教学节选(学生分组活动)
【案例7】“水果电池”的制作(学生分组实验)
【案例8】动手制作“手抄小报”并进行展出和评比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素材,并且将理论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李克强考察中科院和中关村创业大街时强调,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DB/OL].[2015-05-0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5-05/08/content_ 1562400.htm
[2] 于欣,乔万晖.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科学素质与创造力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77~278
[3] 卫佳,芮莲莲.浅析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力的策略[J].科教文汇,2008(10):37
[4][6]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6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51,89
[5] 向舒.冷遇创造力: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9~22
[7] 林斌仙.高中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5(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