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对于大步向前的中国马拉松事业来说,理性参赛、专业办赛不该只是一句口号。
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里,某一天里全国五六场“国际马拉松”同时开跑的情况,并非孤例。但在风起云涌的马拉松热潮背后,为何乱象频出?是组织保障不规范?医疗救援不到位?又或是跑友不懂量力而行而付出沉重代价?
近两年,国内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增长,一个显见的原因是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而要推广全民健身,不需要任何器械、公众参与感强烈的马拉松,无疑是极好的载体。在各方利益驱动下,今日的马拉松赛事在中国一年比一年红火,犹如烈火烹油,却隐藏着如赛事筹备、管理、运营、保障等诸多硬伤。在2014年以前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前一天都能报上名。但最近两年就要抢了,甚至需要摇号。
在群众参与的热情背后,商业品牌的推销和城市形象的推广成了各种马拉松赛事最大的诉求。当马拉松成为时尚名片、社交名片、商业推手和城市名片的时候,它和健身跑步还有多大的关系?
而且,当中国跑步人口与日俱增,“非理性参赛”也成了大问题:很多跑友太心急,训练不到1年甚至零基础就去跑马,跑姿不对还不停刷量,结果健身变成“伤身”。
过度开发的马拉松不是纯粹的体育。当然,任何事物在快速发展时都会产生一定“副作用”。“副作用”应对不得当,全民健身就会“感觉身体被掏空”。
不妨慢下来,盲目上马只能被马绊倒。要理性参赛、专业办赛,一方面加强行业协会管理,一方面推广积极、健康的马拉松理念。