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伟英
每当上学、放学时,很多学校门前的马路上,都会出现这样一幅情景:焦躁的人群占着马路,拥堵的车子鸣着喇叭……如此混乱的场景,成为不少学校门口一道令人“抓狂”的风景。很多学校认为,学校应该管好校门内的事情,诸如建设学校文化,管理教师队伍,开展学生活动等等,至于校门外,路面有交警执勤,路边有城管执法。其实,混乱的校外“风景”,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环境,而且还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学校门口的管理,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向社会、家长展示学校管理的品质。
我们学校建校之初,设定的办学规模是48班2000名学生,但是,由于学区人数暴增,60个班级3000名学生的大容量,正面临着超负荷运转。食堂告急,厕所告急,活动区域告急,校门口放学的压力也陡然上升。于是,学校把校门口的管理,也纳入到学校管理的范畴之内。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细,天下难事必作易。”小事做细,大事才易。如何把校门口的那些“小事”做细呢?
一、错时放学防拥堵,有序排队展风貌
错时上下班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大中城市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被公认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方法,从交通工程理论上来说是一种“平峰”的手段,有利于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避免了交通拥堵。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放学压力的增加,我们将学校南北校门同时开放。南校门门口缓冲区宽敞,一到四年级学生普遍由家长来接,因此安排低中年级;北校门缓冲区狭窄,五六年级学生自主能力较强,基本由孩子独立回家,因此安排高年级学生。在预留时间上,也实行弹性制度。一年级的孩子动作较慢,预留10分钟的放学时间;二到六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分别间隔5分钟的时间。为了保证各年级能够严格按规定时间到达校门口,各班还要根据所在楼层,精确计算从教室走到校门的实际所花时间,然后确定下楼的精准时间。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下发《告家长书》,提醒家长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到学校指定地方,有序等候,并鼓励家长步行到校接孩子。错时、分校门等细节关注,分散了校门口人群,减少车辆积压,还校门口马路的畅通有序。
去过台湾、日本的人,常会对公共场合的排队文化所震撼,无论是进出地铁、商场付款,还是洗手用厕,都是整齐划一的队伍——天天如此,随时随处。“排队文化”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统一靠右,让出左边”,就是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
我们学校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首先从放学排队做起。下午放学铃声一响,同学们开始在教室门口的走廊里有序排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正副班主任老师也立刻到达自己所在的班级。在等待的时间里,各班可以背背古诗,唱唱新歌,讲讲故事。一到各班出发的时间,各路队就在正副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沿指定路线、按班级对应点走向校门。
放学自觉排队,上下楼梯排队,进出餐厅排队,上洗手间排队……在这种排队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的心中渐渐种下一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种子。“小习惯”累积成“小文明”,每个师生的“好习惯”累积起来,就成了一所学校的“大文明”。
二、 定点定位促有序,家长志愿保安全
源于日本的5S现场管理法中,有一个三定原则,其中之一是定位原则。所谓定位原则是指企业中规定物品堆放、工具放置、通道、班组(个人)工作场地位置。校门口的放学,我们推行班级定点、家长定位的原则。
班级定点:在我们学校门口地面上,用红色油漆标示1-10数字,分别代表的是1-10班放学的具体地点。男生家长和女生家长按照学生放学时的排序,进行自主排队。班主任老师带着男女生两列队伍到达放学点位,一一对应,大手牵着小手,从两条队伍的中间离开学校门口。由于来接孩子的往往是老人,为了便于老人辨识,我们给各班家长的数字标示采用了不同的形状,如梅花形、五角星形、爱心形,10个班级十种标示,排在哪条队伍里,老人们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家长定位:每个接孩子的家长都有自己的位置。在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老师会根据孩子的身高排序,这个序号也是家长校门口接孩子的序号。家长根据序号,男生家长和女生家长也分列两路纵队,与孩子出来的序号相一致。排在学生队伍后面的孩子,家长也相应排在家长队伍的后面,一一对应,大手牵小手之后,从两条队伍的中间离开校门口。
如果遇到雨雪天气,班主任会及时提醒、督促学生穿好雨衣;对没有带雨具的学生,学校提供诚信雨伞,由学生第二天自主归还即可。
班级定点、家长定位,不仅方便家长安全快速地接到孩子,还定心给家长,还放心于老师,而且,校门口的有序、安静,也提升了一所学校的外部形象,彰显了学校管理的品质。
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需要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学校有一支教师志愿者团队,他们从关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开始,延伸到参与社区、社会服务活动,践行着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也传播、影响到家长的心田。
每天放学前,各班都有一名家长志愿者早早来到本班放学点,组织管理本班爷爷奶奶们,按序号排好整齐的队伍。
我们学校对面就是湖东新街口——一个配套的商业中心,还有两个公交站台,上学、放学正是上班、下班的高峰期,公司班车、公共汽车、私家车辆,人流量大,车子密集,几位家长志愿者在公交站头、十字路口,引导家长、社会人员及车辆有序经过学校门口的马路。
学校还联系园区交警中队、湖东派出所及园区城管大队,在关键时间段,辅警、交警、城管多管齐下,协助疏通,维护密集人群的安全。
正是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努力,我们的放学车多不乱、人多不杂,为孩子的平安出行保驾护航,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
三、 竞赛评比养习惯,微管理带来大改观
把细节变成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是全体师生的集体共识。
习惯的形成存在一种简单的神经逻辑,即“暗示”与“奖赏”,就能产生“坚持”。要形成“暗示、奖励与坚持”的神经逻辑,可通过“激发动机”“明确规范”“榜样教育”“持久训练”“评估奖惩”和“形成环境”6个步骤。
每天行政护导会对家长的路队即时评价。当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之后,他们开心得像一群孩子。相邻班级的家长看见别班被表扬,他们也会整好自己队伍,一个良好的大环境由此形成。
另外每天有两名固定的护导教师,他们负责学生路队的打分,安静、整齐、有序,是路队的基本要求。每天的路队情况,又会计入当周的五星评比,每周的五星评比情况,纳入期末文明班级的评比。
微管理曾是商业管理的一种手法。微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对被管理者(员工)的密切观察及操控,使被管理者达成管理者所指定的工作。相对于一般管理者只对较小型的工作给予一般的指示,微观管理者会监视及评核每一个步骤,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校微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注重每一个细节,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放学是每所学校一天教育教学工作的收尾,这件看似劳心劳力的复杂“小”事情,若能关注“超”细节,也能变得如此完美。
2014年8月,《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出台。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升学校品质,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均衡发展、提升治理能力、规范办学行为的需要。学校要对照《标准》92条要求,逐条比对分析,查找差距,剖析原因,首先要明确“改什么”,其次是“怎么改”—— 即如何把标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若将“舞于云端”的大标准,化为“贴地而行”的微细节,我们将看到制度“落地生根”后的“花果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